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文化意蕴

2018-05-14 10:51张秋影欧阳磊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4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傣族壁画

张秋影 欧阳磊

【摘要】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色彩明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吸引力;绘画技法大方多变,线条、构图等非常成熟,使整个画面交融和谐;壁画题材丰富多彩,内容多为佛教故事、傣族民间传说故事和历史故事。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作为一种宗教艺术符号,不仅是傣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宣传南传上座部佛教教义,展现本民族生产生活的历史,传承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本文主要透过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这一宗教艺术表现形式,探究其哲学底蕴和审美意识,展现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傣族;南传佛教;壁画;哲学底蕴;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一、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界定

壁画是“壁”与“画”的结合,即在墙壁或天花板上通过绘画(或相应的工艺手段)制作完成的画面。它因基质和手段不同而有别于一般的纸质平面二维绘画。这种特性决定了壁画是一种涉及多学科系统性设计的综合艺术。一般说来,它主要依附于建筑本体存在而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并在建筑形体、空间和环境构成等因素形成综合效应的背景基础上传达画面的主题。所以,壁画的建筑性、公共性与永久性是其主要特征,从而成为环境艺术的主要类型。

傣族南传佛教壁画,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宣传南传佛教教义的壁画,是经画的一种表现手段。“经画,是指通过视觉形象,宣传经书内容的绘画。”“经画的主要工艺手段有二,即壁画和布画。壁画直接绘于墙面或板壁之上,常见的位置是佛龛两侧、须弥座背后、经台、隔扇、照壁、门厅、回廊、天花板以及其他木构件上。”本文所论述的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主要指直接绘于佛寺墙壁会板壁上的的绘画。有两种作画方法:一种是常见的线条勾勒填色法;一种是是佛寺独有的刻板漏印法。“傣族南传佛教壁画艺术是一种以写实与装饰相结合、象征与寓意相统一、具体与抽象为调和,来主要宣示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并展示以傣族本土文化为特征的绘画性壁画。”它是一种形象的历史,承载了众多的文化信息,并直接将那逝去的历史以物化的形式保留下来,供人们膜拜和欣赏。它不仅因为艺术性而展现其魅力,更因其历史性和其特有的宗教文化底蕴而更具有无法抵挡的魅惑。

“早期为了宣扬佛教的基本教义,往往首先从佛本生开始讲起,为了吸引信众,增加可接受性效果,不免将佛有所神化和夸张,并力图增强佛教的神秘色彩,使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树立了一个仿佛不可企及且可信赖的‘救世主形象。”“由于佛祖身上附会了大量的古印度和东南亚、南亚地区民间流行的优美传说,所以,佛教故事的大部分内容已不纯粹是佛经的内容,而成为以佛教基本教义为灵魂的优秀文学作品。”这种采撷多种题材(早已深入人心而有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且以极富魅惑力和煽情色彩的语言来结合另一种语言——绘画——就更以感染力和直观效果来组织画面和表达那些戏剧性场景,由此紧紧抓住了人们的兴奋点,达到了成功表现佛教文化之目的。“傣族佛寺传统壁画多以反映宗教题材为主。通过宗教题材直接或间接反映世俗生活 ,包含风土人情、礼俗制度、阶级关系、音乐舞蹈、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关于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题材内容分析,赵云川老师在其《傣族南传佛教壁画艺术》中将其分为四類:(1)反映佛本生故事的内容;(2)描写地狱变相的内容;(3)描绘民间传说的内容;(4)描写傣族人的生活劳动以及与傣族生活相关的动物、植物等。伍琼华老师则在其《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中将其分为三类:一是佛本生经里佛祖的故事,包括了佛祖在不同转世时期发生的故事;二是民间故事;三是吉禽瑞兽。

二、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审美意识

“宗教信仰无论就感情投入、重视形象、寄托理想来说,都与审美意识密不可分。宗教意识孕育和关注了某些审美的意识,这无论对于一个民族的初始时期还是发展时期,只要宗教还成为他们的意识形态的主体部分,宗教意识就是全方位的,即信仰的、知识的、实用的、审美的。”“就宗教艺术的成分而言,其中宗教的意义是主要的,艺术的成分是次要的,但是恰恰是这次要的成分使宗教教义的渗透力、影响力得以增强,使宗教艺术变得活泼而有生气,也使宗教艺术更加靠近现实世界,从而凸现出审美因素。”在傣族南传佛教壁画中,审美意识就体现在“色”“形”“自然”“善”等的崇尚意识中。

