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娜 林怡
中国民俗花钱,古代称厌胜钱或压胜钱,当今简称花钱,其材质以金属为主。关于花钱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花钱是指具有佩带、赏玩之功用及具有吉祥含义的所有非流通性质的钱状物。广义的花钱是指有或无钱形,但具有佩带、赏玩、放置等功用的所有非流通性质的异形物。如属游戏品的马钱、棋钱,以及古人臆造的“古钱”等。
中国民俗花钱的发展简史
中国民俗花钱与其他古代艺术品相比历史较短,目前公认的花钱鼻祖出现在汉代,如宜子半两、太常半两,其穿口皆作菱形穿,应是汉人佩带的花钱,菱穿无外乎两种目的:一是美观,二是佩带时始终保持钱体字文端正。王莽至东汉时期钱文类花钱的种类很多,但数量却很少,典型的有五铢、大泉五十面背有吉语或规矩纹星象纹等。汉代还出现了一种挂钱,花钱上有一大圆环,钱面下方有一小方环,面文为“日入千金,长毋相忘”或“除凶去央,辟兵莫当”。据资料记载,此种挂钱先后在上海福泉、山西汉墓及内蒙汉墓中均有出土。由此说明挂钱的出现,可证实花钱最原始的基本功用就是佩带,也考证了中国民俗花钱发明于汉代。
1.汉以后至六朝期间,出土的花钱种类和数量都非常稀少,据历史记载这段时间战乱频繁,或者是民间还不太流行佩带花钱的习俗,具体是什么原因在史书上没有记载。三国时期的蜀国,铸造了一种“太平百钱”,钱背为水波星,已有研究者将其列入花钱,从有关钱谱图录上标示该钱虽然背有图案,但它的属性是流通货币,其本质并不是花钱,类似行用钱上的装饰图,作为一种饰物佩带也相宜。近年钱友对北魏永安以后出现的大小两种永安“五男背四”灵钱,背图灵气足,有六朝风范,面文当自永安五铢而来,实为民间乞求多子的吉语,该种五铢既有货币功能又有花钱风范(图1)。此类钱作为馆藏文物和藏家精品的存世量不是很稀罕,而在当今古玩市场上出现的,绝大多数均系老仿和新铸品,其实宋代“五男二女”的吉语花钱,其风范也可能沿于此类钱。
2.唐代的花钱多为钱文类,如开元通宝金银钱,1970年西安何家村颁王府遗址窖藏出土金钱30枚,银钱421枚(同出的还有枚永安五男四灵钱),这些金银钱可能是宫廷赏赐钱,据《资治通鉴》载杨贵妃收安禄山为干儿子,并赐“洗儿金银钱”,这些“洗儿钱”也就是开元通宝金银钱之类。其他唐代钱文花钱有“得一元宝背四云”及“顺天元宝四星花边”等。《泉志》载唐荆山公主出嫁时有面文为“长命守富贵”的撒帐花钱,今所见皆后人摹旧谱而铸。所谓“撒帐花钱”是古代婚庆中所用的一种吉祥花钱,《东京梦华录》中载:旧时婚礼,夫妻交拜完毕,并坐床沿,妇以金钱彩果撒掷,为“撒帐”。撒掷的金钱即为“撒帐花钱”(图2)。
3.宋代随着道教盛行及文化艺术的空前发展,花钱也兴盛起来,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道教题材,出现了星官生肖花钱、受生花钱、符咒花钱等。(图3)
星官钱的来历很复杂,所谓“星官”就是道教将星宿神化的称谓,我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共分六十甲子,道教后来将六十甲子星宿化、神化,这样就出现了本命元神或本命星官。可能因六十个元神或星官太麻烦,所以后来干脆就根据十二生肖简化成十二个元神或星官了,各元神、星官当然要分管各生肖了。
另道教中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之说,这五位星君也可称“星官”,其中北斗星君有七星,分管十二属相,这“七星”也可称星官。花钱中的星官究竟指谁还真不易确定。从星官类花钱实物来看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单枚面星官背十二生肖,这种花钱一般无“本命星官”字样,但确是星官花钱无疑。另一类是12枚一套,星官各配十二屬相,花钱上一般有“本命星官”或“本命元神“等字样。(图4)
