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将微课嵌入课堂,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可弥补部分教师语言表达的先天不足,可避免课堂教学的发挥失误,可促进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学改革,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中职;电类专业;微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1-0036-02
微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新出现的一种数字化学习资源,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并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然而,微课与碎片化学习和翻转学习总是如影随形,但是众人热衷的是难得一次翻转作秀,对常态化的课堂翻转总是敬而远之,这就使微课的应用空间和应用效果受到了极大限制。为了拓展微课的应用空间,在充分利用微课开发与应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将微课嵌入中职电类专业课的课堂,开展微课嵌入式课堂教学研究,探索了中职电类专业课微课嵌入式教学在促进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化解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弥补部分教师语言表达的先天不足
(一)部分职教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不佳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结构较为复杂,在这支队伍中存在一大批语言表达偏差的教师。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有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之分,以致教师有了从事专业理论课教学的理论课教师和从事专业技能教学的实验实习指导教师之分。现在的高职院校一般是由中专校升格而来,而现在的中职校一般都是由普通中学转型而来。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由于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不乏原普通中学语言表达较差的教师来到职业学校干起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大量新生代教师不断加入,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在不断壮大,师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在选人、用人方面始终没能摆脱两类专业课程和两类专业教师思想的束缚,遇到语言表达不佳的则时常以实验实习指导教师为由而网开一面。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不断深入,紧随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职业学校近十来年从行业、企业引进了一大批急需的专业教师,特别是一些技能型人才。这一部分教师中有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也有行业企业的“师傅”,有最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合格教师,也有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短期聘用人员。这些人员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语言表达能力不佳者的比例偏高。
以上教师虽然语言表达不佳,学校在课务安排方面对此也有所考虑,但他们毕竟是教师,有其相应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语言表达方面的缺陷成为制约这些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一大障碍。
(二)微课可弥补部分教师语言表达的先天不足
其实,微课就是PPT的升级版,其最为显著的升级就表现在语音上。对语言表达不佳的教师,我们曾经尝试过给PPT配上语音,而且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近年来遇到了微课,发现我们的配音PPT的本质就是微课,于是我们开始了微课嵌入于课堂的教学实践。
嵌入课堂的微课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二是借用他人的。课前,教师通过精心备课,准备好微课的脚本,优化好课堂用语的文本,再进行逐句录制,最后再将这些录制好的语音合成到相应的微课中。课堂用语逐句进行录制的目的就是保证精练、生动并高效,对自我感觉不佳的,可重新录制,直到满意为止。这样,课堂讲授内容被提前录制,现场授课变成了嵌入微课的播放过程,这其实就是课堂讲授的前移和拼接、加工和优化,实属一种“笨鸟先飞”之法。
嵌入课堂的微课应更多来自共享资源库。但就目前的现实而言,相关微课资源库还没形成,能够实现共享的资源一般都不成系统,但有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撑,对一些经典的、重点的或难点的知识,相关资源我们一般都能零星地收集一些,这些是我们将微课嵌入课堂来弥补部分教师语言表达不足的宝贵资源。相关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和课堂的实际需要,在共享资源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当然,寻得的资源不一定与相关教师的课堂完全吻合,所以课前还有必要对这些资源进行一些预处理,或对这些资源的使用进行一个周密的计划。
二、避免课堂发挥失误
在实际教学中,任何教师都难保课课精彩、节节满意,即使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有学生的因素,有教师的因素,还有环境的因素。对教师而言,影响课堂授课效果的,除了前文所述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有教师的专业知识、业务素质,甚至還有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这些因素,哪一方面都可能导致教师课堂发挥失误、教学效果不佳,不是课堂不够生动,就是重点不够突出,或者是难点没能有效突破。而微课嵌入式教学则是避免课堂发挥失误的有效方法之一。
