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大团圆”问题的探究

2018-05-14 10:51梁春媚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5期

【摘要】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大量涌现,并多以“大团圆”结局。“大团圆”,在疏泄作者内心抑郁的同时也给了人们精神上的慰藉,可以说,才子佳人小说的“大团圆”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文学治疗的效果,但同时也有其落于俗套的局限。笔者认为,在“团圆迷信”的反思中重建作者的自我关怀,并实现文学治疗从这样的潜意识向有意识的转变,仍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文学治疗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大量涌现,并多以“大团圆”结局,对于这样的创作模式,以往的评价有肯定的也有批评的。本文拟就此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一、关于“大团圆”的心理补偿

才子佳人,自古就是文学作品中理想化的男女主角的形象,对才子佳人的描写最早见于《诗经》第一篇《周南·关雎》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元明时期不少的小说和传记剧也是以才子佳人婚恋故事为主要内容。到了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更是大批出现,并开始形成了“大团圆”结局的模式,无论情节是怎样的曲折,命运是怎样乖舛,小人是如何拨弄、阻拦才子佳人的爱情婚姻,到最后,或由于才子金榜题名,或由于圣君贤吏主持正义,都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这样“大团圆”的模式可以在《玉娇梨》《平山冷燕》《金云翘传》等作品中看到。

《玉娇梨》是明清最早的一部才子佳人小说,在《玉娇梨》中,苏友白出生贫穷,却高中进士,虽遭遇了权贵的陷害和小人的插足,但最后还是跟貌美才高的白红玉、卢梦梨美满团圆。而《平山冷燕》作为清初的一部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才子佳人小说,它的结局也是大团圆的模式,才子燕白颔、平如衡最后也分别高中状元、探花,并得到皇上的赐婚,跟才高貌美的佳人山黛、冷绛雪成婚。《金云翘传》也是曲折的情节和大团圆的结局,王翠翘在家中遭遇变故后被骗,沦落青楼,几番转辗后,最后还是跟高中的金重团圆了。

除了《玉娇梨》《平山冷燕》《金云翘传》,在明清时期,这样“大团圆”结局的才子佳人小说还有很多。过往从心理层面去研究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结局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其一,从作者创作心理补偿机制角度去探究,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多是不得志的下层文人,他们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一个理想世界,实现了他们在生活中没有实现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得以补偿与平衡,使他们的怨愤得以宣泄;其二,从集体心理去探究,就中国言情小说之发展历史而论,才子佳人小说的圆满结局,除了在书写和阅读中满足了作家和读者的个人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藉由集体叙事现象之创造超越了历史现实之局限,并由此获得集体欲望的升华。不能说这些观点是没有依据的,它们通过解读作者原文本话语来或揭示作者创作的心理,或揭示集体心理,但这些观点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心理解读层面,并没有上升到文学治疗的层面,也没有起到推动文学治疗发展的现实意义。

文学治疗主要是通过语言符号来进行情绪疏泄的,亚里士多德首先把疏泄用于说明文学艺术的作用,认为疏泄是文学艺术发挥心理调养、治疗作用的一种重要形态。文学治疗有治疗作者自我的功能。作者作为社会中的人,他们也有着他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苦闷”或“失意”,他们需要通过文学语言符号来疏泄内心的抑郁,以达到宣泄和解脱。文学治疗还有治疗他人的功能,当小说的情节足以构成一种对抗精神失衡或失常的力量时,读者可以从文学阅读中修复自己的抑郁。

可以说,才子佳人小说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文学治疗的效果。明清时期郁郁不得志的中下层文人通过“大团圆”的理想去疏泄他内心的郁结和苦闷,同时也给了读者精神上慰藉,但是中下层文人在这样的写作中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文学治疗,而过往的研究也往往停留在揭示作者创作心理层面,忽略了文学最初治疗的功能。

二、关于“团圆的迷信”

对“大团圆”的模式,胡适先生曾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中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做书的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颠倒是非,便是生离死别,他却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他闭着眼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實写天公的颠倒惨酷,他只图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虽然这是针对中国戏曲来说的,但还是可以窥见胡适先生对大团圆模式的批评态度。

