【摘要】20世纪后期,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广泛使用,梅罗维茨又重新发展了自己的情境理论,他认为电子媒介的使用,带来了人与人更广泛的交流,物质距离已经不能再限定社会交往,出现了“球土化”现象,由此带来了更大范围的情境适应行为的变化。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认为,传播媒介的变化影响社会场景的变化,社会场景的变化又会影响着社会行为的变化。在网络社会中,网络使用的自主性、后台屏障的设置以及网络使用平台的多样化,都可以起到设置新情境的作用,而每一个情境实际上都是一个新的信息系统。例如,对于不会上网的孩子,父母在孩子在场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网络工具,实际上已经建立了一个新的情境系统。
【关键词】新媒体;影视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的发展给教育建设了新的情境,学习者通过在线平台的学习建立了与传统课堂不同的信息系统。情境的变化给当前教育模式带来了影响,参与者的行为发生了改变,课程互动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而在“媒介融合”中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场景”概念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是场所与景物等硬要素,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空间与氛围等软要素。现有影视课堂中的媒介之间的相互合作,场景中的人际交网关系等是本文论述的核心。
一、梅罗维茨的场景建构理论
早在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者梅罗维茨就从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获得研究灵感,提出了“场景”(situation)概念,以此出发,研究“媒介场景”对人的行为及心理影响。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场景”被认为是移动媒体时代的又一核心新要素。
(一)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影响
梅羅维茨认为,由于地域差异被分隔到不同场景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社会身份,加之获取信息能力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社会群体,电子媒介创造了共同的信息环境,通过融合传统的生活场景,给大众提供了相对平等的信息接触机会。
新媒体时代这种场景融合趋势进一步发展,鉴于新媒体在信息传递即时性、 信息平台开放性、信息内容共享性和信息传播多媒体化等方面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形地点与信息获取之间的紧密联系。融合后的信息环境为社会行为创造了新的媒介场景,这种场景打破了印刷媒介相对封闭的信息系统,形成了一种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开放式信息系统。
(二)私人情境与公共情境的融合
梅罗维茨提出,电子媒介能促成原本不同的情境的合并,不同类型受众群的合并,促成原本接受情境、顺序和群体的改变,将原本的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中。
一方面,私人领域逐渐公共化,大众的微博、博客、网络日志、个人空间等从媒介内容上来说是私人信息的聚集地,个体可随时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方式上传私人信息与观点,但从媒介本质上说,该领域是公共空间;而在现实情境下我们将影视课堂中的老师学生看做一个原本私人的情境,单方向地由教师主导向学生的的屏输出,但电子媒介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利用云端,将原本多个孤立的情境上传组合并入公共的情境中,完成内容分享。透过电子媒介,影视课堂在受众多元化的情境中,同时利用媒介融合搭建了一个更大的场景,包含的信息不是简单的成倍增长,而是立体化的多向空间增长。
(三)影视教师角色在场景融合中的转换
场景融合对人的社会化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人角色承担和社会对个人的角色期待,在新的媒介场景中由单维趋向多维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也发生变化,以往界限分明的社会角色现在会产生模糊甚至混淆不清的状况。梅罗维茨自己也意识到,他忽视了制度对媒介制度的管理,在影视课堂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不再处于高于学生的地位,受传一体化削弱了教师本身的社会角色,权威性得到了考验,这个公共化的情境也因此会产生偏差,不加节制地并入是不可取的。
二、媒介融合下的影视课堂互动
新的媒介的产生及应用创造了新的社会场景即在线教育,基于新的社会场景,社会行为也发生变化,即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现实课堂教学,虚拟网络学习,两种教育模式更有利于教学,多平台多内容的网络教育的出现,使得学生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多媒介的融合更有利于课堂的开展和知识的讲授。新媒体的产生给“弱关系”的强化提供可能。
(一)媒介融合中的媒介合作
在“媒介融合”中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在影视课堂中亦是如此,不同于普通课堂,本身就高度利用屏输出,自身就可算作媒介中的一支的影视课堂,媒介之间的合作更为突出。
而戴默等学者撰写的题为《融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的文章,提出了“融合连续统一体”这个新概念。他们依照当时的实际情况界定分类了多种融合模式,至今仍适用于我们的研究。戴默提出了五种分类模式,分别为:
交互推广(Cross-promotio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相互利用对方推广自己的内容,例如,影视课堂的老师可以分享介绍自己学生的资源内容。
克隆(Clon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不加改动地刊播对方的内容。
合竞(Coopetitio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如不同院校的影视课堂方面的老师相互交流推广,但是自己独家的研究内容仍存在相互戒备,不向对方透露自己的核心特有资源,保持学科领先性。
内容分享(Content shar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定期相互交换线索信息,在这里不同院校的同一科目老师,可以极速利用网络媒介进行内容分享,并且在影视课堂学习中这可以是教师对教师、同学对同学、教师与同学的多向分享。
融合(Conv-ergence),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在采集与输出两方面共同合作择优输出。例如,影视课堂方面的老师实时交流,择优选择上传。
(二)借助媒介融合得到的大数据实现影视课堂的差异化教学
在传统模式下,教师的授课进度根据教学大纲来定,或是综合考虑多数同学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状态,从而忽略了一些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和个人素质建设,也给一些浑浑噩噩度过大学的学生提供借口。尤其影视教育学科的学生,擅长理论学习研究的与实际善于实践拍摄的学生是完全两个方向,教师根据课程作业和结课考试来考量学生的学习结果,这种评估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当下大学影视课程方面的学生往往在第一、第二年进行统一的理论基础学习,第三年进行学科分类在大数据时代,影视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的具体环节和具体情况,通过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制定适合个人的教学方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教学。更精准的分析,更适宜的分类,课堂效率因此大大提升。
(三)媒介融合中人与人的连接变革,弱关系的强化