(一)南传壁画中的自然美

从古至今,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源泉,为人类生存生活发展的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庇护,是人类初期的精神寄托;同时自然也会为人类带来灾难,给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又是人类畏惧的对象。这种对大自然的依赖又畏惧,也正是宗教的基础。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

作者认为,傣族没有像其他民族那样专门的“尚黑”或“尚白”或唯独崇尚某种颜色,从其服饰、建筑等上看,傣族应该是一个对色彩博爱的民族,她喜欢色彩绚丽、五彩缤纷,这也似乎体现了她虽信仰佛教,但不盲从,而是和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原始信仰结合在一起,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与众不同。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给人感官上的冲击是色彩绚丽、明快、活泼,让人在一种欢快的氛围去接受佛教的教化,而不是一种沉闷呆板的形式,可以说是寓“教”于乐。从色彩上看,除了“地狱图”部分大多选用黑白来渲染其令人毛骨悚然的情境外,其他无论是佛经图还是民间故事、动植物等图画,选用的色彩都是明快活泼,不看它的内容,就给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这也是佛教壁画色彩的魅力和教化作用。

一个民族以什么形状为美,以生活中的什么物件为美,这几乎取决于图腾的观念,是图腾观念衍生的结果。图腾观念又与自然崇拜密切相关。“在人类的初始期,存在着一种与自然相认同,视自身为自然的一部分、把自然当作人类之母的一种宗教崇拜意识与宗教艺术。对于原始氏族来说,能充饥并有利于人类存在、与人类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动物、植物,乃至生命之源的水、泥、石、山林等,当然先进入自然崇拜的领域,这种崇拜是建立在原始人趋利避害本能基础之上的。”“这种视自然为人类之母的原始自然主义意识,对后来的宗教艺术、非宗教艺术乃至当今人类的思想与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第一,是一种母体回归的意识。此种回归意识其深层原型仍是在于人的寻求保护、寻找生存的本能,呼喊回归自然,也便是渴望回归母体。第二,是一种人与动、植物互换角色的意识,也就是一种变形意识。在宗教艺术中,神——动物或植物——人的生命是经常互换与转化的。”傣族信仰“万物有灵”,以多种动植物为图腾,如以“大象”“孔雀”“龙”“鹿”等为图腾,并以此为美,在壁画中也频繁出现,凡美的形都几乎归属于有意味的形式,都可以找到文化或宗教意识的痕迹。傣族对以大象、孔雀、龙、鹿等为美,就是归因于它们曾经为傣族的形成、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或者在佛教传播中功不可没,人们把它们神话,并看作是高贵、庄重、善良、温和的代表,更是美的化身。此外,壁画中出现多种树木花草,多以漏金形式出现,其中多于佛教有关如“五树六花”。除了本身实物就美丽外,因为其与宗教有关更是增添些许神秘感,让人们崇尚、敬畏其形美。壁画中除了与宗教有关的动物、植物外,反映世俗生活的中傣族人民审美意识的也有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傣族姑娘的筒裙装束,上衣短且紧身,裙子长而束身,完美地展现了傣族姑娘婀娜多姿的身材,诠释了傣族人民以“柔”为美的心理意识。

(二)南传佛教壁画中的和谐美

傣族的经济、文化、环境等制约着傣族人民的审美意识,追求和谐,以柔为美。傣族大都住在依山傍水的坝子上,傣族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从大自然那里获得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并对大自然的一山一木一草,每一滴水,每一种动物,都有感激、敬畏之情,所以,他们不是一味所取,更是主动保护大自然。这正是他们追求和谐美的表现。

“美在于和谐”,这是人們对于美的最初认识,这里的“美”就是优美,优美是一种单纯、常态的美。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从壁画中,构图上看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但错落有致,但能把完整的故事的来龙去脉集中、明确、自由地在画面上展示出来。”从内容上,大量的佛教故事启示人们追求一心向佛、积德行善,宽容忍让。反映世俗生活的写实画中,身穿筒裙的傣族姑娘,以标准的“三道弯”展示着优美的孔雀舞。也有描绘山青水绿的优美画面,反映了人们对于青山绿水的向往和敬畏,尤其对于水,傣族人民尤为喜爱,傣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大都是靠近水源的地方,人们爱水,更是村村寨寨都有漂亮的水井,年年过傣历年的时候都会用水表达自己的祝福,这就是“泼水节”。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追求和谐是壁画中的主题之一,是傣族人民内心的审美意识,它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们的审美观,渗透在傣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版纳傣族地区实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南传佛教壁画中崇高美