究其说谎的根源,才子佳人小说的首创者天花藏主人在《平山冷燕》序中说:“奈何青云未附,彩笔并白头低垂”,而烟水散人则在《女才子书》“崔淑引”中说道:“世之熙熙攘攘,劳形毕露于功名富贵之间者,何一非梦?”可见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失意是促成他们创作才子佳人小说的契机。另外,这种“大团圆”模式的大量复制也是有其社会根源的,天花藏主人的《玉娇梨》和《平山冷燕》两书在当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这促成了天花藏主人后来继续以这种模式去写才子佳人小说。另外,在当时,才子佳人小说已经开始形成了流派,流派里的成员大多也是失意的文人,现实生活的失意和读者的喜爱促成了这类“大团圆”的写作。还有,当时不少的书坊主看到了图书市场的需求,为了牟利,大批量地按这模式进行复制创作。

其实,在《玉娇梨》《平山冷燕》刚创作出来的时候,这样的浪漫曲折最后又大团圆的才子佳人故事是有着其新雅不俗的。对此,清吴航野客在《驻春园》“开宗明义”篇中说道:“历览诸种传奇,除醒世觉世,总不外才子佳人,独让《平山冷燕》、《玉娇梨》出一头地,由其用笔不俗,尚见大雅典型。”

可见,在才子佳人“大团圆”创作的开始,它是有着其文学价值和意义的。但是,由于后来大批量的复制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才让人渐生俗套之感,并引发了批评。但尽管如此,才子佳人小说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不仅仅表现在故事模式的延续上,更表现在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上。后世文人的“白日梦”可以说是其延续,“白日梦”浪漫缠绵美好,但问题是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

“团圆的迷信”不仅仅反映了当时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群体抑郁的生存状态,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集体的问题。“大团圆”的大量生产更多是因为自我认同感的缺失,是对现实中的自我长期持有较低的认同感所产生的个人或集体欲望,因此,通过虚构出来的圆满来满足欲望,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团圆的迷信”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当这样的模式被大量复制进行创作和为人们所需,是应该要引起注意和反思的,因为文学不应该仅仅是文学,更应该承担起塑造国民性的重任。正如鲁迅先生在解释他为什么写小说时,说“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在鲁迅先生看来,文学是救国治民的“良药”,为此他甚至弃医从文。因此,这样的注意和反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作者创作心理和读者群体接受心理的解读,更应该注意到文学最初的治疗功能,并上升到科学的层面去理解文学治疗并推动它的应用实践。

文学治疗不是一种无用理论,而是一种科学的实践。关于文学治疗的原理及实践,1998年我国文学人类学界知名学者叶舒宪先生在他的《文学治疗的原理及实践》中探究了文学治疗发生的背景,分析了文学治疗自己和他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并尝试将作者和医生、文学和医学进行转换和对话。回顾我国过去十多年里的文学治疗研究,文学治疗实践还存在着很大局限。现代社会在赋予作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的同时,要求作者以更宽阔的格局和视野去进行创作。

“团圆的迷信”不仅仅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精神困境,当今网络文学中的总裁系列小说其实也是它的一种延续,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精神困境都是社会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重建作者的自我关怀是很有必要的,作者应该掌握相关的自我关怀知识包括各种心理治疗知识,去提高自我的认同感和幸福感。也只有作者自身是一个有爱、有幸福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创作出健康的文学,才有可能担当起文学塑造国民性的重任。

对于“大团圆”,一味地肯定或一味地否定都不是很合适,“大团圆”在疏泄作者内心抑郁的同时也给了人们精神上的慰藉,才子佳人小说的“大团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达到了文学治疗的效果,但同時也有其落于俗套的局限。笔者认为在“团圆迷信”的反思中重建作者的自我关怀,并实现文学治疗从这样的潜意识向有意识的转变,仍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绍卫,杨敏.精神慰藉与心理补偿——谈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J].宿州师专学报,2003(2):36-38.

[2]李志宏.试论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建构的原型模式[J].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2).

[3]王先霈.文艺心理学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胡适.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作者简介:梁春媚,女,汉族,广东湛江市人,16级古代文学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