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玲娜
【摘要】1875年12月圣彼得堡《小说家》杂志社向柴科夫斯基约稿。以诗歌作为创作素材、以“四季”作为创作对象,在承袭古典音乐表现手法的基础上,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运用离调、转调技法写作的十二首标题性钢琴套曲《四季》。本文对《四季》中最后一个月《十二月-圣诞节》从和声技法方面对音乐本体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中窥探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和和声语汇特点。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 十二月 和声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1893年)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世人誉为伟大的“旋律大师”。柴科夫斯基创作的钢琴套曲《四季》、交响乐《第一交响曲》、协奏曲《降b小调第一鋼琴协奏曲》、舞曲《天鹅湖》等作品闻名遐迩。其作品涉猎领域广泛,体裁多样,题材丰富,和声织体流畅,作曲技法严谨,音乐特征多样化且具有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情,是世界级的瑰宝。
1875年年底,圣彼得堡的一家杂志社出版商尼古拉·马特费耶维奇·贝纳德邀请柴科夫斯基分别以多名俄罗斯著名诗人的诗歌为题材创作一部关于一年12个月份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并将每首诗歌作为乐曲的标题诗。柴科夫斯基欣然接受,不久便创作了钢琴套曲《四季》,作品编号Op.37。作者按照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夏天绿草如茵、碧波荡漾;秋天稻谷飘香、层林尽染;冬天傲雪凌霜、银装素裹的四季交替规律用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俗风情的音调写作,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俄罗斯民族的热爱。
一、自然音用法
柴科夫斯基在《十二月-圣诞节》中自然音的使用方面严格秉承传统作曲的要求。在正常使用三和弦的同时,为了让音乐不缺乏动力,柴科夫斯基将七和弦恰到好处地穿插运用在拥有自然音的三和弦之间。然而,作品中不仅仅有正三和弦的七和弦,还巧妙地引入副三和弦的七和弦。比如作品中第48-50小节(例1)的和弦连接,作曲家先是使用正三和弦中的IV级三和弦,之后自然地同和弦转换到了IV级七和弦上。同时,为了使和声横向连接的音响效果有变化,作曲家灵活地将原位七和弦变换到第三转位上,随后用II级七和弦将音乐延续下去。这段正三和弦和七和弦后引入副三和弦的七和弦的例子,写作手法上完全是严格按照古典和声写作规则进行的。此外,这段例子也是和弦同功能转换的例子。再比如第110节-111小节(例2),T6和弦到TSVI6和弦的同功能和弦的交替使用。
二、离调变和弦的用法
(一)重属和弦及重属变和弦
重属和弦是所有稳定的离调和弦中倾向性最强的和弦。如果在下属和弦之后用重属和弦,由于新的倾向性出现,使得属和弦由可能出现变成了必须出现,因为重属和弦要求解决到属和弦。在《十二月-圣诞节》作品中第85-86小节,柴科夫斯基运用了重属导七原位和弦到属七和弦的和声连接。再比如第108-109小节(例2),是重属五六和弦到属二和弦的和声连接。这种创作手法既丰富了和声音响色彩又充实了和声织体,使音乐更富于变化,创作材料不单一。
除了重属和弦的使用,作曲家还运用了重属变和弦。“变音是用半音来加强在调式中已经存在的全音的旋律的倾向性。”而“重属系统的变和弦是传统和声变音体系中很重要的和声材料,在18世纪的音乐作品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在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中,这类变和弦更是作为富有强烈表现力的和声材料与等音变换的媒介物。”重属变和弦是在不改变和弦属性功能的情况下,降低或者升高和弦的三音、五音、七音,以此来加强各声部向主音倾向的目的性,从音乐的和声音响上营造一种欢快愉悦、俏皮的节日气氛。《十二月-圣诞节》中大量使用重属变和弦,比如第15小节、第70小节等。降三音的重属导五六和弦自然解决到属七和弦上,偶有重属变和弦后连接其他音级上的和弦。
(二)其他各级上的离调和弦
《十二月-圣诞节》中,作曲家在运用大量的重属和弦之余,也充分考虑到了其他各级上的副属和弦。有向主调的下属II级、IV级、VI级及属方向上III级的各调性上离调,这样的写作手法不仅没有破坏到起主旨作用的主调,还增强了听众对主调的渴望程度,进而从侧面巩固强调了主调性,明确了作品的中心调式。如作品的第7小节第一拍到第三拍DVII2/DTIII-DVII34/D、第9-10小节D56/SII-SII、第13-14小节D2/S-S。其中,第7小节的第一拍DVII2/DTIII和弦为了使演奏者更便于演奏,作曲家采用了和弦改写的办法来降低演奏的难度系数,充分展现了作曲家创作上的灵活运用。
