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莹莹
[摘 要] 随着教学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来,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微课制作模式进行研究,并对使用的效果进行分析与反思。
[关 键 词] 微课;公共基础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3-0098-01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泛在教学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各种媒体和平台为载体的微课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欢迎,现在微课这个新的教学热词也进入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领域,在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一、微课的分类
(一)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二)基于资源开发技术的分类
微课可以分为拍摄式微课、录屏式微课、动画型微课和混合式微课,前面三种形式制作相对简单,而最后的一种形式则对微课制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
(三)按照展示方式的分类
具体可分为教师讲解加背景类、教师讲解加课件展示类、对话模式类、互动教学模式类、情境引入模式类、实训操作模式类。
二、公共基础类微课模式研究
(一)微课的设计思路
1.内容选取
公共基础类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在微课的设计上要注重内容的选取,往往公共基础类课程课时不多,知识点不复杂,所以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知识点不宜过多,一到两个就足够,且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着手:(1)课堂线上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理论;(2)学习过程中随时随地需要用到的知识点;(3)理论学习中的盲点和难点;(4)可以成系列成体系的知识点;(5)社会和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2.设计思路
微课的设计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教学目标的设计;(2)教学环节设计,包括导入设计、问题设计、语言设计、板书设计、结果设计;(3)媒体资源设计;(4)教学过程设计;(5)评价管理设计。
3.创新亮点
公共基础课程因为其本身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特殊性,与专业课程相比在微课的形式、内容上具有更加开阔的切入点,因此更容易创新,在设计和制作时可以打破常规的微课思维,采取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如何找准时代的脉搏,如何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如何推陈出新,构思巧妙……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寻找灵感,更要在生活中、在学生中捕捉灵感,例如目前网上较多的一些视频网站、交流平台、微信端、微博端、QQ平台都可以作为创新思维的突破点。
(二)制作微课中的注意事项
1.凝练简洁,时间可控
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容要满足学生的需要,不能“假大空”,力求用简答的语言和多媒体讲清楚问题和知识点,根据成人的学习注意力曲线控制住时间,一般在十分钟之内,过长则显得繁冗。
2.要点突出,准确表达
微课知识点要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不能出现错误,而且知识点要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呈现的方式要新颖,可选择典型的专题活动或是话题。
3.内容连贯,简单易得
微课作为现代信息化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其受众群体是广大学生,制作方的主体是教师,一门课程的教学往往有很多的知识点和内容,需要一系列的微课来呈现,彼此之间要内容连贯,一定要突出简单易得的特点,作为普通教师,在资源和时间上不可能像专业视频制作人员那样职业化,所以要使微课的制作形成规模,制作时间不能过长,易于推广到其他课程。
4.巧设悬念,及时补充
微课制作是一个整体,有一条完整的主线,为了形成全部内容的完整性,可以在最后设置悬念为下一个内容的引出埋下伏笔,同时在微课中出现讲解的内容是为了减少语言差异带来的错误,可以添加补充字幕,这样更清晰易学。
三、微课应用效果及反思
(一)微课的应用平台
微课作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学习部分主要就包括微课、课后练习和章节任务,微课还可以在线下的课堂教学中作为多媒体资源应用,充分地利用微课资源可以创新多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理实一体都能在微课资源库的基础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微课的使用效果
把微课应用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解决了很多以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微课和教学平台的结合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内,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效率不高的问题。
(三)公共基础类微课制作反思
伴随着微课制作技术的进步对每一位教师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学的技术,更需要掌握多媒体软件应用和制作的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作为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微课,在内容和选材方面要抓住社会热点资讯,紧跟时代的潮流,要体现教学的潜移默化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既要与教学的知识点和教學目标相结合,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菲菲.高校优质微课的设计特征及其模型构建:基于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奖作品的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7.
[2]吴大刚,靖继鹏.信息技术外包研究现状[J].现代情报,2007(11):38-40.
[3]陈家颐.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5(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