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环
[摘 要] 依托艺术素养评价改革思路,力图构建以美术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美术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素养监测、艺术特长为线索的区域中小学生美术素养评价体系,通过多元评价方式,引导中小学美术教学关注美术本体、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关注美术特长激励,进一步提升区域学生美术综合素养。
[关 键 词] 美术素养;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2-0082-02
在教学评价改革过程中,学生美术素养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往往被忽视,使评价相对滞后,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美术素养评价存在以下误区。
一、主观式评价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中教师主导个人评价观,缺少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美术学习信息,压抑了学生美术的兴趣与积极性,长此以往出现厌学情绪。
(二)传统式评价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往往只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视过程评价。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抹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个性与创意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三)单一式评价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除了只重视美术作业评价外,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培养,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单一式评价,缺乏美术社团活动、校外活动以及特长项目的评价机制。
二、中小学美术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本文通过课堂教学评价、社团活动记录、艺术特长展示、艺术素养监测等四大板块,构建多维美术素养评价体系。
(一)基于素养标准,建立课堂教学全程评价
1.年段分层,提炼藝术素养标准
(1)教材内容中提炼学科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美术教师应围绕核心素养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选择有利于形成核心素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其二,在知识与技能情境中解决问题。
(2)校园文化中构建师生美术文化。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包括美术教研组文化、美术课堂文化、校本美术课程文化的建设等,只有不断地在价值引领、有机渗透、课改创新、有效生成,才能在常态中培养师生的美术文化意识,逐步形成美术文化习惯。
(3)美术课堂中建构学生美术素养。美术课教学只有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原有认知、美术素养水平不相一致的内容与学生发生碰撞,产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建构和生成。
2.关注课堂,采用全程评价形式
(1)课堂学习兴趣评价(初始评价)
在课堂教学初始评价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前准备、学习参与度等,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及时记录情况,以便客观地完成课堂学习兴趣评价。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
(2)课堂过程创意评价(深入评价)
学生想象丰富而具童趣。美术课中,特别是设计课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对学生富于幻想的创造思维,教师就应十分尊重,同时充分肯定其具有合理、创新因素的部分,哪怕那一部分是极其细微的,也必须充分肯定。
(3)课堂作业质量评价(终结评价)
学生课堂美术作业是每课时教学目标的体现,它不但能了解学生对美术语言的理解与表现的程度,还可以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情绪状态、意志力、美感、创造等方面的发展,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以及课堂表现。
(二)特色课程研发,构建美术社团评价体系
美术社团老师应用新研发特色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社团活动,并积极构建社团评价体系,让学生在美术类社团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艺术素养水平。
1.基于社团,开发特色教材
(1)关注传统艺术,开设社团课程。学校社团应通过实践、探索,以传统艺术为突破口,结合校本课程,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以学生“生活世界”为本,用传统艺术熏陶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2)发挥教师特长,开发社团课程。学校美术老师可根据自身特长开发项目,充实校园美术社团的课程内容,并努力使这些项目成为学校特色项目。如我区老师开发的“超轻黏土”系列微课进社团,切实、有效地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结合文化特色,开发社团课程。学校的文化特色是学校深层次思考的结晶。鲜明的学校文化特色是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的集合。如我区开发系列的动漫教材和富有地方民间艺术色彩的彩灯课程,为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供多元素材。
2.基于实践,构建社团评价体系
(1)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在社团活动中,教师通过作品展示、评价登记表等形式记录,以便客观地完成美术社团活动质量评价,可通过观察、交谈、小组评议等方式综合进行。学校可根据实际,采用成长记录方式,及时收集阶段性成果资料。
(2)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多元化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家长、教师一起参与评价。学生分为自评和互评,每学期不少于两次,评价结果作为总评的参考意见。此外,每学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与学校社团活动或校园艺术活动。