4.受生钱又称寿生钱,道教宣扬人出生(受生)时曾向冥司借贷禄库受生钱,出世以后要设道场归还。冥司禄库共有12库,分别有12姓曹官分管。宋代的受生钱12枚一套,一面是文字记录欠钱多少贯分数第几库,另一面是人物,其用途应和本命星官钱相似,都是求其保佑。(图5)
5.符咒花钱是指铸有道教符文和咒语的花钱(图6)。
6.宋代花钱中最流行的道教人物除星官外就是“玄武”和“二郎”神,“玄武”源自于原始星辰崇拜,系二十八星宿中北方七宿,为龟蛇一体状,在宋代被人格化,成为北方大神,宋太祖时就有“玄武”为天宫大将的传说。宋真宗时为避“圣祖”赵玄朗讳而将“玄”改称“真武”。并封其为“真武灵应真君”。“二郎”的来历很复杂,目前有“李冰二子”“赵昱”“杨戬”等多种说法。可能当时的老百姓也说不清究竟是谁,道教的“造神”实在是很乱。在宋代“二郎”和“玄武”一样香火很盛,花钱中的“二郎”和“玄武”也经常出现在一起。(图7)
除道教题材外,宋代还流行“五男二女”及“婴戏图”等多子题材的花钱。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精致的吉语钱。此外,宋代还铸造了一些仿古花钱,如“五行大布背龟蛇剑”“周元通宝背高浮雕龙凤等。(图8)
约在北宋后期,还出现了很多的游戏品花钱,包括马钱、棋钱、选仙钱等。
马钱,又称打马格钱,是宋元时期流行的打马格游戏的游戏子。李清照在《打马图经》中介绍了“依经马”的玩法,游戏有点像飞行棋,有棋盘(打马图)和棋子(马钱)。(图9)
据考,棋钱定型于宋代,棋钱和今天的象棋子略有不同,没有兵、仕、相和帅,下棋时可能是一方执字面,一方执图面;若两面全字的棋钱以涂朱砂等方式从颜色上区分(图10)。
选仙花钱也属古代博戏品,从形制上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又分有穿无穿两种,无穿者居多。从内容上看有诗仙、棋仙、琴仙、壶中仙、拔宅仙、王母、曼倩、双成等人物,背皆配五言绝句,文雅可爱。(图11)
秘戏花钱,是指有男女交合图案的花钱。(图12)
冥钱是指专为殉葬而制的代替流通货币的陪葬品。南宋时期四川的安丙墓一次性出土打制冥钱百余枚,多为金银薄片单面打制,面文有天下太平、长命富贵等吉语。冥钱从定义来看属于花钱范畴,但因其性质为人们所忌讳,通常只把它看作花钱的边缘品类。(图13)
宋代还出现有镂空花钱,虽然工艺比较粗糙,但把花钱的类型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图14)。
7.辽代流行“千秋万岁”“皇帝万岁”等吉语钱以及九子母题材的花钱,因辽花钱多厚重拙朴,别具异族风韵,所以深受花钱爱好者喜爱。(图15)
金代花钱多流行阔缘、决穿,多为星官、玄武等道教题材,典型的有大型着盔甲玄武背虎符及中型的坐椅星官,铸造工艺较精。金代流行一种较厚重、立体感极佳的追尾钱,有大小、方穿圆等多种,其中以大型方孔者为最佳(图16)。
8.元代流行张天师花钱,张天师本为东汉创“五斗米道”的张道陵,魏晋时道徒尊称其为天师,成为道教正宗,天师名号也由后人世代承袭。宋代官方不称“天师”而称“先生”,元代官方颁称“天师”。虽然如此,“天师”的称呼在民間可能早已存在,最早的张天师花钱可能在南宋、金代就已出现。有书载边刻花押的张天师金代镜,图案完全与花钱相同,但图案精度却和常见后翻版天师花钱差不多,因此可证实至少金代就已有此式花钱。
元代出现了很多寺观花钱(又称供养花钱),种类有年号、寺观名称及诸佛菩萨名号等,多为寺观所铸分发给香客,或是作为香客礼佛的供品。
此外,元代的镂空钱也不少,最常见的一种是风格粗犷生动的追尾戏珠钱。当时元代还仿铸了很多前代的镂空钱。
