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维
文徵明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四绝”全才之一,在山水画取得的成就声望极高,是“吴门画派”领军人物,是文人画在明清时期的标志性人物。《山下出泉图卷》是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文徵明五十一岁所作山水画作品,本文通过介绍该作品的画心概况、题跋内容,探讨其笔墨技巧、绘画风格、创作背景,进一步分析其意境特征,有助于对文徵明中年时期山水画的艺术风格进行深入了解。
一、文徵明的生平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后以字行,又改字征仲,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诗、书、画、印无一不通,文才高迈,却无心仕途。五十四岁时被荐入宫廷,授翰林待招,然不习惯于官场交际,辞职回到家乡从事艺术创作,加上他风雅清高,声望日重,颇被文人士大夫推崇,寿至九十。文徵明的书画造诣全面,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他是沈周的学生,画名并不在沈周之下。他在画风上亦受到赵孟頫的很大影响,倾向于细密秀丽,笔法瘦劲,刚柔并济。早年以工细为主,其青绿细笔仿赵孟頫,笔墨蕴藉含蓄,具有文雅恬静的格调,亦有学沈周粗笔的一种面貌。晚年粗细兼能,笔墨愈加苍秀,人物画师法李公麟,远承古代传统,笔法工细流畅。花鸟兰竹取法元人,近师沈周,风骨秀逸。文徵明的艺术风格,既不同于沈周的粗犷,又不似唐寅的奔放风流,而能够自立门庭,学生、子孙能画者也为数不少,画史上将他列名于沈周、唐寅、仇英之中,合称“吴门四家”,又与吴中名士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合称为“吴门四才子”,流风余韵,画名远播。
二、《山下出泉图卷》概况
文徵明《山下出泉图卷》,绢本设色,手卷,全纵 34、横861、画心纵30.5、横96.5厘米,品相良好,现存沈阳故宫博物院。
画心绘有山石重叠,苍松繁茂,山脚下草堂两间,幽斋宽敞,堂内二人对坐,席地高谈,意态高逸,气氛雅静闲适;屋外杂树葱郁,山脚古松虬曲,流泉自山洞而出,描绘出山林泉石一片欣欣向荣的浓郁生意。画卷前部有行草书长题:“子润自號育齋,余尝取蒙易之義,作《山下出泉图》,越二十年而失之。子润请余重为。余老矣,自念聪明不及於前时,而畵家顿有笔随人老之许,噫!老少妍醜,余盖不得而知,不審赏鉴者,以为何如也。”后署款:“正德十五年岁在庚辰十月既望,停雲馆中書徵明”,旁钤“文徵明印”“玉兰堂”白文印二方,旁另钤“见易图书”朱文方印。
卷前迎手有陈怡为子润所书“育斋”两个隶书大字,卷后有唐寅、薛章宪、钱福、吴宽、黄雲、袁袠、丁璧、銭贵、王屡约、王宠、徐充、陆之箕的题跋及近代褚德彝的题跋一段。
跋一:曰:“德舆行,何以勉旃?题彼出山有洌下泉。”后署款:唐寅。下钤:“园公”朱文椭圆印,“唐子畏图书”朱文长方印。
跋二:山下出泉,孰云其蒙,天機粲然,作聖之功。后署款:江隂薛章憲。
跋三:山矗矗,泉悠悠,進止有度無断,頭卷以正蒙作聖,罔念之狂靡底定,道人身在山水间,育德力果心閒閒,西風激水飛溅山,道人日日開朱颜。后署款:華亭钱福。
跋四:兀兀腾腾养晦中,一齋裏许有春風,心源如水無人會,自讀義經正及蒙。后署款:匏翁。下钤:“吴原博”朱文方印。
