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陶都印象”的设计风格和地域文化

2018-05-14 12:07华雪琴
江苏陶瓷 2018年5期
关键词:竹节纹路宜兴

华雪琴

摘 要 紫砂壶产于宜兴,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它是宜兴雅致生活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载体。本文通过作品“陶都印象”浅谈紫砂壶的设计风格和文化价值,并追根溯源,探寻宜兴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 陶都印象;竹的海洋;地域文化

紫砂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这不仅由于紫砂壶的原料产于宜兴,还与宜兴的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宜兴山清水秀,天然温润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造就了此处朴实而雅致的生活。自古以来,宜兴人才辈出,深厚的人文环境又给紫砂壶提供了文化精神的滋养。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紫砂壶在无数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和推广下,从传统实用器变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成为宜兴雅致生活的代表,承载着宜兴独特的地域文化。

1 地域文化

此壶名为“陶都印象”(见图1),顾名思义是以陶都宜兴为创作主体。宜兴自古有“竹的海洋”、“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之称,风景秀美、婉约温雅、柔韧妩媚,任何美好的词都不足以形容它。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宜兴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時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在喧闹浮躁的世态中仍留有自己的一方安隅之所,成为全国公认的“宜居城市”。遍地书香,既耕且读。自古以来,耕读传家的气脉滋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纯朴而高雅,用来形容既耕且读的宜兴人再合适不过。紫砂纵然是天赐的财富,但若没有无与伦比的智慧和修身养性的情怀,紫砂又如何能成为紫砂壶,又如何能被称为“艺术品”?

紫砂壶“陶都印象”,融入竹子、太湖石等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元素,使作品与紫砂壶的发源地宜兴联系起来,并由此呈现出宜兴独特的地理文化。竹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自古以来便有坚贞不屈、虚心谦逊、奋发向上等品格,是文人雅士热衷的艺术题材。竹文化不单是宜兴的地域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竹入壶,既赋予了作品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又托物寄情,表达了制壶艺人对家乡陶都的热爱,对竹子高风亮节品格的追求。宜兴地处太湖流域,太湖石即盛产于太湖,被称为“四大玩石”之一,具有极高的赏玩价值。太湖石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或造型新奇、或色泽艳丽、或纹理优美,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太湖石多窟窿和褶皱纹理,是叠置假山、建造园林、美化生态、点缀环境的最佳选择。近年来,赏石活动也成为一种文化。太湖石乃天地灵气所铸,它能陶冶性情,也能寄情抒情,让观者在赏玩时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并联想到丰富的意境。作品将“太湖石”的元素融于其中,既展示出宜兴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又将赏石文化融合于一体,丰富了作品的文化意境。

2 设计风格

纵观整壶,充满无限生机和自然妙趣,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宜兴的地域之美。此壶通过匠心独运的设计、形象生动的造型,从不同层面彰显出宜兴的地理环境之美,也让人感受到其中充沛温润的气场。此壶以原矿紫泥制成,沉郁古拙的色泽渲染出安静雅致的氛围和古色古香的情调。身筒为饱满的圆器,壶身略扁,重心下沉,显出敦厚稳重之感,鼓腹圆润,突出无限生机和张力;壶身两侧各有一条凸起的纹路,纹路与竹节提梁相连,仿若竹节生长而出,那纹路线条柔韧而有力,好似竹子交错的根,又似破土而出时在地表留下的裂缝。从上而下俯视,那纹路又似水流,两条纹路中间恍若一片平静无波的水域,缓缓流淌,太湖石盛产其中,水域又滋养着地表上的竹林。平盖微鼓,短颈,以太湖石为原型的壶钮承托于整壶中央,壶钮布满窟窿和褶皱,造型奇巧,宛若浑然天成的假石,既方便捏拿,又增加了作品的意境美,为整器的点睛之笔,极具观赏价值。壶流为短直流,出水顺畅,宛若劲拔的竹节,竹节线清晰有力,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机;提梁式壶把刚柔并济、虚实结合,中和了壶身的饱满,形成灵动优雅的虚空间;提梁两侧各有一条竹节线,相互对称协调,结构精妙。欣赏此壶,仿若见到一片灵山秀水,濯清流以钓游鲤,坐茂林而观佳夕,其中意境,让人陶醉。

3 结 语

宜兴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宜兴的紫砂壶也是世界的紫砂壶,此壶表现出宜兴背山靠水的优越地理位置,又将多种地域文化融合于一体,既表明了紫砂壶产于宜兴、身为宜兴人的骄傲之情和对家乡的满腔热爱,也通过一把茗壶让宜兴的地域文化走向世界,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竹节纹路宜兴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廖瑞霖:竹节人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指 印
“竹节人”中说“趣味”
第二届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陶瓷艺术展开幕
蝴蝶飞飞
邹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