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畲村风情 彰显畲族文化

2018-05-14 10:51梅丽红雷红香胡丽娟徐冰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1期

梅丽红 雷红香 胡丽娟 徐冰

【摘要】活態博物馆是一种博物馆的新形态,起到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作用。安亭打造活态博物馆,活态展示畲族传统工艺、习俗等,传承弘扬畲族文化。本文以畲族文化活态博物馆——安亭畲寨为例,探讨民族地区在新形势下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以获良好的文化和经济效应。

【关键词】安亭;活态博物馆;畲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 如何留住乡村的历史,收藏畲族的记忆?如何不让一个个小型博物馆消失?安亭人民通过打造活态博物馆,开始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历史悠久,畲族风情浓郁。安亭村总人口1140人,其中畲族人口426人。拥有包括安亭村廊桥、潘长和墓、村头石拱桥、村中石拱桥、刘氏宗祠、金灵殿、马天仙殿等在内的12处文物点。其中,安亭上寮村属畲族元素最富有的村寨,村寨中最具民族风情的是畲族祭祀仪式,从侧面展示了如凤凰般展翅高飞的游耕民族。如传师学师舞蹈的主要动作大多具有农耕劳作和打猎中的生活与劳动形态的提炼和演变。仪式中所出现的极为稀少而珍贵的畲族族宝“祖图”、民族史诗“高皇歌”等则演绎了畲民族历史的一个侧影。畲族《奏名学法》与《做功德》又是景宁畲族人生礼俗、民间信仰、口头传说及畲民族音乐、舞蹈、曲艺等文化空间的综合体现,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1]为此,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三定为“奏名学法”节,又名“传师学师”节。

随着社会发展,畲汉通婚,人口流动加剧等因素影响,以“传师学师”为代表的畲族文化已处于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为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得以继续传承,助推畲乡旅游事业发展,以保护传承为原则,打造安亭具有生命力的活态博物馆,让畲村宝贵资源活起来,抢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博物馆是一种博物馆新形态,起到保护、传承文物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文化遗产经过传承人将其活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制造、使用方法等代代相传、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即活态文化。安亭活态博物馆立足安亭地域文化特色,活态展示畲民的饮食、劳作、休憩等畲风民俗,安亭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彰显,涉及传师学师、山歌、畲族彩带、织布、竹编等畲族特色文化,已成为推进全域旅游和展示畲族文化的主要阵地和重要窗口。

一、用活畲族资源,讲好畲家故事

安亭活态博物馆是以畲族文化为主题,活态化展示安亭浓郁畲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神秘的祭祀仪式、男工绣制的凤凰装、包含千言万语的彩带、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音无字的畲语、以歌传情的畲歌,无不展现了畲族文化的生动详实、丰富多彩。安亭活态博物馆用活畲族资源,讲好畲家故事。

(一)传师学师展示中国好畲礼

作为畲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原始宗教活动,传师学师可以看作是畲乡男子的“成人礼”。传师学师的意思是“把活着的人的名字告诉祖先,把祖先的法则传给后代”。[2]畲族每代16岁以上的男子举行的仪式,主要为他们前程祈福而设,是畲族人民在信仰方面世代相传的重要习俗。据有关部门调查,现只有渤海镇安亭村“传师学师”的班子最为齐全。

传师学师元代初期就已出现,原名俗称“做阳”做“聚头”,是由学过“法”的师公带领要学“法”的新罡弟子,以祭祀、舞蹈形式演绎上闾山、茅山“学法”“传法”的宗教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这一活动,祈求神灵授予“法术”,以抵御外侵,保护族人家人免受欺凌,消灾袪病;保佑家人平安康泰,人丁兴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传师学师”又称“奏名学法”“做阳”“度身”,属原始道教正一派性质的宗教活动,在畲民中世代相传,通过一套特定的仪式为年满16岁的男性畲民“传法”,只有已经学过法的人才有权收徒传法。在畲民中以传代为荣,隔代不传则称为“断头师”,学过师的人亡故后必须做“功德”(称为大功德),其魂可早升天界,护佑族人家人。

举办传师学师时,先由学师者(称为新罡弟子)前往“本师爷”(即主持人)家里挑来置有“太上老君”“三清大帝”图像及符箓、师爷杖、香炉、龙角、龙口、铃钟等道具的“祖担”,并由“本师爷”指导将一应道具悬挂张贴,摆放安置于厅堂(称为“闾山法院”),邀请扮演本师公、证坛师、引坛师、放法师、鉴坛师、净坛师、传职师、东王公等十二人参加主持活动。经过三昼夜时间和烦琐的程序,演绎学法的艰难过程。演绎过程中,道场烛火通明,香烟袅袅,司职人员时而道袍飘然,翩翩起舞;时而龙刀闪闪,龙角呜呜,钟鼓铿锵;时而琴箫和鸣,诵经喃喃;时而合掌作法,掌指交错,变化无穷;时而脚踏罡步,左右盘旋,进退有致;时而独唱对唱,四人唱和,全体合唱,伴以独舞、双人舞、四人舞、群舞。在钟鼓乐声中边唱边舞,围观者甚众。场面蔚为壮观,威严肃穆。