跋五:泉脉從山出,宣尼象養蒙。盈科自有渐,探本乃無窮。観大帰溟海,升高企華嵩。披围會象意,聖域是权功。诗后署款:崑山黄雲。
跋六:靈和濬渊論,纷華抑奔驷。道岸無畔援,蒙泉填昭懿,鹄志斋中人,商盤可避企。诗后署款:袁袠。下钤“袁氏永之”白文方印,“玉笥山人”白文方印。
跋七:高卧吴门颐象神,草堂间坐治絲論。静涵太極乹坤理,工奪天機造化春。聖学養蒙求廉德,霊渊深出夀斯民。道人山下泉甘冽,定見王明汲隐論。诗后署款:白山丁璧。
跋八:人心易腾逸,吾道贵有養。一息静動極,失得分指掌。德以滋之成,見以畜之廣。山木堪棟梁,终然廟堂上。诗后署款:漕湖銭贵,下钤“元印”朱文长方印。
跋九:湛湛霊原于山之下,無朝無暮四海奔瀉。君子好修雖遑逸缈,洞心蒙文游神玄亿。诗后署款:王守,下钤:“玄虚斋印”朱文方印,“王屡约印”白文方印。
跋十:曰:余好临兮,縻好寿而無斁。纂先民之良榘兮,葆天真以為璧。抱玄虚以閴?兮,善田知其日積。监源泉之汨潏兮,永铭心於羲易。诗后署款:王寵,下钤:“辛夷馆印”朱文方印,“王履吉印”白文方印。
跋十一:蒙養能全造化功,滿腔生意藹春融。人間杼軸閒機巧,却恠絲綸掌握空。诗后署款:兼山徐充。下钤“兼山”“子扩”朱文方印。
跋十二:烝哉品彚始,皇澤浠太穹。霊室方寸地,藹藹斯尔充。寳涵美無度,彼狂一何瞢。所以古篆文,作象禾泉蒙。觱沸漸以出,浩蕩源靡窮。體之所篑土,载瞻丘嶽崇。道人夙月悟,闢室规化工。反観既已润,何施蔑春融。诗后署款:陆之箕,下钤:“陆之箕印”白文方印,“陆肖孫氏”朱文方印,“見易图书”朱文方印。
跋十三:文待詔畵法早嵗師李脪古、劉暗门,句勒工细,極南宋人能事召浚,师僧巨腅脱去刻畵之習,淋漓深厚力追董苑,使自立門户,询吴中畵苑一大宗也,此图署款爲正德十五年,考衡山生於成化六年庚寅至正德庚辰,年五十一嵗,故题語有老矣之说。图中峦岫連属,四松错立,其間虬幹夭娇,石罅流泉??如聞其聲,深得山下出泉之蒙,山坳有茆堂一區,有二高人對坐,殊有偹腅塵外之概,峰石皴法蕳古,松幹松针用笔浑古,得古人破觚爲圜之妙,与乌程張氏所藏五岳图正同当是同時所作,實能得董巨神髓而不襲其貌,审为中嵗用意之作,卷後题跋俱一時名流,惟吴文定卒於弘治十七年,在衡山此画之前,断無预题之理,必是二十年前题,舊图所作造畵失题存,復装於新图之上,故此段纸色較为黯舊可證也,江楼秋霁,畵懵樂几,展玩一遇率题跋尾,人海援攘中,尔不可?及之墨缘矣。后署款:壬戌秋八月褚德彝。下钤:“彝”朱文方印,“褚礼堂”白文方印。
三、作品形式分析
这一时期文徵明的作品主宗赵孟頫、王蒙,粗细兼能,以工细为主,山水画技法已趋成熟,精品也越多,且面貌都有不同的变化。同时,他很欣赏老师沈周早年仿古作品的精工秀润,在《跋沈石田临宋人笔意》中说:“石田先生风神潇洒,识趣甚高。自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临摹,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粗株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规度点染,不复向时精工矣。”可见文氏追求“精工”“秀润”的作风。《山下出泉图卷》主要笔墨在于对山石和树的描绘,文徵明高度提炼了山石树木的形象姿态,描绘精致细腻。在历代文人画中,文徵明画树是很有特点的,他对树叶、树干的画法十分规范,点叶非常细密,前后层次清清楚楚,又能相互映衬,追求“工细”“灵动”的特点,富于自然的变化与清新、葱茏、蓬勃的生意,这种工整又不是刻板的,在工细中寓质朴,沉着中寓灵动。这种画法是比浙派中包含戴进在内的画法高明的,浙派山水画树,也有很多工细的画法,层次也非常清楚,但却使人感到形同刻板地叠在一起,失去了天然变化的意趣。