杜威凯姆在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认为,“如果社会刚好看中了某个人,而且认为这个人具有推动社会的那些主要愿望以及满足这些愿望的手段,那么,这个人就会被拔高到众人之上,并在事实上被神华。舆论将给予他以完全类似于保护神的那种崇高地位” “宗教艺术总要创造这样那样的神以及圣人形象。这些神的形象,并不是人们的随意创造,而恰恰是人本身形象与品质的折射,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的反映。”

“崇高感产生于天与人的冲突、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在受制于外在的自然与自身之自然(情欲)的生存状态中,人既没有自由可言,更谈不上精神的自觉。而对外反抗狂暴的自然力以求生存和发展,对内反抗野性的情欲而形成人所独具的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特性,也就是人在实践中自我生成的过程,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就是崇高的产生过程。因此,崇高是以人力反抗自然、以人性反抗兽性、在挑战拼搏抗争中获得的精神愉悦,是实践主体的巨大精神力量的表征。那借助于想象以征服自然力的原始神话,其中所展示的自由飞腾的意象和自觉的实践意志,就是崇高精神的最初写照;而关于崇高的美学探讨,则是人的精神在对自身的反思中所升华出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意识”。

傣族南传佛教壁画中的释迦牟尼的成佛过程,历尽艰辛,经历千辛万苦,挑战了人的极限,最终修成佛法,最后才能到极乐世界;此外,善施王子,孔雀公主等故事,这些都在教育人们要多做善事,积累功德,经受考验、历经磨难,最终才能得到好的结果,他们之所以受到傣族世世代代的膜拜,就是因为他们身上展现的崇高美。壁画中展示的种种关于佛教和原始宗教的传说故事,“也能充分体现出崇高感产生于对外反抗狂暴的自然力以求生存和发展,对内反抗野性的情欲而形成人所独具的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特性。”

三、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哲学底蕴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辨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作为南传佛教的艺术符号——傣族南传佛教壁画蕴藏着其独有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哲学底蕴。

(一)万物相连,事有因果

傣族佛教壁画教化人们要乐善好施,积德行善,或投生到天上享福或再投为人生,最后才能超度轮回转世,也证得了阿罗汉果,涅槃境界,不生不灭;否则就会在投生到畜牲、饿鬼、地狱。人做的好事、坏事不等,就决定了下一生所投生的地方。如,壁画中的《天堂地狱图》以具体的画面,结合世俗生活诠释佛教教的因果轮回的关系,生动形象地教导、告诫人们要乐善好施、积德行善,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傣族南传佛教壁画向人们阐释了佛教的世界观:万物相连,“此有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事有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也正是南传佛教“缘起说”所蕴含的哲学观,“缘”即是指关系或条件,“缘起”即是时间一切诸法都是由缘而起,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离开了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法都离不开因果,也正因为如此,有人上天堂,有人入地狱,有人得烦恼,有人得解脱。对于三世因果,依佛教的解释来说,现在世得到的一切果报,皆是前世的善恶业所形成,未来世的果报也就是现在世所作的善事与恶事的多少,所以,佛教极力提倡人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有这样的一个偈颂来体现三世因果的关系:“欲知过去因,当看现在果,欲知未来果,但观现在因。”由于昨天、前天等过去世的努力或疏懒,才会得到今天的成功或失败;明天的成功或失败,也就看今天努力与否了。但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所以,佛教提倡抓住当下,从现在做起。

壁画中体现的“缘起说”是佛教思想的核心,赵朴初先生说:“佛教所说的道理非常多,其实都是围绕四圣谛而展开讨论的。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就是缘起论。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的。”

(二)人生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善恶、净染、真假是佛教哲学的中心观念。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并以引导终生解脱,追求来世幸福为宗旨。为了求的解脱,它强调对人生和宇宙的本质(真实)要有合乎佛理的了解和把握,强调心境要清净无欲,即心灵要净化,并把痛苦到解脱的转变确立在个人的宗教道德观念和行为上面。它宣扬众生的一切善恶观念和行为,决定了众生能否了解和把握人生和宇宙的本质,能否清除杂念贪欲;宣扬众生的善恶观念和行为都会引起果报,凡为善的必然逐渐上升,直至成佛,凡为恶的必然逐步下堕,直至进入地狱。在佛教学者看来,道德上的善恶和心境的染净以及人生、宇宙的本质的真假,完全一致。所谓善就是净,也就是真;所谓恶就是染,也就是假。