弱关系是人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不同地点及领域的人能够通过弱关系获得多样的信息。最亲密的朋友之间生活圈子往往是相近的,生活状态也倾向于重合。而那些久违的人,他们可能掌握了很多你并不了解的资讯。通过这些“微弱关系”的存在,信息才能在不同的圈子中流传,这正是弱关系的威力所在。而这种弱关系的强化在影视课堂的教育中也有体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们基于弱关系搭建的信息平台实现彼此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大数据和定位系统所提供的痕迹,他们甚至能准确定位到与自身的兴趣、价值观一致的群体,构成离散却又坚韧的族群。互联网的存在给本来不相关或者相关性低的人群提供一起学习合作的可能,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价值观找到新的群体,带来良性的影响。我们是否也因此可以假设一群对影视内容兴趣一致的学生组建成一个团队,他们可以更好地共同学习,向彼此分享同一类的影视信息,拍出更好的影视作品。
三、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使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的原有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这种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学生要具有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即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关联起来的意向;学习材料对学习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并可以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相联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机械学习。
(一)追求“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
奥苏贝尔提出了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以及贯彻这两个原则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原则具体应用到教材的编写方面,要求各学科教材的各个单元按照包摄性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使前面的单元可以与后面的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即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提供理想的固着点;每个单元内的知识点之间也按照逐渐分化的方式编排,使学生能通过最简单的下位学习来理解新的知识,使知识结构不断分化、丰富。
奥苏贝尔就如何贯彻“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原则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先行组织者,即教师在讲解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稳定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表达,以便帮助学习者确定心向,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上,为新知识提供一种脚手架,并且在学生“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认知桥梁,从而促进学习和信息保持。
(二)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在影视课堂中的运用
影视课堂中本身运用视频材料教学,不同于其他课堂,利用云端,学生们当下可以获得海量的信息完成线上课堂学习。但是奥苏泊尔提出讲解式教学,即教师运用言语教授的方法,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为教材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先行组织者,这里再一次点到教师角色的重要性,拥有海量教学资源的影视课堂教师更是需要面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结构里是否有能与新知识建立最佳联系的原有知识,尤其是与新知识学习有密切联系的已有概念和原理、原则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善于從已有知识过渡到新知识,讲清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注重新旧知识的清晰性,以将新旧学习内容统合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里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线上教育不像线下教育般面对面交流,老师很难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监督,学生可以较为随意的地缺课或是手机刷课。这在很大可能上降低了教学效率。学生缺乏有效的督促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其在在线教育中的学习能力也就不言而喻。低效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会影响该平台的宣传推广,不利于在线教育模式在中国的长远发展。影视课堂教育有别于一般通识类课程,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能够做出好的作品。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论
当前,我国的影视课堂教育依然以实地课堂为主,但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学校必将开设试水影视课堂的网络教育。但网络教育在目前也有很多局限,比如老师和学生不能面对面授课,学生学习状态难以控制等缺点。在完全实行O2O教育模式过程中,国内高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基于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的概念、人才环境理论、胜任力模型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等理论对O2O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并针对目前中国高校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办法。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O2O教育模式将有可能成为未来高校影视课堂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O2O模式在实际推行中机遇与风险并存,一些辅助条件还需要改善,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点。本文针对社会背景、技术条件、高校资质等方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O2O教学模式基于现代传播媒介分享优质教学资源,或成为未来影视课堂教育的主流模式。
(2)O2O模式的影视课堂推行要依托于信息源的监管与筛选。在影视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仍然十分重要。
(3)O2O模式下,现实中的影视课堂教育仍然是中坚力量。
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研究对象的选取相对片面,只选择性对高校教师进行访谈,并未考虑教育中另一重要参与者——学生的看法。可能致使调查结果单一、不具代表性。其次,在文献查阅上有待加强,理论研究有所欠缺,还需再增加文献查阅量完善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支昕(1992-),女,上海人,硕士,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研究方向:影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