文徵明在山石的画法上,造型更加简练精致,线条上继承了赵孟頫简练、秀劲,气质温和、轻缓的特点,同时削弱了皴痕的表现,多用枯笔线条勾勒,产生清新典雅的和谐格调。树石之间的穿插勾写皆严谨细致,没有一笔随意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工整清润。山下设有草堂两间,临流而建,堂内宽敞,设有案几,二高士席地对坐,谈笑风生,气氛雅静闲适。人物服饰、神态等细节描绘得精致入微,平和、淳朴、自得的氛围油然而生。表现出文人们沉醉于苍松翠柏的秀美景色中,尽情品味雅聚的悠然情趣。文徵明的山水画中常有一些点景的人物,虽然微小,但栩栩如生,使画面生动,极富情趣。
在用墨方面,画面着色浅淡,具有元人风范,文徵明深受倪瓒的影响,倪瓒创造了常以侧笔干淡墨皴擦,只在极少处施用较浓之墨的方法,号称“惜墨如金”,取得了一种若疏若淡、苍润清新的效果。《山下出泉图卷》在用墨上也十分干淡,笔墨精谨,细致文雅,山石轮廓用淡墨勾勒,繁而不乱,山坡个别地方以少许墨渲染,用色纯度减弱,注重浅色的层次变化,山下出泉只用细笔作简单勾勒,皴纹极少,不做晕染,大片地方基本留白,对水纹没有做更多诠释,这种淡墨和更淡墨的施用配置,对比之下,使墨色稍浓、枝叶繁茂的苍松产生更加幽深的效果。文徵明所画的树,层次分明,浑然一体,有丰富的浓淡变化,墨色极其滋润,显出一派浓郁清丽的生意。本卷在设色上文雅含蓄、温和自然,文徵明对山水画的着色已经逐渐脱离宋代富丽浓艳甚至俗气至极的院画特点,转向了清丽雅致的笔踪,有时也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山下出泉图卷》采用截景式构图,画面截取山体右侧的下半部分,将虬曲多姿的松树放大延伸,便于对松针进行细致描绘,布局精心。这种截景式构图,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切除不必要内容,将画家所要着重表现的内容进行放大,从而拉近画面和观者距离。山下两株松树偃仰多姿,向右侧伸展,描绘采用夸张变形手法,增加了画面平衡感。右侧的空白处,文徵明为子润以行草书长题,并落款钤印,这些文字读起来很平易,实际上充满感情,情压倒了景,写景即为抒情,笔力也甚为遒劲。文徵明继承前代的传统,很明确地主张诗、书、画结合,他在《题石田先生画》中说:“由来画品属诗人,何况王维发兴新。”将诗、书、画结合的思想虽然王维早已提出,明代画家也非常重视画面内容与题款印章的安排,但文徵明在他的画作上再次加以阐明和倡导,将书画同源发展到完美地步,对于克服浙派画家大部分缺乏诗歌与书法修养的弱点,推进文人画的发展,使山水画在形式上有了高度的美感,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四、创作背景与意境特点
此图作于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为文徵明五十一岁之作,此时文徵明已经经历了数次科举考试的坎坷,虽然出生在官宦人家,但他的科举之路却异常艰辛,明朝选士独重科举,入仕最为正宗的阶梯便是科举考试,文徵明19岁进学成为生员,一直考到53岁,10次科举屡次不中,即便是后来的翰林待招,也是经巡抚李充嗣推荐得来。他的精力也慢慢转移到书法、绘画的创作上,及与吴中名士的诗书往来、交游雅集活动。《明史·文徵明传》中有云:“吴中自吴宽、王鳌以文章领袖馆阁,一时名士沈周、祝允明辈与并驱驰,文风极盛。徵明及蔡羽、黄省曾、袁裹、皇甫冲兄弟稍后出。而徵明主风雅数十年,与之游者,王宠、陆师道、陈道复、王榖祥、彭年、周天球、钱毅之属,亦皆以词翰名于世。”