傣族南传佛教壁画中的释迦牟尼历经周折、经历磨难、净化心灵,潜心修法,清除杂念,最终成佛。此外,壁画中的其他佛经故事画,教育人们一心向佛、潜心修法、乐善好施、积德行善等,都是佛教以其壁画的形式反映出人美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观。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内容除了紧密围绕佛教教义以外,还吸纳了大量傣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日常生活素材,突破了佛教的一些戒律,更加以人為本,以欢快、明朗、优美、活泼的形式宣扬等内容。有以《召树屯》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它歌颂生死相爱的爱情,极力渲染美的力量,歌颂现世的幸福;有记录民间“一家盖房,全寨帮忙”的团结互助的风俗场面,更有赞美英雄、崇尚善良、以勤劳为美的体现,此外,还有傣族人民能歌善舞、表达快乐的情绪的场面,从壁画内容中,能感受到南传佛教的宽容,接受了人们对于世俗生活的对于爱情、幸福、快乐的追求,更能体现出世俗生活中傣族人民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观。

(三)万物有灵 天人合一

万物有灵的世界观,本不是南传佛教的基本哲学观,但是在西双版纳,多种宗教和平共处,在佛教传入之前,傣族的原始宗教就以“万物有灵”为核心思想,在佛教传入后,两种宗教经过激烈的斗争,最终和平共处,甚至相互交融。在傣族南传佛教壁画中出现各种动植物的图腾就是二者交融的体现。所以,作者认为,尽管是南传佛教壁画,但是“万物有灵”的哲学观也被深藏其中。

在壁画中体现较多的是“五树六花”、大象、孔雀、龙、鹿等,有的是以线条勾勒填色法,有的是“金水”的形式出现。正是傣族人民认为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林有林神,他们对万物敬畏和崇拜,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特别注意尊重、保护大自然。他们相信,只有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得到大自然神灵的保护,才能获得生存和幸福;如果破坏大自然就会触犯神灵,不但得不到保护还会受到神灵的惩罚。他们的谚语“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天地间谷子至高无上”“毁林富三代,山秃穷几代”,体现了人们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而生存,自然环境也需要人们的爱护,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大自然为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的物质资源,人们也要对他们敬畏、感激,崇敬为神,来保护大自然。从此,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就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的充分体现。

四、小结

在对西双版纳州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实地调查中,这种杰出的艺术表现形式给笔者极大的震撼。佛寺壁画装饰了佛寺建筑,以绚丽、明快的颜色的色彩彰显华丽,与辉煌的佛寺建筑相互辉映,营造了南传佛教寺庙独有的氛围。壁画色彩繁芜明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吸引力;绘画技法大方多变,线条、构图等非常成熟,使得整个画面交融和谐;壁画题材丰富多彩,内容多为故事、人物和自然,一目了然,充满情节性和接近性,无需赘言,单纯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说,傣族南传佛教壁画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作为一种宗教艺术符号,并不是单纯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旨在通过视觉的刺激,更好地宣传佛教教义。佛寺壁画形象地诠释了佛教教义、讲述了很多傣族特有的民间传说故事,也在记录反映着当今傣族的社会生活,每一幅佛寺壁画都有鲜明的目的,或倡导向佛,或告诫道理,或昭示思想,这许多幅佛寺壁画统一在一起,在历史的演进中就形成了强大的教化功能。无论是彰显的主题,还是隐藏的教化,换句话说,正是为了要表现这些主题和功能,才会去主动地创造这些艺术表现形式。艺术表现形式又折射出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内蕴的哲学底蕴和审美意识,这正是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文化意蕴所在。

参考文献:

[1]安佳.傣族佛教壁画研究[C].张铁山,赵永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9.

[2]伍琼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中国南传佛教壁画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战线,2007(33).

[3]沈瑞英.赵朴初“人间佛教”与宗教和平思想略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

[4]宋慧娟.我国佛教经济公正思想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

[5]黄志强.佛教义理与因明逻辑[J].世界宗教研究,2001(1).

[6]赵云川.傣族佛教壁画艺术[J].饰,1994(1).

[7]冯育柱,于乃昌,彭书鳞.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8]蒋述卓.宗教艺术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9]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

[10]许苏民.浅谈崇高美[N].光明日报,1999-9-3.

[11]王萍.浅析傣族壁画艺术[J].西安社会科学,2011(4).

[12]刀林荫.弘扬傣族傣族生态文化[J].今日民族,2008(9).

[13]何杰峰.《见差别论》佛学思想微探[J].西藏研究,2014(1).

作者简介:张秋影,讲师,山东淄博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宗教社会学;欧阳磊,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艺术。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傣族壁画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三观壁画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反美”壁画
别样的风情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飞蛾”修复壁画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