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2018-05-14 10:51姜之栋黄铭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2期
关键词:近代化张之洞贡献

姜之栋 黄铭霞

【摘要】张之洞,“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资深政治家,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张之洞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思考颇深,力图外御强敌,内兴改革,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对晚清的政治以及中国的近代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筆。本文从其创办实业、举办教育、编练新军等方面,略加分析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

【关键词】张之洞;近代化;贡献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历史课中的洋务运动章节,提到张之洞时,肯定了他为中华民族重工业及近代军事的发展做出的开创性的贡献。孙中山曾经评价张之洞:“不言革命之大革命者”。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也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1]这句话是对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近代中国工业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高度肯定。那为什么中国两大著名政治家都会对他做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先来看看张之洞到底是何许人也?

张之洞,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危难时期,是继曾国藩、李鸿章后,清末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

张之洞作为“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资深政治家,他在任期间,正好是中国历史上由封建迈向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他对国家及人民的前途命运殚心积虑。他亲历了中法战争,在战争中看到西方技术的先进,他认为中国不能再固步自封,闭关锁国,极力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自强,力兴改革,教育强国,实业救国。他的政治思想、教育理念及实践对晚清的政治、教育以及中国的近代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写下了重要一笔。

本文主要从张之洞经历中法战争,在战争中亲历中外力量对比的差距,及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的亲身体会后,从而提出“储人才”“制器械”“开地利,即开采煤铁,兴办冶炼业”等新政为切入点,从其改革政治、振兴实业、发展教育、编练军队等方面,略加分析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创办实业

中法战争中,张之洞等主战派与李鸿章的主和派结下了梁子,其后被调任湖广总督,但张之洞也算是与列强在战场上真刀真枪见识过了的,西方列强先进的武器与战术后勤,给他带来的影响不敢说醍醐灌顶,但也绝对算得上印象深刻之至的。他认为“铁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于是他以芦汉铁路(即京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1],先后创办军工企业、轻工企业、工矿企业,发展交通通讯业、加强农业改良、发展金融业、重视商业经营等,他在各行各业创造了多个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的奇迹。

最著名的就是张之洞一手创建的我国第一家装备齐全、建制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该厂制造的步枪“汉阳造”不说是名扬天下吧,也是闻名遐迩的。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用“汉阳造”打响了锋锐直指清王朝的武昌首义的第一枪,这一枪正是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从此之后,中国所有的战役“汉阳造”几乎无役不与,该枪从辛亥革命直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战场上发挥作用,是中国战争史一个传奇的神话[2]。

毛泽东主席与汉阳造还有着一种解不开的情缘,一段传奇的故事。1911年武昌首义爆发后,毛泽东响应号召弃笔从戎,参加了湖南新军,当时部队给毛主席发了一支编号是“8341”“汉阳造”的旧步枪,他喜爱至极,可以说是每晚抚枪而睡。后来在建立中央警卫团如何取番号时,毛主席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支编号为“8341”的“汉阳造”步枪,决定就用那个编号作为中央警卫团的番号[3]。也正有了这段渊源,所以毛泽东才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时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实际上,同其他洋务派官僚一样,张之洞是想依靠西方技术来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他在主观上只是实业兴邦也好,想力图自强也好,他并没有意识到他所做的这些改革或是变革间接地引领了我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但在他的一系列的行动上却真的是引领中国工业乃至整个经济向着近代化迈进,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二、举办新式教育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他的新式教育活动使其教育强国的构想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就是对于今天中国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创新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进 “双一流”建设等,也都有一定的启示。

张之洞认为,“国势之强弱在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于学校;环球各国竞长之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4]也就是当今中国实施的教育强国战略。 他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 提出了“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和广兴学校的教育思想,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各个教育层面[5]。

学校建好了,还要有老师,张之洞非常看重师范学堂的建设,认为“学堂必有师”,也就是说要兴办学堂必须要培养老师,类同于现在的师资队伍建设。而且张之洞曾挑选优秀学生“赴日本学习师范,以为速成师范之预备”,目的就是为其他普通学校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也可以认为就是现在的国家教育部选派的公派访问学者,只不过他是师范类院校的定向委培生。

可以看出,张之洞在他所处的年代背景下,他的教育思想逐步趋于开放式,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经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所做的工作是与时俱进的,他所传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改变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模式,开拓了中国近代教育的翻天覆地的变革。他对教育所做的努力涉及了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他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仍不失落伍,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步、推进和传承。

三、组练新军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大规模展开以练兵、兴学、办厂为三大端的湖北洋务新政,而尤“以练兵为第一要务”[6]。他以原江南护军前营500人为班底,组训新军,湖北新军由此发端。张之洞注重“为国求富强”,一心把湖北新军营建成御侮自强保国家的武装力量,以便为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支撑两湖这一方天地。张之洞要求将士既要忠君爱国,又要自强御侮,只有这样才能外御列强,内平“乱党”。在张之洞的谆谆教导和言传身教下,湖北新军的思想观念与半由旧军改编的北洋新军相比,士兵相对质朴,少成见无习气。最出名的学生之一就是張之洞的爱将——“忠勇可靠,堪当重任”的黎元洪。他对革命党人也一直采取怀柔政策,客观上保护了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的力量。

另外,张之洞力开“兵智”,想方设法提高士兵的文化水平。招募新兵的时候都是现场出题,现场考试,这样可以淘汰文化不高的士兵。另外还引进外教,并派士兵外出进修,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文化培训,吸引了大批革命有志青年加入到新军。这些青年志士的加入,使民主思想和革命思潮在新军中广为传播。

张之洞编练新军原本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湖北新军后来反而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7]。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他在近代中国史上无论是在政治、思想、教育还是经济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有观点认为,没有张之洞,就没有现代革命的基础,因此孙中山曾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毛泽东主席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也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翻看着历史书,行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思绪万千,数不尽的历史人物在如沙的时光中渐渐走远,历史终将远去,是非功过自有人评说。但张之洞终极一生的“教育救国”“为国求富强”,却带领近代中国在各个领域走出了一条振兴之路。

参考文献:

[1]焦建全.汉阳铁厂官商辩[J].中国中小企业,2015(2):58-61.

[2]刘源.枪—战士的灵魂[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4(7).

[3]武健华.我所知道的8341部队[J].世纪2010(1):8-12.

[4]胡世刚.张之洞的师范教育观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2(7):73-75.

[5]何晓明,何顺进.张之洞治鄂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58-63.

[6]同书琴.袁世凯、张之洞与北洋、湖北新军异化比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版),2005(5).

?[7]柳凡.从《清史稿·张之洞传》看张之洞的历史贡献[J].北方文学(中),2012(9):134.

作者简介:黄铭霞(1974-),女,福建莆田人,福州三中,中教高级,研究方向:历史学。

猜你喜欢
近代化张之洞贡献
张之洞的“三不争”
张之洞治赌
捐书之争
在自我否定和整合中一路走来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论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影响
5月CPI上涨,烟民有“贡献”
张之洞被“教育”
张之洞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