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向
【摘要】音乐的课堂很小,但音乐天地无限宽广……苏式音乐课堂应该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是音乐教师们耕耘的乐土。苏式音乐课堂唯以“求真·向善·唯美”为追梦!
【关键词】小学音乐;苏式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苏式教育”理念的提出,“苏式课堂”的推进,我区音乐同仁在音乐课程理念和音乐教学行为方面,不断地思考与探索、实践与完善,以适应新时代、新理念,与姑苏文化相融合,与音乐本质相契合。
一、彰显音乐教育的本色——求真
(一)真实的情感体验
从音乐教学中可以说明,情感体验是可以通过音乐實践活动去获得和培养的。在我们的苏式音乐课堂中,强调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表现,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情感体验疏通了师与乐,生与乐,师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情感体验是引导式与自然流露相结合,与音乐紧密相联,突出了音乐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
(二)真实的意境感知
走进姑苏常态音乐课堂,很多教师在课堂中自如地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有效地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的功效。根据音乐的风格、意境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气氛;加之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从而滋润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凸显音乐教学的实质——向善
(一)音乐教学感人善心
音乐艺术可以助人向美,音乐使人气血平和,能够感动人之善心。人类最早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就是音乐和舞蹈,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口之喝之”。当下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此处的情商便是归音乐“管”,音乐能让人善良。音乐课堂中,音乐老师们带领孩子们展开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在丰富的音乐体验中促进“情商”之发展。音乐课堂外,艺术社团、兴趣组的的训练、排练中,教师们则为学生们提供了许多乐观向上的、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民歌、山歌等艺术作品,如《码头调》《白茆山歌》等,开阔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丰富了学生正能量的情感体验。
(二)音乐教学寓教于善
“音乐是一种毫不虚伪地反映人和人民的道德品质的语言”。 培养有道德、守纪律的,懂得真善美的人,这是我们姑苏音乐人的责任。传播积极向上、向善善美的音乐作品亦是每一位姑苏音乐人责无旁贷的使命。传统音乐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现代音乐教育的需求了。音乐教育正面临改革,姑苏音乐教师正在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转变音乐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音乐老师们更注重的是用自身热爱音乐的思想、行动去启发、感染学生,营造学习音乐的良好氛围。
三、体现音乐教育的功能——唯美
(一)造就个性的完美
美育是构建健全审美心理、培养人的艺术欣赏、艺术创造的教育,最终目的即是造就具有完美个性的人。
美育的作用在于传情,具有以情动人的特点,音乐美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唱歌、跳舞,更重要的是通过健康高尚的美的音乐活动以及生动愉悦的教育形式浸润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树立正能量的审美观。我们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个别的音乐精英人才,更多的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活生生的未来公民。
(二)知识技能与美育的统一
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只注重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现象,学生也许会有一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但很难使其具备健全的人格,在我们的音乐课堂内外,无论是美的目标、美的内容还是美的形式,都是我们姑苏音乐教育人所关注与追求的教育真本。教师们善于运用苏州地方得天独厚的音乐文化特色,在课堂内外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如山歌传唱、丝竹进课堂、昆曲入校园等,以音乐兴趣出发,从音乐技能着手,逐步提高审美认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三)走进现实生活的美
音乐艺术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就是“知其为美,更要知其所以为美”,通过学习、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美的创造力、提高艺术品味。
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大课堂。在姑苏学生艺术节活动中可以说是审美教育在现实美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朝气十足的韵律舞蹈表演,还是和谐优美的合唱表演,亦或是悠扬婉转的器乐表演,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完美的呈现现。从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最终实现创造美……
“苏式音乐课堂”如同一位姗姗学步的婴儿,才刚刚成长,需要不断的自我成长与磨练。音乐的课堂很小,但音乐天地无限宽广……苏式音乐课堂应该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是音乐教师们耕耘的乐土。苏式音乐课堂唯以“求真·向善·唯美”为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