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在当代发展的困境与忧虑

2018-05-14 10:51欧阳继林陈守聪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化

欧阳继林 陈守聪

【摘要】近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本文在复兴民族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历程和历史地位,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过程中的困境进行分析,对在传统文化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忧慮,希望引起社会学界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辉煌与困境;忧虑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在它面前,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的王国、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的。”①

一、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梁漱溟把文化定义为“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这是文化的广泛意义上的定义。很多学者认为,文化更多的属于上层建筑,并非生活中不能离开的东西。笔者认为,不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政治法律、道德习惯,还是生活社交、宗教信仰,都或多或少地被文化所影响,时刻体现出文化的烙印,从历史发展角度谈中国文化,从广义文化层面把握更为贴切。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

文化“存异”决定文化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所以世界上没有出现过类似“世贸组织”的文化组织。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具有鲜明的特质。

一是具有独创性,自成体系。它是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以汉民族为主体,融合其他多民族智慧,逐步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社会文化体系,并且它是在黄河流域这个封闭生态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这种特定生活圈的社会文化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二是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此处所说的人本主义精神特指“以人为本”,强调的是“重民、顺民”,应与西方崇尚个人至上的“人本主义”严格区分开来,并且它不依附于神学和宗教。

三是具有和合的人文情怀。“中国的文化是平和的文化,而不是扩张的文化。”老庄提出“守中、养中”思想,《中庸》和《易》也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提倡通过道德教化的软约束力解决矛盾,这种谦虚、礼让、和合观念一直延续下来,使“中国历代都不具侵略扩张性”。

四是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同化力。纵观中国历史,出现过短暂的少数非汉民族统治时期,但传统文化传承并没有中断,这些非汉民族统治者被汉族文化同化,传承了中华文化,并为其增添了其他元素。同时,周边很多其他民族国家深受中华文化感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附庸”。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历程和历史地位

从国内来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支撑起了一个历经三千多年,人口雄踞世界第一,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二的民族共同体。以下仅举几例,足以说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历程。汉朝GDP占全球比重的26%,唐朝占58%(第二名东罗马帝国只占到9%),宋朝占GDP的60%,也是比例最高的时期,明朝万历时期55%。②

从国际来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产生最早且唯一一脉相承的文化体系,它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人类封建时代发展水平最高、贡献最大的文化体系,以传统文化为智慧源泉产生的科学技术为世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影响至今。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曾长期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峰,但1840年以后的近百年,这种文化伴随着这个国家沦落到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有以下因素。

(一)传统文化固有的缺陷

一是缺乏实证科学基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近现代实证科学难以验证的因素,例如阴、阳、道、气、势、经络等,它是一种抽象的自然观,与现代科学不相吻合。二是缺乏民主传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以封建制度为依托,尽管它也内在地蕴含了类民主的思想,但文化始终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能在长期的封建思想氛围中孕育出民主的观念。三是消极的宗教迷信。四是贻害至今的俗文化。这种俗文化宣扬“三纲”,崇尚“宿命”,仇视科学技术成就,长期阻碍着人们对科技的探索与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西方的入侵与制度的崩塌

中国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封建社会制度来影响和规范各种社会关系,制度一旦崩溃,这种以制度为依托的文化便会面临困境。随着近代西方的入侵,“中国的传统制度在一个个的崩溃,而每一个制度的崩溃就意味着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失去了一个支点”,一旦整个社会全面解体,文化的崩溃就是早晚的问题了。需要注意的是,之前中国历代政权更迭,都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围内的改朝换代,而近代的殖民战争与之前中国遭遇的困境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中西文化之争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从最初的“器不如人”,到“技不如人”,最后承认“制不如人”,与之匹配提出了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西学中源说、中西文化调和论等思想主张,妄图改变近代中国积弱的现状。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之争和船坚炮利的压力下,文化保守派已经退无可退,革命派则开始革“传统文化毒瘤”的命。在这屈辱战败的大前提下,传统文化成为了战败方的替罪羊。

(四)中国知识分子式微

长期的封建科举制摧残,中国知识分子丧失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精神,他们被以科技为重要标志的西方文化所震撼,开始对本土文化失去信心,以至于当时的学界很多知识分子用“启蒙运动”③来看待“五四”运动。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千疮百孔、穷苦潦倒,物质生活的匮乏也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振过程中的一些忧虑

最近,国内掀起了重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信的热潮,学界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文化振兴方案。在此,笔者提出三个忧虑,希望引起学界和教育界重视。

一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高度融合,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或多或少地对中国人产生了影响,对年轻人的影响尤为突出。经历过文化运动的健在者已经寥寥无幾,当代青年更多地只能从文字中抽象被动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十分不利。中国人是自信的,因为中华民族有着上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中国人是不自信的,因为近百年来中国更多的是经历着屈辱和不堪。因为时空的关系,这种不自信对当代影响更为深刻,在这个功利主义横行的时代,中国文化复兴如何靠年轻一代在坚守“仁爱”“道义”“公平”“和谐”的基础上,抵御“金钱”“私利”“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此忧虑之一。

二是中华民族长期的屈辱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国人不得不以追求国家的富强为最高目标,是否会“对科学知识本身没有真正的兴趣,更没有注意到科学背后的文化凭借”而“使中国人走上急功近利和专重物质成就的道路”?此忧虑之二。

三是当代中国的教育模式经历了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到文革时期的全面摧毁再到现在的西方模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历经磨难,且不说当下对它系统深入的研究程度,提到传统文化就只能说出“四大发明”,就说其技术层面的三个运用型学科国文、国学、国医的发展现状:本科以上学历入学考试不考国文,但要考英文,且分数占比很重;本科院校国学更多被设置为选修课,但各类西方理论学科确是必修课,且学分比重很大;很多中医药学专业的学生要深造,竟被推荐到日本、西欧诸国,中医医院西医诊断方式逐渐成为主流。教育该如何承担传承传统文化重任?此忧虑之三。这些问题,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注释:

①《朝贡体系》,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朝贡体系/3577631?fr=aladdin。

②此数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数字均有所出入,根据西方媒体《经济学人》、《新共和》等资料的统计和互联网相关文章报道,此处笔者给出的数据为大概数据,并非精确。

③此处的启蒙理解为启发愚昧,此时中国的文化一片黑暗,一无是处,因此需要启发愚昧。

参考文献:

[1]张鸿雁.民族偏见与民族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11.

[2]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2016:7.

[3]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6.

[5]钱穆.中国历史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3.

作者简介:欧阳继林(1982-),男,中共党员,助理研究员,云南中医学院职工,从事政治理论及文化学研究;陈守聪(1974-),男,中共党员,副教授,云南中医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长期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和文化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