9.在明代云南、贵州地区出现了很多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花钱。贵州地区流行一种双鱼(应取鱼化龙之意)或龙凤双鱼背十二生肖,风格粗朴生动,文字多简化变形,多有珠圈作装饰。明代云南地区流行镂空花钱,多为楼阁、双孔雀、双狮等题材,据闻在云南大理地区出土了一些大型未使用的楼阁镂空钱,直径67-68毫米,红铜质,精美异常,应是此类钱的早期品,同出的还有太定、水官等钱,而此次出土情况却为楼阁钱的断代提供了有力证据。
明代中前期有可能继续翻铸一些前代的星官、天师等道教花钱,明中期以后星官题材就被淘汰了,极少会有黄铜质的星官题材花钱。关于明中后期的花钱界定目前还是个难题,仅有少数几种黄铜花钱可定为明代,如“福禄祯祥”背“五子登科”吉语花钱及厚型“连生贵子”背“荷花”吉语配图案花钱等。(图17)
10.花钱在清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存世数量及种类远远超过历代花钱,清花钱中官炉花钱占绝对主体地位,尤以云、贵、川的官炉花钱为甚。
清代花钱的种类较前代更加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开炉钱、镇库钱、宫钱及针对民间发行的花钱,其中宫钱又包括挂灯钱、袱坠钱、宫殿上梁钱、宫内赏玩钱等,相对民间发行的花钱种类就更丰富,包括钱文钱、吉语钱、吉语图案钱、吉祥图案钱、谜语钱、星相钱、咒语钱、生肖钱、八卦钱、上梁钱、马钱等。
11.镇库花钱是官炉钱局为镇邪驱恶、保佑钱局而特别铸的花钱。一般形制厚大,面文可以是钱文,也可以是吉语或图案,存世罕见。典型的有大厚型江苏炉“咸丰重宝”及大型“宝源局造/背镇库”等。(图18-1、18-2)
12.开炉钱是指钱局在成立之初、或重新开铸之时、或新年伊始铸造的迎祥纳吉、驱邪迎瑞的纪念花钱。其形制大小不一,典型的有宝陕局“太平重宝”背“宝陕钱局”、宝苏局“乾隆通宝”背“上三连星下月”、宝云局大型“嘉庆通宝”背“麟凤”等。
13.挂灯钱是宫中用作灯坠的花钱。鲍康《大钱图录》中云:“钱局岁十二月例”精铸制钱若干缗呈进谓之挂灯钱。传世有多种精美的天下太平钱,上下钻有孔,还见有刻花咸丰当百,侧缘也钻有孔,可能都是用作灯坠的,并非一定是“精铸制钱”才可作挂灯钱。
14.袱坠钱是奉先殿中祭祀牌或祭祀品下所垫的袱布四角系的花钱,其作用是下坠固定。袱坠钱的面文同行用钱,背文为天下太平。新皇帝即位后此钱也随着更换。
15.宫内赏玩钱,系指官局为宫内赏玩之需特别铸造的精美厚重的花钱。这类钱堪称清花钱中的“贵族”,价格很高,存世数量也稀少,典型的有大型“嘉庆通宝”背“天下太平”、篆书“福寿康宁”及“万寿无疆”“大雅”等。(图19)
16.吉语钱是指带有吉祥词语的花钱。清吉语钱中的吉语有的取自古籍深奥难解,有的引自民间俗语亲切悦耳,有的取自诗文清新雅致,其中以八字吉语如“一本万利/顺风大吉”等较为盛行。
17.谜语钱是清代花钱中特有的品类,多出自云南、贵州地区。(图20)。
18、星相钱是指铸有星相图案的花钱,星相钱是清代云南炉的特产,早期品直径多为80毫米,面为星象图,背有光背、星月多种。
19、上梁钱是建筑中所用的花钱,上梁是建筑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古代无论建筑大小,在上梁时一般都要搞仪式,并放置上梁钱。一些大型建筑多用特制的上梁钱,如刀、布形的“福州圣庙正殿上梁钱”等;而一般的民宅有的用八卦等花钱作为上梁钱,更多的用“太平通宝”等古钱作上梁钱。
从清代花钱艺术风格来看前代有了明显的变化,图案整体崇尚简洁明快,更贴近生活。中原地区花钱多用单线条勾勒,很少采用平雕及浮雕手法,且水平较前代下降。清代官炉花钱中最有特点的是人物类,人物普遍趋向儿童化、年画化,如刘海蟾、和合二仙等都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形象。而清以前的花钱图案尤其是人物刻画得较富有神韵,神秘感十足。总体来说,清代官炉花钱图案的艺术表现水平是不高的,但其中也不乏佳作,如刘海戏金蟾等。(图21)