文人之间的雅集交往,相互切磋艺文心得,排解科举不顺的苦闷。所以文徵明的山水画,除了描写吴中山水的美景,还有描绘文人雅集生活的场面及逃离世俗隐居题材的作品。在他的笔下,文人名士诗酒酬酢,逸兴遄飞,品茗赋诗,挥洒翰墨,商略古今,评书论画,正是文人们悠游岁月的真实写照。文徵明的《山下出泉图卷》中景色清幽,文人雅士的高谈阔论,过着温和不躁与世无争的生活,人物优雅至不食人间烟火,这是闲适、安然、超脱的生活,也是文徵明和其挚友们的追求目标和自我写照。再看卷后题跋,除了近代的褚德彝,其他题跋者唐寅、薛章宪、钱福、吴宽、黄雲、袁袠、丁璧、銭贵、王屡约、王宠、徐充、陆之箕,都可以说是当时文徵明艺术圈子的挚友,其中唐寅与文徵明一生交好,二人在书画上相互切磋又互相肯定,唐寅曾得到文徵明鼎力相助,对他是由衷感激。王宠是文徵明儿子文嘉的同学,共师蔡羽习文,与文徵明结成忘年之交。文徵明在绘《山下出泉图卷》这一时期,继承了吴中雅集传统,提携晚辈文人,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吴门艺术圈,将“吴门画派”推向了全盛的状态。
美学家刘纲纪教授认为文徵明创作的一个重要美学倾向,就是将儒家的美学与玄学的美学内在地结合起来了。从儒家美学来讲,中国儒家自古以来是将“仁”和“美”联系在一起的,孔子把这种美看得很高,把人人相亲相爱、自在自得、欢乐无忧的生活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美的最高境界,山水画将人物与山水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文人超然的境界与风骨。文徵明的仕途之路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是他的作品并非萧条、悲凉之意。《山下出泉图卷》中对苍松、山石、泉水的描绘,无一不透露出大自然的生意之美,同时又笼罩在一片清虚寂静之中,草堂临流而建,文人的高谈阔论,怡人自得,又是文徵明最为欣赏的兰亭修褉的精神意境表现。卷中所画的未必是文徵明习惯描绘的纪实性的吴中胜景,但画中景致蕴含的氛围情调,人物的意态神色,却使人觉得真实存在,又好像进入了超凡脱俗的神仙之境,呈现出一种魏晋玄学的超越意味,同时又包含儒家所说的天地之“仁”的“生意”表现,超脱自然而又不离现实。画中自题:“余老矣,自念聪明不及於前时,而畵家顿有笔随人老之许,噫!老少妍醜,余盖不得而知,不審赏鉴者,以为何如也。”语气活泼,感慨良多,使人聯想到文徵明对自己科举不第,仕途艰辛的无奈,似乎又是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人生的困苦而无力改变的感叹。文徵明的作品继承了宋画元画的天然意趣,又增加了儒学主张和超脱的玄学意味,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山下出泉图卷》画风精工俊秀,清丽雅致,既温厚平和又超脱宁静,作品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诗、书、画相结合,以诗抒情,以情入景,达到雅淡平和,天真自然的境界。中年时期的文徵明,山水画深受儒家思想及东晋玄学的影响,不拘于笔墨技巧,更注重对意境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为人高洁、淡泊名利、提携后辈的高尚情操,无愧于“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