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展陈的叙事性语言

2018-05-14 10:51郭洁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3期
关键词:叙事性文物公众

郭洁

【摘要】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叙事性与时间线一样,是博物馆最早运行的展陈理念之一。随着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叙事性经历了从被重视到被忽略,到再次被重视的发展过程。本文从叙事性作为博物馆展陈设计的重要原则入手,将叙事性与时间线、空间性、创新性以及文学性进行了交叉分析,以期为当前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叙事性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博物馆展陈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也是博物馆与公众进行正面交流的最原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近年来,随着各级对文物保护利用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揚传承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博物馆数量突飞猛进,很多地方都斥巨资建造地方综合博物馆,彰显一个地方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底蕴。博物馆宣传展示教育的社会功能发挥越来越完善,人们愿意走进博物馆,参观展览和参加各类公益体验活动,因此,博物馆展陈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其功能发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博物馆像一座人类了解自然、了解自己的综合性学校,向公众讲述着自然传奇和人类历史。在博物馆最初的展陈中,叙事性是其重要的展陈设计依据,将一个地方的发展脉络用文物和器具为载体,以时间线的推进贯穿,讲述一个个从无到有的故事。这种古朴的博物馆展陈方式在国外一些有历史的博物馆依然很常见。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博物馆展陈经历了一个怪异的艺术性变异期,受到各类思潮和艺术审美的影响,求新求奇以吸引大众目光的博物馆展陈不乏少数。在这期间,博物馆展陈的叙事性结构被打破,一味地追求新奇,用夸张的表现手段向公众展示一件件出土的文物。博物馆展陈一度走入了“千馆一面”的尴尬境地,无论从整体建筑不规则的怪异还是从内部展陈的高新技术的过度运用,都忽视了博物馆原本的宣传、展示、教育的功能。这一现象,随着“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等新的保护利用传承理念的引导,近年来稍稍有所缓解。各地博物馆纷纷加强研究阐释功能,回归博物馆原本的职责与面貌,开辟了博物馆传统质朴展陈的回归之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要从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入手,从叙事性展陈的本体开拓视野和创新思路。

一、博物馆叙事性展陈与文学叙事语言

博物馆展陈中的叙事性源自文学叙事,其基本的理念是相通的,叙事性设计是建立在文学叙事理论基础上的一种设计。但是,博物馆展陈的叙事性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叙事语言。分析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完善博物馆展陈中的叙事结构,更完善地展现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增强博物馆的表现力。从文学叙事语言的角度分析,叙事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运用到博物馆的叙事性展陈中同样适用。要让博物馆活起来,首先要让展陈活起来,让文物自己说话,叙述自己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这正是叙事性展陈的最重要因素:讲故事。一个好的展陈,首先要以叙事者的角度引导观众走进故事,通常故事的开端“很久很久以前”,指的就是故事的时间线,在过去的某一段历史时期,某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某一重要的历史性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某些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就是博物馆叙事性展陈,而这些都要通过一件件文物来表达。将文物与时间、空间、视角、审美、科技手段相融合,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就是叙事性展陈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博物馆叙事性展陈设计源自文学叙事语言,又是文学叙事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正是这种叙事性,让一件件冰冷的文物活了起来,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

二、叙事性在不同展陈中的运用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叙事是一种文学手法,讲述一个故事,甚至展示一段感情。在博物馆展陈体系中,叙事性也是一种表现手法。目前,地方综合博物馆的展陈类型以常设展厅和临时展览为主。常设展厅一般以时间线为轴,讲述一个地方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叙事性设计成为最重要的展陈设计表现手法,通过叙事性设计将时间、空间、事件串联,向公众呈现一个完成的时空概念,辅助一定的科技手段,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走进历史,读懂历史。而临时展览往往以叙事性设计外延为主,临时展览是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的最重要因素,一般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展览的叙事性设计打破了时空的概念,涵盖了艺术设计与视觉概念,让公众在短期内对某一主题有基本的了解,这是叙事性设计的外延不同所致。总体而言,叙事性设计离不开策划、线路与空间延伸。就临时展览而言,策划受到时间的限制,较常设展厅要大一些。如何高质量地完成一个临时展览,一个好的策划决定了成功的一半。在前期策划中,叙事性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将展览的复杂因素整体纳入叙事环节,从设计理念到展陈方式,再到审美接受等诸多因素,叙事性运用文学的叙事手法将其融会贯通,拿大放小。