三、持续音
“其他声部作各种和声进行的同时,在低音部延续或者重复的音叫持续音。”持续音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主持续音;另一种是属持续音。持续音的开始和结尾处低音声部的和声功能和总的和声功能几乎是一致的,持续音的开始和结尾都一定是在三和弦上。
《十二月-圣诞节》中,作曲家使用持续音创作的地方共有四处:第一处是从第28小节开始有C和声大调的属持续音,至38小节结束。期间作曲家没有使用离调和弦,但是SII-T的和声进行采用模进手法,最后结束在属三和弦上。转调到#g小调后,从第134小节开始又出现了属持续音,这一次同样采用D56-T的模进手法,到第144小节结束于属三和弦上。第三处是建立在f小调上的属持续音,至第186小节的第一拍,和声材料使用上同样是模进手法。最后一处持续音的出现是在曲子的结尾处,作曲家巧妙地改用成主音持续,在保持持续音创作特色的同时,又使作品回归到了主调主和弦上。既发挥出主持续音的作用,又总结了调式,完美地将二者融为一体。这一灵活的处理方式彰显出作曲家的创作智慧。
四、调性布局
在全曲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调称为主调,其他的调称为副调。主调是音乐发展中唯一稳定的调性,其余各种属调、下属调、重属调以及它们的平行调结合成一个特殊的小组调,围绕着主调进行转调。转调的方法与途径有许多种,如近关系转调、远关系转调、交替调式(同音列转调、同主音转调)、自然和弦转调、等音和弦转调、逐渐转调、突然转调、换调等。转调是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法,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必要手段之一。
在交替调式中,大调和小调始终是相互扶持、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彼此依靠而存在的。这些相互交织的多样复杂化影响是构成大小调体系的主要因素。大小调之间的这种复杂化也出现在平行调之间,其密切关系使得这两个调式之间的互相影响极为自然,所以,历史上这种调式关系比同主音调体系之间的关系要更为密切。根据主和弦功能在音乐中的主要作用将这些调式分别称为交替的大小调或交替的小大调。
在民歌創作中,平行大小调间的相互关联不仅是纵向和弦排列的构建,更是横向旋律发展的承接。这种交替调式将具有俄罗斯民族色彩的和声语言和调式运用在俄罗斯古典音乐和民间歌曲创作中,是非常常见和极具特色的使用方法。在《十二月》中,这样的交替调式手法也被灵活运用。
(一)主调-平行小调-主调
《十二月-圣诞节》是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乐曲,分别是首部-三声中部-再现部-尾声。作品的首部和再现部均是bA大调开始。随着音乐旋律抒情性的发展和和声横向延展的连贯性,作曲家在第一乐段的第40小节转调至乐曲的平行f小调,随后又在第56小节处转回主调bA大调。再现部中第188小节同第一乐段第40小节一样,是从bA大调转到平行f小调。
平行小调的出现给作品带来新的元素,使人有耳目一新的听觉感受。通常副调处于乐曲的对比部分、发展部分、或者连接部分。副调使用的频率高,乐曲的新材料越多,对比度越高。
(二)主调-属调-主调
首部和再现部的调性在全曲整体上采用统一的调性布局。而在三声中部的单三部结构中,作曲家运用远关系转调手法将首部的bA大调转到其属调E大调上,再现部根据重复再现的特点又回归到主调bA大调。尾声部分是未完结的主题的延续,所以仍然在主调调式上发展,直至结尾的完满终止(K46-D7-T)出现。
本文通过对作品《十二月-圣诞节》和声分析,从中总结出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特征,也从中找寻到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特点。流畅质朴的自然音写作彰显了作曲家深厚的创作根基,欢快的旋律凸显出圣诞节欢乐的节日气氛,悠扬的圆舞曲节奏拉开了圣诞节舞会的序幕,精彩的变和弦有如锦上添花般为舞曲装点出节日的色彩,看似缥缈的调式交替将听众从一场舞会悄然领进另一个舞会中,时而清醒,时而陶醉。
真挚的情感、独特的创作视角使作曲家轻而易举地将听众吸引到俄罗斯民族音乐中。这位世界级的大师不仅精通音乐,更是将自己本民族的坚强意志、优秀精神文化通过听觉享受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参考文献
[1]伊·杜波夫斯基,斯·叶甫谢耶夫,伊·斯波索宾,符·索科洛夫.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邹承瑞.和声布局概论[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5.
[3]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钢琴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