首先,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门课程,都会有一些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教学内容表现出来的不是磕磕绊绊而是平平淡淡,不是难以精准到位而是常现干巴无味,不是学生理解不了而是兴趣难以聚焦。这些教学内容,一般都是宽泛平淡的介绍类知识,教师讲授干巴,学生阅读无味,课堂平淡如水,气氛压抑沉闷。上这样的课,教师很难发挥正常水平,经常失误连连。比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从外到内、从定子到转子、从材料到功能,所有教材都是这样如流水账一样,一一进行了介绍。由于电机的拆装费时、费力,而且技术要求较高,所以对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般都是纸上谈兵,虽然其中也穿插一些图片,但仍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收集了一些三相异步电动机结构与应用方面的视频和图片,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成相应的微视频,再配以生动的解说词制作成微课,并将这些微课嵌入相应的课堂。这就使原来课堂上单调的讲授变成现在生动的微课的播放,原来枯燥的听讲变成现在直观视频的观看,教学效果当然有了较大提高。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对有些重点、难点知识,教师真的很难保证做到一次性讲授能让学生听懂,即使课前做足了功课,课堂教学现场所组织的语言有时还是那么苍白无力,面对一脸茫然的学生,我们是那么无奈和尴尬。比如,电工学中直流电路的化简,对毕业于大学电子电气类专业的教师来说,这是很简单的,但对我们所面对的中职生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的学生都是普通中学挑选后留下的,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偏差,一个并不复杂的电路化简,常会使一大片学生晕头转向,教师讲得口干舌燥、急得满头大汗,但学生却皱着眉头、一脸不解。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偏差,电路走向的变化幅度稍大一点就理解不了,这就需要我们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的台阶转化为无障碍坡道。为此,我们利用Flash动画来表现电路化简变换的过程,并配以精心打造的解说,以几个典型的电路化简问题为题材制作成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的微课。将这些微课嵌入相应的课堂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学习电路的化简方法,主要教学任务由微课来完成,而教师则有更多的时间来解决学生个性化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最后,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相对的,其实对任何教师,若发现有精彩的微课,其呈现效果比课堂上我们自己即时教学的效果要好,所以,可将相应的微课嵌入课堂之中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成功率,避免课堂发挥失误。在我们平时所搜集的作品中,不乏有名人之作、名师微课,将这些微课作品嵌入我們的课堂中,使之恰到好处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这不但能弥补部分教师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避免课堂发挥的失误,还间接实现了“邀请名师,进我课堂,教我学生”之目的,使我们的课堂更具多样化,为我们的课堂增色添彩。同时,“邀请名师,进我课堂,教我学生”又是我们模仿名师、学习名师、丰富自我的极好机会,“名师”进我课堂,我与“名师”同台授课,这必然能有效促进广大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业务提高。
三、促进项目化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推行多年,但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却始终困扰着我们,将微课嵌入项目课程,使之成为教师的替身,确系解决这些问题的可选方法之一。
在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项目课程体系下,课堂上学生读什么、什么时候读,听什么、什么时候听,看什么、什么时候看,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等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计划并组织实施的,这就常出现同一课堂的同一时刻不同学生的学习内容可能不同,同一学习任务不同学生所用的时间长短可能不同,同一问题不同学生的解决办法可能不同。而且项目课程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对电类专业而言,学生之间既有认知能力的差异,更有动手操作能力的差异,还有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理想与现实的不同,以及实践性环节来自环境、设备等各个方面的干扰。所以,在项目课程体系下,学生的个别差异会表现得尤为突出,其结果常会导致优秀生在一半不到的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部分学困生就是花上两倍的规定时间可能也完成不了。
另外,项目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而我们的学生都是普通中学的落榜生,与普通中学(特别是重点高中)学生相比,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具有与项目课程的自主学习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及时、更为准确、更具个性化的学习指导。但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一两个教师要面对少则二三十、多则五六十个良莠不齐的学生,这样的指导是无法实现的。
如何来解决这些难题呢?我们想到了微课,想让微课来作为教师的替身,借助于微课来替代教师进行常规的教学指导。于是,课前我们将相关教学内容做成一个个微课,并将其嵌入项目课程的课堂中。课堂上学生按照项目实施的要求,并根据自身的实际,自主选择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教师则会有更多时间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集中力量解决一些必须在现场解决的问题。
微课嵌入课堂,是电类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有益实践。愿我们的实践能促进微课应用空间的拓展,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参考文献:
[1]郭玮.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4(7).
[2]唐维明,刘克军.项目课程教学实践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2(35).
[3]刘克军.项目课程如何应对学生个别差异[J].大观周刊,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