清代花钱的文字充分表现了书法之美,清以前的花钱总体来说书法水平不高,只有极少数功力深厚者之书,书体也较单调,多以楷、行书为主,篆、隶、草书很少(篆书多在唐代之前的花钱中出现)。而到了清代,篆、隶、楷、行、草书以及宋体、变形艺术字普遍出现在官炉花钱中,其中书法功力深厚者很多,这也是清代重吉语花钱的具体体现。
20.民国时期的花钱粗陋不堪居多,一般来说价值较低,但有些精品也是非常值得把玩的,如大型隶书“洪武通宝”背“观音·祥云·马牛羊图”,大型鎏金“太平通宝”背“生肖”等。(图22)
中国民俗花钱的价值
以前花钱一直是作为古钱币的附属品,古钱收藏者一般捎带玩点花钱,绝大多数的钱谱对花钱只字不提,少数也只在附卷末简聊,因为花钱在旧时是没有价值地位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钱币收藏的普及和学者对花钱文化的挖掘及古代民俗艺术复兴,收藏爱好者才开始对花钱有了重新认识。花钱中的丰富内容,是历朝历代民俗民风的缩影;吉祥的内涵,代表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花钱还和古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不但形制相似,在来源、工艺等方面的紧密相通,而且多数的花钱都是钱局铸造的。正因为花钱有这么多的亮点,所以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民俗文物中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版块。特别是近十年来,古代花钱走上了大型拍卖会的殿堂,一些历代的花钱精品频频在拍卖会上引发争夺,出现高价拍品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花钱价值的高低,是收藏者最关心的问题,那么应怎样来认识呢?主要可依据以下八项标准给予综合评判:
存世量多少。存世量的多少,虽是评定花钱价值的前提条件,但数量稀少的花钱并不一定都价值高。因为花钱不同于古钱越少越好,花钱的少见品甚至孤品很多,但一枚粗劣不堪的花钱即使是孤品价值也是不高的。
图文艺术性的高低。这是评价花钱价值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花钱如果文字图案的艺术水平高,又是名人之作,整体神韵足,赏心悦目,那么它的价值相对就高。
题材涉及优势。花钱的题材很重要,比如一个花钱若断定为农民起义军或反清复明组织所铸,那么它就会身价倍增,若将其定为普通花钱,那么其身价就大打折扣了。又如同是人物花钱,若是星官题材就太普通了,若是未见过的神佛那么身价自然也倍增。
同品类中直径的大小。直径的大小是相对于同品类来说的,比如直径40毫米的马钱就算是特大型马钱了,但若和其他人物花钱相比只是中小型而已。总体来说大型花钱能提高整体美感,其价值相对就高;中小型的花钱美感相对要低些,价值相對也低些。
形制美观的好与否。形制美否是指一个花钱的厚度、穿口宽窄、边缘阔细、字口深浅等外观美观与否,形制美的花钱价值相对高,反之则低。
品相包浆的好或差。花钱是一种艺术品,因此特别注重品相及包浆。品相好包浆好的花钱要比品相差包浆差的花钱价值高很多。传世包浆比半传世包浆和生坑的价值高些。
铸造工艺的精粗。花钱的铸造工艺有翻砂铸、泥范铸、石范铸等多种,精湛的铸造工艺会为花钱增添美感,精铸花钱当然比粗铸的花钱价值高。
铸造版次的早期中期后期。花钱如铜镜一样普遍存在后代翻仿的情况,花钱中第一批铸的花钱称“早期版”,中后期是以早期版为母或为蓝本翻铸、改铸的花钱称“中期版”和“后期版”。一般来说早期版文字图案的线条、神韵要比中后期版好,因此其价值要比中后期版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