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夏清
[摘 要] 通过对高职高专建筑专业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的现有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今部分教育模式过于陈旧、单一,并且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实践培养环节(不足20%),传统的考核方式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流于形式,同时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场地、设备、设施等一系列問题也不被重视。所以,《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需要得到改革创新,在建筑施工员岗位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并以施工岗位为实践标准,围绕施工任务开展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学习工作,基于“理论—案例—实践”,实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项目教学设计。根据专业特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分段循环的组织模式为主[1],以重点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为辅,让学习者更加充分地掌握理论知识。
[关 键 词] 高职高专;课程结构;实践技能;教学设计;综合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6-0120-01
一、引言
高职高专高素质人才培养定位是技术人才,其课程体系的导向倾向于职业岗位的教育。“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专业的一门教学课程,并且需要学习者通过较强的实践能力,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来充分掌握这门核心科目。因此笔者认为,基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案例—实践”使学习者结合建筑岗位上的工作经验,充分利用实践吸收所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建筑施工技术”的简介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相关建筑工作岗位的培训和考核内容,其知识量繁重、专业难度高、实践性强[2]。在考虑本书内容和特点后,作者认为“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应以专业标准为最终目标,并打造一套始终以职业岗位来引导的课程结构和始终以工作过程项目为中心的课程标准。学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创新教学体制,让教学模式多元化,鼓励学习者走近工作岗位,结合施工实践经验来掌握建筑施工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的创新能力。
三、基于“理论—案例—实践”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究
(一)打造“理论—案例—实践”一体化教学
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融入了多媒体元素,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贯穿“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的内容,拓展了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工程案例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形式在课堂上播放,以视频中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来辅助学习者掌握专业知识点。学生可以到施工现场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习者将书面知识转化为实际施工作业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重心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上,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为教学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因此“理论—案例—实践”综合教学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理念。
(二)课程项目化教学设置
基于建筑业施工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业标准,围绕施工人员的工作任务展开分析讨论,内容主要包括建筑业与工业的有机结合、教学设计依据的方向、具体课程的专业内容等。在课程内容的教授过程中,运用项目任务的组织形式,根据最新标准和规范,以系列工程案例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展开。开展项目任务的周期教学,要利用循环模式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师要用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来确定项目任务,分清项目任务的重点,严格把握项目任务的需求,充分与工序相融合,对施工员工的项目任务和教学设计过程作出正确判断,并进行项目教学任务的分类,让繁琐的知识内容更系统地运用在实际施工操作中。
四、教育改革与实践工作取得的成果
“理论—案例—实践”的综合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使整个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占比提高到50%。另外,“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教学环节中创新发展了教学组织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分层教授,职业能力逐渐提高的教育目标。并且,实践项目化教学能够使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情境性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充分应用和掌握,强化了学生的综合型职业技能。
这些教育改革和实践取得的重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技术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适应了我国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的人才的目标已经实现[3]。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论述,笔者认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需要改革创新。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应在建筑工人岗位的基础上培养,并以施工岗位为实践标准,围绕施工任务开展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学习工作,基于“理论—案例—实践”,实现“建筑施工技术”项目化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刘孟良,魏秀瑛,周金菊.“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23):138-139.
[2]夏普华,陈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82-84.
[3]张悠荣,杨建林.高职建工专业施工技术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