(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的定性评价要在充分分析学生优秀美术作品、社团活动表现记录等资料后,客观描述学生美术学习的进步和不足,用激励性语言从正面加以引导,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每一个学生。
(三)精心研制工具,规范区域艺术素养监测
在学生美术学业成绩的评定中,教师应改进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方法,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同时也要进一步规范区域艺术素养监测。
1.期末评定,建立综合成绩档案
(1)制定评价细则,完善评价机制。学校教导处和美术组共同制定评价细则,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采取不同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体现科学性、多样性和情境性。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评四个等级,评价不合格者经教师辅导后再测,直到其合格为止。
(2)采取多元形式,完成阶段性评价。期末阶段性评价包括指定项目和学生自选技能强项考核,其分值各占50%。其中指定项目着重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项考核指允许学生某一强项进行考核,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采用展评的形式进行。
(3)综合学习态度,确定学期成绩评定。期末总成绩评定以学生平时美术学习态度和平时作业等级为主,测查成绩作为参考,总评成绩采用获得最多的等级给予评定。凡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艺术素养监测中获得优秀学生,其成绩评定在原来等级上进行加分。
2.规范操作,实施区域素养监测
(1)组织专家命题,开发监测样卷。我区邀请美术教研员和优秀美术教师组成命题专家委员会,为区域美术素养试题“把脉”,大大提高了试题的专业性。试题命制尽量体现美术学科特点,关注视觉艺术特点,关注美术素养核心要素能力,且样卷的开发具有操作性。
(2)遵循相关文件,实施素养监测。区域艺术素养监测促使学校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全面提高艺术课程的教育质量与学生艺术素养,建立和完善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近两年监测对象为区义务教育阶段六年级、九年级学生,监测内容以教材为标准。
(3)做好数据反馈,全面分析质量。艺术素养监测结束后,教研员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质量分析会,反馈全区美术监测状况,分享优秀经验。通过监测持续推进常态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研究,进一步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监测结果也为区域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依据。
(四)搭建实践平台,落实特长项目评价机制
评价并非是课堂一次性完成的任务,而是对每个学生在相当时期内成长、发展进行追踪的过程。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校外艺术实践活动,发展个人艺术特长,同时提供了不同的平台展示学生的艺术特长,并落实加分评价机制。
1.基于交流,参加校外艺术实践活动
(1)坚持业余爱好,参加校外书画学习。学校的书画社团往往人满为患,为不断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学校为进一步鼓励学生坚持业余爱好,发挥特长,可对参加校外书画培训机构学习的学生及获得荣誉也在艺术素养评价上给予体现。
(2)结合社区活动,积极参与作品展览。春节、元宵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会开展一些社区和学校的联谊活动。如在元宵节,部分学生通过创新材料、材料方式,确立主题,再根据灯笼的造型特征,进行制作和美化,不仅丰富了艺术实践经历,也提升了综合素养。
(3)参与校际(国际)交流,体验异国艺术氛围。近几年,我区中小学频繁与国际友好学校开展了游学互访活动,双方学校都制订了相应的艺术学习交流计划,创设更便捷、更直观的交流平台,让师生能切身体验多元艺术带来的精彩与魅力,更加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2.基于发展,落实艺术特长加分项目
(1)营造氛围,开展学校艺术素养比赛。艺术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艺术天才。学校可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书画类评奖活动,如科幻画大赛,工艺制作比赛,艺术节可开展各类美术单项评比活动等,并进行评奖,让有特长的学生都有展示才能的平臺。
(2)做好记录,鼓励参加校外赛事。校外艺术比赛是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比赛,并将其取得的成绩做好记录,有利于激发学生美术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健全了教学评价的机制,让更多的学生为校争光,也为自己加分。
(3)培养特长生,输送美术专业人才。作为美术教师,应更好地让美术特长生通过“合格+特长”的培养方式,为高一等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并建立相关输出人才档案,使这些美术特长生找到了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为今后的学业发展和就职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思考与展望
(一)构建一套科学的美术素养评价体系
通过研究,建立明确的指标体系,能对中小学生的美术素养水平测量提供依据,为检测学生美术学习的效果提供保障。同时开发一套科学的、富可操作性的评价方式,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美术学科评价体系。
(二)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术教学标准意识
通过研究,积极促进教师研究美术素养的核心内容,并将美术素养标准变为课堂中执行教学和评价任务的自觉行动,寻求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评价方法,促使美术教师建立“教与学”的标准意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打造一项基础的美术素养提升工程
通过研究,关注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水平,也关注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经历;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既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基本要求,也关注学生的特长激励,进一步提升区域中小学生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耿书丽.教学评价策略与技巧[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