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舒曼创作于 1837 年的《大卫同盟舞曲》( Davidsbundlertanze, Op. 6 )是舒曼与克拉拉私定终身时所写下的作品,在自由、不受限的形式下舒曼将他丰富的想象与性情展露于这十八首小曲中。作者期盼以其中第一首作品为例,就其时代背景与创作手法来分析其音乐风格与主要性格,使演奏者学习此部作品时能获得裨益。
【关键词】舒曼;大卫同盟舞曲;浪漫主义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舒曼生平简述
19世纪德国著名音乐家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于1810年6月8日出生在德国东部的兹维考(Zwickau)。父亲奥古斯特·舒曼(August Schumann,1773-1826)是一位具有文学涵养、饱读诗书的书商兼作家,这样的环境养成了舒曼在书籍中找寻知识的乐趣、擅于写作的能力及对文学的喜好,尤其是尚·保罗(Richter Jean Paul,1763-1825)与霍夫曼(E.T.A.Hoffmann,1776-1882)的文学作品。母亲约汉娜·舒曼(Johnanne ChristianeSchnabel)则对于幼小的舒曼给予音乐上的启发。因此在舒曼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所给予他的极为良好的教育与学习环境,更是日后促成他在音乐与评论写作上成功的重要原因。
1828年,舒曼在母亲的安排下前往莱比锡攻读法律,接着又转往海德堡就读。尽管如此,舒曼却抵挡不住这两座城市所散发出浓郁的文艺气息,这段期间音乐创作和文学研读填满了他的整个生活,取代了那些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他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和聚会,也曾拜访尚˙保罗及海涅(Heimrich Heine,1797-1856)。1830年在聆听一场小提琴家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1782-1840)的音乐会后,舒曼对未来做出了抉择,在一封写给母亲的信中表示:
“我整整二十年的生命都在诗与散文之间挣扎,要是你喜欢的话,也可以说是音乐与法律。现在我站在十字路口,‘走哪一条路的问题震撼了我。我若跟随我的守护天使,他指向艺术之路,我相信,那是我应该走的路。”
舒曼成功说服了母亲,于1830年开始接受腓德烈·威克(Friedrich Wieck,1785-1873)的严格弹奏训练以及跟随多恩(Heinrich Dorn,1804-1892)学习音乐理论的课程。此外,舒曼也开始尝试撰写音乐评论,以乐评家的身份在大众音乐杂志上发表文章。1834年,舒曼开始筹备音乐刊物,定名为《新音乐杂志》(Neue Zeitschrift fur Musik),内容包括文学与音乐评论的部分,主要挑战音乐界庸俗保守派,撰文者以舒曼及“大卫同盟”(Davidsbundler)之友为主。
舒曼手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终究使他放弃成为一位钢琴家的梦想。但是舒曼丰富的想象力与他惊人的乐思让他在音乐的创作上如鱼得水,除了撰写乐评、文章,也开始逐渐以作曲家的身份于音乐界中展露头脚。在1830-1840这十年里,舒曼将自己丰富的乐思与情绪表现在钢琴曲的创作上。著名的作品有:《蝴蝶》(Papillons,Op.2,1831)、《克拉拉·维克主题即兴曲》(Impromptus uber ein Thema von Clara Wieck,Op.5,1833)作品,以及在1834-1838年写下的《狂欢节》(Carnaval,Op.9,1835)、《第二号钢琴奏鸣曲》(Zweite Sonate,Op.22,1835/38)、《C大调幻想曲》(Phantasiestucke,Op.17,1838)、《大卫同盟舞曲》(Dav dsbundlertanze,Op.6,1837)、《克莱斯勒偶记》(Kreisleriana,Op.16,1838)、《幻想小曲集》(Fantasiestucke,Op.12,1837)等。这些作品中,有些属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性格小品”性质,即泛指单一首乐曲或是由多首小曲所组合而成的钢琴作品,通常附有名称或描述性的标题,乐曲结构简单,大多是二段体或三段体,而内容上不受音乐形式的限制,主要为音乐家们个人情感的抒发与思想的表达,或是特定事物的描述,明显地呈现出极具个人独特的音乐语汇。本文探讨的《大卫同盟舞曲》即属于此类。
二、作品分析与演绎阐释
