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举 罗立新
【摘要】民族学校多建在民族地区,为促进各民族间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平台。民族院校肩负着民族文化的发掘、保护、研究和传承的重任。但部分民族院校在民族学生之间的纽带作用没有发挥好,科研方面力度也不足。本文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提出个人见解,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民族学校;职能;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民族文化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只要有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就会发出璀璨光芒。民族学校就是这根串珠的线,它开办在民族地区的“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师范学校、民族职业学校、民族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以及民族学院等”,排头兵是民族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为民族文化的发掘、保护、研究和传承的重任。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弱势文化将遭受灭顶打击。“语言学家发现,近年来(全球)语言消失的速度加快,平均每两周便会消失一种。照此速度,到2100年,预计过半数语言可能灭绝,并带走与之关联的历史、文化和传统。”[1]因此,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迫在眉睫。
将“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职能,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并列,成为高等教育的第四大职能。当今,世界文明文化多样性,“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2]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高校,如何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演好“老大哥”角色,打好民族牌,個人认为,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寻求突破口。
一、硬件建设
硬件是一所学校的名片,是呈现给人的第一印象。贵州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一所2000年在新址上建立起来的全新的本科民族院校,学校建筑造型和色彩搭配与当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和民族织染相呼应。校园广场上伫立的十二根图腾柱,以当地水族民俗活动为题材的浮雕饰身,柱顶是民俗活动中使用的铜鼓、芦笙等造型。行政大楼正厅两侧相对的墙壁上,各嵌一幅水族少男少女表演民族舞蹈的巨幅壁画。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建筑群,一样的钢筋水泥结构,却从白墙青瓦间洋溢出民族色彩,莘莘学子有家的感觉,亲切而温馨。把当地民族元素融进校园中,能更好地烘托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张白纸,最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但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这样幸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规划学校。更多的民族学校是建校在前,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落实,后来才戴上的“帽子”。贵州省三都县塘州民族中学的校园文化墙,通过一幅幅生动而简约的粉彩墙画,展示了水族同胞的传统习俗:赛马、铜鼓舞、芦笙舞、对酒歌、织绣,以及水族端节必不可少的美食“鱼包韭菜”等,学生置身其中,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校园建筑、校园文化墙上的文字,诸如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的提炼,学校黑板报橱窗醒目的标语、字画……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3]
二、软件建设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将民族文化纳入教学体系,是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学校人多面广的优势,是常规师徒传承所不可比拟的。
“长衫龙”苗族芦笙舞是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苗族同胞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舞蹈原始、粗犷,由于表演者在吹奏芦笙的同时还要完成舞蹈动作,时而跳跃、时而倒立,动作幅度大,节奏快,因而表演者主要为中青年男子。现在,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上年纪的人又完成不了高难度的舞蹈动作,长衫龙芦笙舞面临失传危机。坐落在贵定县苗族聚集地的新铺民族初级中学,将“长衫龙”芦笙舞编撰成校本教材,聘请“长衫龙”传承人执教,不仅使长衫龙芦笙舞后继有人,舞蹈班还经常到省内外参加演出。2016年5月13日,贵州电视台《这里是贵州》栏目组记者亲临新铺中学对长衫龙民族文化传承进行过采访报道。
贵州黔东南雷山民族高级中学将苗族铜鼓舞蹈引进学校,编创成苗族铜鼓舞广播体操获得成功,并在雷山县80多所中小学校推广。现在,雷山县跳广场舞的大妈都改跳苗族铜鼓舞。黔东南台江县多所小学开设苗族刺绣特长课,一年一度的台江苗族姊妹节“苗绣大比武”还专设学校组,其中小学组的选手最小的不足8岁。这些不同层次的基层民族学校,把当地“非遗”资源纳入教学体系,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基层民族学校尚能如此,民族高校更具优势。首先是生源地广泛,资源丰富;其次是学生站点高,加之学校与家乡相距较远,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好奇心是研究的自然动力,使本民族文化在“他乡遇故知”,既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又拉近了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
(二)讲座
相比课程设置,讲座有很大的灵活性。每学期固定安排1~2次民族民间文化的专题讲座,聘请领域专家或非遗传承人向学生讲授民族建筑、服饰、图腾、民歌、舞蹈、习俗、民间工艺、人文景观等领域知识,是传承民族文化简单易行的活动。以此促进各民族学生的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学生社团
高校是一个民族大集合的场所,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正确引导学生社团围绕一定的意愿和共同兴趣爱好有序开展工作,在锻炼学生工作能力的同时又给热爱和关心民族文化的学生创建交流的场所,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贵州黔南幼专的“农民画协会”,是学校美术系的一个学生社团。该社团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毗邻素有“农民画之乡”的黔南州龙里县平坡苗寨的地缘优势,经常组织成员到苗寨采风,参观农民画大师现场创作。邀请农民画大师到学校给成员讲学,举办农民画笔会和创作活动等。
(四)文体活动
不同的民族活动在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技能性等方面各有所长。根据需要,将民族活动整理后纳入学校文体活动中,如民间工艺制作竞赛、民歌大赛、民俗表演、民族体育等,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同时,又体现学校对弘扬民族文化所做的努力。
(五)民族研究平台
“科学研究”在高等教育四大职能中排在第二,足见科研在高校的重要性。民族高校都有针对“民族”方面的研究机构,为促进各民族间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平台。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2014年,2017年建立“非遗”研究中心,当年有4个非遗项目立项,推动了学校民族文化研究的热情。校办刊物是研究活动的互动窗口,开辟民族研究的板块,供关心民族发展和热衷于民族文化研究的人士发表心声。学校图书馆具有一定比例的民族类刊物,方便师生查阅。
综上所述,民族学校的根在“民族”之中,吸吮着民族养分,要长出民族的绿叶。民族学校的特色不是在迎检时扯几条与民族沾边的标语了事,也不是千人一面的银杏树、香樟树所能体现的。要用心研究当地的民族民俗、生源背景等资源,把它们有机地与校内资源融合,就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编委会.“一带一路”:面向21世纪的伟大构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92.
[2]人民出版社编委会.“一带一路”:面向21世纪的伟大构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81.
[3]周崇启.黔南民族教育史略[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