三、叙事性展陈的综合性运用

随着博物馆展陈技术的发展,叙事性展陈一度被博物馆抛弃,造成了很多奇异的博物馆展陈现象,公众走进博物馆仿佛走进了科技馆,一场参观下来,留在脑海的只有新奇的高科技,没有对历史、对文明的认知与反思,这对于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发挥来说,是失败的教训。随着“讲好中国故事”理念的产生与指引,博物馆展陈重归叙事性语言,但是由于之前的教训,叙事性融入了科技手段,成为一门更加综合的展陈设计语言。这种自我的完善与修补,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公众接受心理的需求。虽然叙事性展陈与文学叙事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展陈的结果带给观众的较之于文学作品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新的叙事性展陈融入了数字、信息、生物技术等技术手段,借鉴了平面、3D、4D、5D、互动体验展示等高新媒介,吸收了美学、艺术、历史价值等不同层次的审美追求,呈现出更直观、更多元、更高级的展陈效果,是一门综合性的展陈设计学科。从可视性的角度来说,叙事性的综合性带给观众的视觉刺激是传统叙事语言和传统展陈手段不能比拟的。叙事性展陈利用综合性的技术手段和更完善深刻的主题设计理念,全方位、立体化地向观众在展示了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体验性的角度来说,叙事性的综合性让观众可以近距离互动,与某一个历史事件和某一件具体的文物的制作产生共鸣,这种体验式的展陈效果能够帮助观众更加深刻地体会“以史为鉴”的情感认同,从而放大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四、叙事性展陈的创新性设计

展陈设计是博物馆历史进程中科技进步、文明发展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叙事性展陈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创新性发展具有对诸多艺术的前卫思考和大胆尝试。叙事性语言的创新设计与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舞台美术设计、电影美术设计等设计领域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首先是理念的创新,这就要从“开门办馆”和“流动博物馆”的比较研究来分析。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展陈走的是“开门办馆”理念,能够把博物馆建起来,把展厅打造得完整、可看,打开大门让公众走进来参观,这已经是一座博物馆建设之初了不起的工程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时间碎片化的加重,博物馆的服务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国内的很多公共博物馆不但实现了免费开放,更是由“开门办馆”向“流动博物馆”转变,不断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流动博物馆”就是将展品带到社区、广场、学校、企业等不同的场合,带到公众身边。让公众不用专门抽出一天的时间走进博物馆也能有所收获,有所学习。“流动博物馆”的展陈特点是小而精,从文物的安全性考虑,带出来展览的展品往往是文物复制品,更加需要一定的叙事性展陈设计来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来弥补这些缺憾。其次是设计手段创新,就是将叙事性的创新性体现在科技手段上和众多艺术学科的创新运用上。再次是研究的创新,叙事性展陈对博物馆研究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讲好故事,必須深入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展陈中不单单是将这件文物展示出来,摆在观众眼前,更要用语言、图像、视频等诸多手段,以叙事性的语言将故事表达出来。那么这里的“故事”就是研究的新方向,如何通过文物纵观某一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深入了解过去时空的制度变革和市井百态,这些都是叙事性对文物、对博物馆的另一种形式的语言解构。研究的深入与方向的创新,以叙事性语言进行综合展示,可以让博物馆更加有魅力,更好地发挥“以史为鉴”的历史使命。

当前,国内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速度之快,在国际上首屈一指。这是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底蕴的文化大国该有的文化自信。博物馆的发展带来的是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发展,是博物馆飞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走进博物馆,看的不是展陈,但是必须通过展陈向公众提供看的内容。叙事性展陈不断吸取新时代养分,运用到了当前博物馆展陈的每一个角落,其未来发展走向关系着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发挥,关系着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和看法,关系着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关系着文物的保护利用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值得好好研究。

参考文献:

[1]吴诗中.展示陈列艺术设计(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李跃进,吴诗中.2016为博物馆而设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3]侯春燕.博物馆展陈个性化简论――从《策展简史》谈起[J].中国博物馆,2015(1).

[4]郭文乾.博物馆展陈特色简论[J].价值工程,2015(20).

猜你喜欢
叙事性文物公众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十七年诗歌”的叙事性分析及其诗学价值
坚守四大立场,突破叙事类文本的解读瓶颈
文物失窃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文物掉包案
关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几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