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关于“听觉”的一门学科,它以一定特征的音调为基础,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组合,通过人的“听”,进而转化为一定的音乐形象。“听”是音乐习得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离开“听”和“声音”,音乐无从谈起。可以说,从人类音乐起源开始,就与“听”分不开,在聆听大自然声音的过程中不断创造音乐。音乐教育与传承主要在“听”的过程中模仿、创新。听的训练一直是音乐教育的基础,但直到17世纪末,欧洲才出现专门的音乐听觉训练的课程 Selfeggio,翻译成中文即为“视唱练耳”。随着近代西洋音乐的传入,作为音乐教育基础的视唱练耳教育随之传入我国并不断发展,逐渐成为音乐教育领域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兼具理论性与技术性性交融的特点。
关键词:视唱练耳;教育;发展
1、西方视唱练耳教育的传入
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政府开始将视唱练耳教学渗透到国民基础音乐教育当中。视唱练耳课程也随着上海国立音乐院的成立,正式进入专业音乐教育体系并不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音乐教育体制完全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视唱练耳教育也不例外,既有符合我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而短时期内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生搬硬套现象,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文革”时期,音乐教育遭到了重创,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视唱练耳教育才逐步恢复并完善。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视唱练耳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成为音乐教育的独立学科,教育理念、手段和内容都在不断创新发展,也在对外交流中不断吸收、融合、发展、创新。
2、我国视唱练耳教育的发展特点
(1)西方视唱练耳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教育不断融合
19 世纪,传教士们将练耳学教育传入到中国,并将中国传统的工尺谱与其唱乐谱相融合。20 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流行展现了中国人第一次较正式地从视听上接纳了来自西方的各种各样的乐风,不再固守中国传统音乐学中需紧靠师徒间心领神会才能参悟的学习方式,尝试通过乐谱的模式学习音乐。当时,这些歌曲大部分由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或美国等西方国家,而由中国人用中文重新填词,歌词自然融入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特点。
1925 年,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正式建立,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专业的乐校中开设视唱课,当时担当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部为专业的声乐和作曲教师。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教学发展被迫停滞。
抗战结束后,国立音专在贺绿汀院长的领导下刮起了积极发展民族音乐的新浪潮,我国各地区多样化的民谣、戏剧曲调进入了视唱练耳教科书,促使中国传统民族乐曲艺术与视唱练耳艺术相融合,使视唱练耳教学在本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文革”结束后,在毛泽东对文化艺术领域提出的“三化”(即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指导方针下,我国声乐家将中国本土民族艺术唱调与表演形式与法式主单声部视唱教学模式和前苏联式视唱练耳教学模式三者合一,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为这门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
(2)众多音乐家不断努力推动视唱练耳教育发展
现代视唱练耳学科教育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与许多音乐家与音乐工作者分不开,甚至包括许多国外的专家。如早期许多传教士在教会学校中开展音乐教育。美国北长老会教士狄考文 1864 年开办了山东蓬莱的一家蒙塾,狄考文的妻子狄就烈运用各种符号来表示各种音阶;苏格兰长老会传教士玛丽·马丁将中国工尺谱与西方音乐谱相结合。
3、我国视唱练耳教育的展望
纵观我国视唱练耳教育的发展历史,自远古时代,我国古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就与听觉教育紧密相连,听与唱的训练自然融入在音乐教育中。鸦片战争前后,西方视唱练耳教育逐步传入中国,并在我国传统的音乐传承方式相结合中不断发展,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前苏联的视唱练耳教育理念也传入我国。虽然中间有停滞,但在改革开放后又得到恢复与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后,视唱练耳教育逐渐走向繁荣。总的来说,西方视唱练耳教育是在吸收融合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因此,未来的视唱练耳教育,既要总结历史,同时更要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不断促进我国视唱练耳教育的繁荣发展。
(1)民族与世界
现代视唱练耳学科最早产生于西方,后来才传入我国,但是该学科传入我国后,又大量引入了我国的民族特质,但是仍然难以突破它在某些方面具有西方音乐“基因”这一特点。视唱练耳在实践教学中,最大的难题是选择何种方式,来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突破文化的屏障,达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统一,才能使中西方音乐完美融合,形成适应于各个文化的音乐体系,完成教育上的中西方文化的统一,形成一个完善、公开、具有高度适应性的音乐环境。在此环境下,促使音乐国际化,加快音乐发展速度,有效解决音乐跨文化交流的问题,也是视唱练耳这门学科突破服务于西方音乐这一局限性重要的意义。音乐训练可以提高音乐者的综合素质,而视唱练耳便是通过视唱、乐谱和听觉训练等基本要素,但音乐感觉则需要全面了解世界上不同风格的音乐。
(2)传承与创新
20 世纪早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了一种歌唱文化———学堂乐歌,它兼具东西方兩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它的出现使国人的音乐听觉意识受到了感染。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单线条音乐已不能满足国人的听觉接受范围,尤其是在当下,多声部音乐(包含民间音乐、流行音乐等)增添了人们的生活乐趣。基于此,要使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水平得以提高,需要丰富教学的形式以及增大教学的比例。与此同时,为了促进视唱练耳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建立一个更广泛便捷的交流平台,使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进行开放式资源共享,通过不同的文化交流,吸收其他国家视唱练耳教育的先进手段和教育理念,传播我国视唱练耳教育的成果与经验,对视唱练耳教育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更好地促进视唱练耳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奥斯特洛夫斯基: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论文集[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 年
[2]姜椿芳、赵佳梓:西洋音乐流传中国考略[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年。
[3]王光耀:视唱练耳教学法论集[M].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 年。
[4]王次炤:继承传统、开创未来[J].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年第 12 期。
[5]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6]刘绵绵:中国音乐基础理论教育发展脉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年。
作者简介:
夏法娟,女,汉族。1994--,籍贯: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辛寨镇,聊城大学,2017级音乐与舞蹈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视唱练耳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