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民
[摘 要] 分析中职学生的现状,组织开展顶岗实习,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增强社会竞争力。
[关 键 词] 顶岗实习;中职学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6-0007-01
顶岗实习是指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获得一定经济报酬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对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相应专业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12个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从组织计划、过程管理、考核奖惩、安全保障等方面对顶岗实习给出了明确的安排。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道德、心理、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它反映个人在身体、思想、心态、文化、技能、潜能、诚信、荣辱和责任等方面情况的内在品质。它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从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中职学校的生源现状是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多数都积极争取升入普通高中,在分数没有达到普高录取分数线的情况下,才被动选择职业学校;另外,不少家长让孩子上职校也是因为孩子小,自理能力差。中职学校中的学生升学压力不大,学习任务相对较轻,自我要求不高,所以社会上的部分人给中职生贴上了“学困生”标签,这些都说明中职生的整体素养亟须提高。因此,组织开展顶岗实习活动是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中职学校组织顶岗实习,安排中职生离校走入生产一线,从事生产性劳动,进行劳动锻炼和劳动教育。开展工学交替,学以致用,工学相长,意义深远:(1)增强学生的就业紧迫感和危机感。(2)激发学习知识技能主动性和积极性。(3)客观认识自己能力与岗位工作要求的差距和不足。(4)训练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顽强的意志。(5)提高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积累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锻炼为人处世能力。
顶岗实习活动的开展可以对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产生影响。
一、顶岗实习对学生的影响
加深专业理解。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会更加具体和实际,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会更加深刻,并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和丰富理论,了解本行业的现状、发展前景和随着时代发展的最新动态,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认识自己知识的薄弱和不足,实现专业知识的进展和突破,提升思想意识,学会思考与辩证地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健全心理素质。新的环境,会对学生有新的要求,如严明的工作纪律,陌生的工作岗位,定量的工作任务,对学生来说,都是新挑战,需要在短时间迅速调整,考验的是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坚持下来,克服各种困难,将对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锻炼身体素质。工作中或站或蹲或弯腰的工作状态,长达3个月甚至半年,能坚持完成任务,也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专业素质。顶岗实习的工种,大多与学生所学专业接近或一致,通过实习,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专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提高了实践操作水平,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培养综合能力。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如何处理好同事、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社会人员等关系也是学生需要學习和提高的方面,促进学生较早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二、顶岗实习对家庭的影响
家长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顶岗实习活动,意味着家长的放手,也希望孩子独立生活,独立承担和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能够担负起一定工作重担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走向社会的能力,另外,通过学生的劳动,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报酬,减轻了家长负担,意味着孩子的成人,步入社会。让自己的孩子认识社会,了解生活工作的艰辛,体谅和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从而能激发动力,为自己的未来更加努力。
三、顶岗实习对学校的影响
学校组织顶岗实习,完成了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促进了工学结合、产学对接的实施,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和社会经验,扩大了影响力,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增强了办学效益。
四、顶岗实习对当地的影响
我校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每年给当地带来数百万元的工资收入,为本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企业生产理念,带来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亚林.对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认识与思考[J].知识经济,2016(5).
[2]夏英.关于职业教育顶岗实习课程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3(2).
[3]许士中.关于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问题的几点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