畲族祭祀仪式有极为可贵的价值。畲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景宁当地畲民族的传统风俗礼仪、民族服饰逐渐稀少,而在畲族《传师学师》中得以突出体现。畲族祭祀仪式中呈现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民间信仰为主与多元宗教的混合交融现象以及其人文背景和形成规律。传统的民俗活动冗长复杂,经过时代的演变,越来越多的细节被后人所遗忘,难以保存,但经过传承人的努力,传师学师得以复古还原。

(二)畲族山歌唱响中国好畲音

畲家向来有“俗不离歌”“无所不歌”的说法。节日、婚嫁、丧事都离不开畲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一大特色,畲族人民能歌善舞,宾客来临可出口成歌。畲族山歌旋律朴实绵长,歌词则由村民自创。在安亭村,许多畲民出口成“歌”,语言形象生动,令人赞不绝口。畲歌包括叙事歌、小说歌和山歌。叙事歌反映本民族的斗争历史,歌颂民族祖先的英雄业绩;小说歌是畲族民间歌手对族内外历史人物或艺术虚构人物的歌唱。有的是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编写的长篇叙事诗,也有的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3]

安亭村民自创的畲歌有叙事歌、小说歌和山歌等。山歌都唱“假声”,属五声音阶调式,有独唱、对唱、合唱。每逢佳节喜庆之时,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4]浙江省畲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安亭村村民雷玉庆常常临时即兴,随编随唱,寓意深刻,比兴动人。

(三)畲族舞蹈展示中国好畲舞

畲族人从小能歌善舞,畲族的舞蹈都是根据生产生活有关的习俗改编而成的,主要有祭祀、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舞蹈,现在也有根据畲族传统舞蹈元素编排的现代畲舞,畲族舞蹈主要蕴藏在“做功德”“拔伤”“传师学师”“祭祖”等传统祭祀活动中,有祭祀性的通神驱鬼,祈福式的“巫舞”和一些村落在农历十月初一祭祀“金贝大王”的“踏瑶舞”。表演者为男性,动作主要有坐蹲步、悠荡步、炊步和两步等。主要是师公口吹龙角,手舞灵刀,在锣鼓敲打声中,[5]边唱边念边舞。

(四)特色民俗展示中国好畲艺

畲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典型的散杂居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畲族备受民族歧视和统治者的压迫欺凌,长期频繁迁徙,颠沛流离,过着极为贫困的耕猎生活。畲族人民为改善生存条件,传承民族文化;为凝聚人心,团结族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具有特色的习俗,且代代相习相传,渗透贯穿于畲族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轨迹之中。

安亭村畲民历来的生产生活都以耕种、农织为主,平日里畲族妇女在家织彩带、麻布、做头饰,食物为做麻糍、豆腐娘等。安亭村的的手工艺技术代代相传,尤其彩带编织。旧时,浙江景宁畲族人不分寒暑,都穿麻布衣。男穿单袷,女短裙蔽膝,绑腿,穿拦腰。妇女头戴凤冠,裹以花布,饰以珠,可谓布斑斑,珠累累。如今,人们的日常穿戴日益简化,仅盛装出席婚嫁、节庆等重要场合,而在祭祖时,则穿赤衫、乌蓝等具有等级色彩的特殊服饰。别具寓意的织带纹饰、钟爱青蓝的审美偏好、华丽多姿的凤冠龙髻是景宁畲族传统服饰文化中的特色元素,也成为当下不断演进的畲族服饰设计中频繁使用的符号与意象。 畲族虽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通用汉文。于是,他们将自身独特的民族信仰、宗教崇拜与美好祈愿编织进各式纹样中,通过织带代代相传。这些纹样通过抽象或变形,亦成为当代畲族服饰重要的设计语言。景宁畲族的姑娘自小便跟着母亲编织彩带,又叫花腰带或合手巾带。她们以土蚕丝线或细棉纱为原料,用织架或三根“织带竹”,牵经提综,巧手织就。彩带既可作为实用的裤带、腰带、刀鞘带等,也作为定亲、节庆或平日的赠礼。景宁畲族传统纹样中有些直接使用汉字,大多数则是图案化的“意符文字”,或假借漢字或甲骨文形,或会意,或是变形的几何纹。它们源于畲民的生产生活,又与崇日、崇龙、崇凤,敬神、敬巫、敬祖等心理密切相关,带着古朴率真、旷达爽朗的民族气质。上寮村村民还较好地保留了畲族原生态的生活习俗,如过年过节打年糕,磨豆腐娘等。