“大卫同盟”(Davidsbündler)名称来源可追朔至1831年6月舒曼所写的一部未完成的小说《天才儿童》(Child Prodigies)。在1854年的《综合文选集》(Collected Writings)中舒曼提到:“‘大卫同盟就象是一条红线,以幽默的笔调将诗与真理结合起来贯穿我的杂志。”1837年舒曼写下这套《大卫同盟舞曲》,创作背后的主要动机与1837年8月15日克拉拉回给舒曼的这封信件内容有关,信中主要是克拉拉表明愿意与舒曼在一起的决心。1838 年 1 月 5 日,在舒曼写给克拉拉的书信中提到有关写作这首乐曲的动机与当时的心情,内容清楚地写着:《大卫同盟舞曲集》与《幻想小曲集》在这星期内已经完成了,如果你喜欢,我将它们寄给妳。在这些舞曲中,有很多是关于婚礼的想法,那是我永远记忆中兴奋的美好时刻。来日我再向你细说一切。
这十八首性格小曲所组成的套曲,每一首均代表着舒曼不同性格的表現。作者在此仅就第一首进行分析。
第一首乐曲为G大调,3/4拍,主题性格活泼生动(Leb haft)。曲式结构为二段体。引子为1-4小节,调性为G大调转e小调。A段是5-41小节,调性为G大调。B段为41-61小节,G大调。
序奏第1小节里即出现了一句题辞“Motto von C. W.”,表示这首曲子一开始的音乐运用了“克拉拉的主题动机”。这组“克拉拉的主题动机”来自克拉拉的作品《音乐的晚会》(Soirées musicales, Op. 6)中的一首玛祖卡舞曲之开头。舒曼将它做为开始的音乐,并且成为整套作品的基本创作动机。此动机可分成附点节奏、下行二度的音型、三度和声音程与四度跳进音型等四种基本素材,这些素材在舒曼的乐思巧妙之运用下,在每段音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第1至5小节的序奏中,是以“克拉拉的主题动机”之音型连续做四次的模仿呈现。其中,在相同节奏的保持下,第1至2小节连续二次的下行二度旋律动机于第3至4小节转换成上行二度的进行来表现。调性上一开始为 G 大调,随即于第2小节上出现关系调e小调V级和弦,在第3小节第二拍上进入 i 级六和弦,最后结束在V级大三和弦。此段中,不同和声性质所呈现出的明暗声响,带来了情绪上悲与喜的瞬间转变,整个序奏的内容,在强烈的附点节奏配合着上扬的旋律线条,屡次渐强的弹奏要求营造出犹如舞会的热闹场面。第5小节中,休止符产生的空间停顿感,添加了对舞者出场的好奇与期待。A 段的结构中,作者依据音型、旋律、调性的不同,将它分为 abab四句。a 句(第5至13小節),动机 是运用“克拉拉的主题动机”之上声部二度音型,由弱拍开始并以挂留音的手法来表现,在连续四次模进中展开成一条级进下行的主要旋律。低音声部动机 Y 的素材包含一组流畅的上行音型(动机 Y-1):由一组低音声部弱拍开始的八分音符音型,其中包含分解琶音与音阶级进;另一种是跳跃的和声(动机 Y -2):以四分音符于第一、二拍上敲出和弦的声响。 此曲主要旋律在 B 段内容中表现的最为热烈,成为全曲结构性的高潮部分。其中,动机 X 仍以挂留音的手法发展成长而绵延的线条,交织在两个声部中,以模进的手法呈现出紧凑的 4+4+2+2+2+4 乐句表现,在逐渐渐强的音量下,将音乐一层层地往上推升至最高音 D-C-B-C-B,而逐步堆积而起的浓烈情绪则完全集中在第61小节e小调 V 级和弦上,这样的情绪比起第一次的表现还要剧烈和强大。然而,这个张力点随即在第61小节处以极弱的音量转换进入b句,第67小节低音声部仍然响起强烈音量再次突显出三对二节奏,而第69小节饱满的和声效果,似乎是激昂情绪过后极想再被点燃的热情,但舒曼的情绪转换之快,瞬间又被轻柔的主题旋律所代替了。
三、结语
总之,舒曼的音乐创作,始终反应出极具个人化与内在情感的表现,这些情感往往是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在独立的思考之下所转换成的,并且经由音乐的呈现将它传达出来,以表现出具有主观性的音乐内容,这样的表现手法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精神。浪漫主义的艺术伸展到十九世纪末的最后阶段时,出现了精疲力竭现象,使得艺术至此走入“二元性”(dualism)冲突,而音乐上所指的“二元性”特征,即是单一作品或主题中,所呈现出极端的对立表征,例如音色、旋律或是情绪上的对比。《大卫同盟舞曲》就在这样的理念下谱写而成,舒曼将他与克拉拉的婚礼想象作为创作的主轴,并以两种角色性格,来向大卫同盟的志友表达内心的想法。
参考文献
[1]averio,John. Robert Schumann- Herald of a “New Poetic Ag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Gordon,Stewart. A History of Keyboard Literature: Music for The Piano and Its Forerunners.New York:Schirmer, 1996.
作者简介:李振中,男,讲师,西安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