二、传承畲族文化,从娃娃抓起

安亭“奏名学法堂”既是村文化礼堂,又是村民传承和学习畲族文化的重要场地。“奏名学法堂”内设“耕读堂”,孩子们可以在学堂里学习畲语、畲歌、阅读书籍、练习书法,接受畲族文化熏陶。

“耕读堂”内不时传出孩子们稚嫩的畲语跟读声,“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莫道启行早,更有早行人”。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靠畲族人民大众来传承,其中青少年更是责任巨大。当今,很多畲族人民“身在畲族不知畲”。安亭村已保护传承畲族传统文化为己任,一直有教山书(畲语)的传统,俗称百日私塾。雷梁庆就是孩子们的老师,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六字经》《曾广贤文》《昔字贤文》等古书籍解读是雷老师上的必修课程。

“奏名学法堂”除了设“耕读堂”之外,还设畲族展示馆。展馆分为三个展区,将将民间留存的农耕械具、生活物品、陶瓷铁艺、石具木器等物品一一展示。所列物品均由村民自发捐赠和征集。淳朴的安亭村民将祖辈传授下来的彩带、山歌、竹编、草鞋等“家珍”整理归档,并自发捐赠,收纳在奏名学法堂中。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安亭村的乡土民情,活态博物馆保护传承这一宝贵遗产。将安亭活态博物馆列为孩子的教育实践基地,成为孩子追寻历史文脉,品读畲族文化内涵的教育实践场所。

三、扎根民族沃土,促进文旅融合

面对如此丰厚的畲族文化资源,如何将资源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我们需要做好畲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文章,围绕安亭畲族文化开发乡村旅游,把各个展示馆连接成一条完整的乡村旅游路线,通过休闲旅游和演艺展示等方式加强对畲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活态博物馆除自身承载的文物保护、文物传承等功能之外,整个馆群俨然成为美丽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力促进畲族传统的祭祀、山歌、彩带等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用原汁原味的畲村风貌做大做强畲族风情文化旅游。活态博物馆倡导从参与、互动、体验、分享等不同层次做好文化旅游服务,让游客得到近距离的体验服务,让游客建立起畲族旅游文化忠诚度,以及畲乡旅游所带来的附增感觉。安亭活态博物馆从互动体验出发,游客的参与性更高。从被动听讲解员讲解到主动参与其中,用更直观的方式了解畲族文化。

安亭村依托丰富的畲族文化资源,加上乡村非遗展示馆的打造,体现“特色、体验、互动、融入”的主题要求。所有展示馆都有特色文化布展,是畲族传统技艺文化重要的展示窗口。通过非遗动态展示,让非遗在展示馆中活起来,使历史的遗存与游客产生互动,增强游客的参与性。2013年,安亭村在“传师学师馆”举办“奏名学法”文化节,村民们用载歌载舞的形式向在场的来宾们展示安亭的畲族传统文化,他们用畲语、畲舞向大家展示安亭村民别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原汁原味,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

“快看,原来畲族男子的成人礼叫传师学师!”“这个畲族大妈更厉害,居然都能出口成歌。”游客来到安亭,很快被畲族特色民俗文化吸引住了,连连惊叹,并纷纷拍照。住在鹤溪街道的李明带着远方阿姨再次来到安亭,两人在畲族服饰展馆就畲族凤凰装聊开了,“畲族崇拜凤凰,比如‘凤凰装,是畲族女子的嫁衣,寓意着吉祥如意。”

安亭活态博物馆,并不是畲族文化的简单展示,还原了原汁原味的畲族乡村文化风貌,为民族地区在新形势下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路径。通过打造安亭活态博物馆,我们想做的不仅仅是将灿烂独特的民族文化加以保存,更希望这朵中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之苑中的奇葩得到传承,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王真慧.市场经济背景下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研究——以浙江景宁畲族为例[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2]孙秋云,陈宁英.社会的映像民间社会有关文化事象的阐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3]傅丽.畲族民歌的人文背景及其形式特点[J].艺海,2007(4).

[4]李玉臻.中华民俗节日风情大观[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5]王帆.畲族舞蹈文化探究[J].大众文艺,2010(14).

作者简介:梅丽红(1970-),女,汉族,浙江景宁人,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馆员,研究生,研究方向:畲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