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卷卷
【旁批作文】
跨越那道门
湖北省武汉市阳光喔学校五(1)班 陈青
太阳早早地落山了。
“砰”的一声,门拼命地摇晃起来,隔在怒气冲冲的父亲和同样怒气冲冲的我之间,我听见父亲在屋里吼道:“你有种,出去了就别再回来,别再进这个门!”
“不进就不进!”我冲下楼,奔出大门,跑上马路。
华灯初上,街上的人都在匆匆忙忙地赶路,奔向各自温暖的家。
“爸爸,您吹呀!”“好,爸爸吹!呼——噢!风车又转喽!”
一位年轻的父亲搂着儿子,从我身边走过,望着他们,我仿佛看到了童年。
那一段和父亲嬉戏的日子,和睦又温馨。
不知是父亲老了还是我长大了,两个人的思维开始变得不同,父亲总是很粗暴地把自己的观念、准则强加给我。我们两个人的中间就像隔着一道铁门,各自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从父亲那里飘过来的气息,我断定:门是紧锁的,永远也不可能打开。
我绕着环形小路走了一圈,又转到了回家的路。回去吗?我问自己。
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我仰着头,在林立的高楼中寻找自家那个窗口——灯亮着,父亲是在等我回去吗?脸上还依旧凝固着那怒气冲冲的表情吗?
我靠着一根柱子站定,眼睛呆呆地望着那窗子。
其实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怎么弄成这样?也许父亲并不是有意把那些旧邮票扔掉的,也许他以为只是一些破烂的小玩意罢了,何况自己从没告诉过他自己喜欢集邮。但问题是,他为什么知道自己误扔了儿子的东西还要为自己找借口,连一句道歉的话也没有,还要说:“我连你都可以扔出去,何况几张破纸!”我不能容忍他的蛮横,不能对父亲的任何训斥都恭恭敬敬地说“是”。
我把手插进裤兜里,手指碰到了一个硬东西——家门的钥匙!
一家家的窗户暗了下去,可父亲房里那扇窗户,还亮着。
也许是自己的情绪过于激动了,不该那样粗暴地嚷:“您有什么资格扔我的东西?”也许父亲在等我回去,可是,回去了面对的将是怎样的一副表情呢?
灯光一直亮着,路灯也越发亮了。
等等吧,等灯熄了再回去,可灯光一直亮着,一直亮着。我将钥匙掏出来,放进去,再掏出来,又放进去。
不知过了多久……
我捏着钥匙,伸出手去开那扇门,钥匙刚一触到门——啊,门竟然没锁?
原来我一直认为紧锁的门,根本就是开着的。
这是侧面描写中的景物衬托,先不写人,而是描写与人相关的景物,渲染了环境,为后文的“我”和父亲的矛盾冲突埋下伏笔。
交代冲突,正面描写声音,先声夺人,写出了父亲的严厉。
这是侧面描写中的景物衬托,介绍了一种温馨的氛围,与自己家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反差。
这是侧面描写中的对比映衬,通过描写年轻父亲搂着儿子的场景,表现出父亲对“我”的冷漠。
这是侧面描写中的背景衬托,是通过“我”的心理描写来完成的,将父亲的“粗暴”展现在读者面前。
用复杂矛盾的心理交待事情原委。
一扇亮着的窗户,一颗父亲的心。
这是侧面描写中的景物衬托,写出了“我”激烈思想斗争后的平静,也为后文的理解父亲做铺垫。
在心理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中,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落下了帷幕!自然揭题。
总评
两代之间有一道鸿沟,只有交流、理解、信任才是鸿沟之桥。一场父子间的矛盾在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向读者慢慢道来,大量的侧面描写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无论是描写激烈的吵嘴场面,还是渲染紧张的冷战氛围,还是离开家之后的所见、所想、所感,都通过侧面描写景物、背景等来突显父亲的形象。“原来我一直认为紧锁的门,根本就是开着的。”只要两代人之间相互多些理解,多些沟通,家庭一定会和谐美满,因为所谓的鸿沟本来就是我们自己掘就的。
【写作指导】
想向读者展现一个人的精神或品质,可以直接描写这个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直观地刻画,这是正面描写;还可以通过描写与这个人相关的人、事、物、景,来烘托、渲染这个人的形象,间接地刻画,这就是侧面描写。茅盾曾说:“要考虑到读者必有的想象力,在正面描写以外,还要辅以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一般能够自然地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如何运用侧面描写展现人物形象呢?
一、描写场景,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情。这种方法是通过对与所刻画的人物相关的时令、气候、地点、花鸟草虫等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突出文章主题。如《跨越那道门》的开篇,“太阳早早地落山了”简要明了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是后文矛盾产生的前奏。
二、运用对比,形成反差,凸显人物特征。这種方法可以用别人的坏反衬出所刻画人物的好,或以别人的好映衬出所刻画人物的更好,反之也是如此。如《跨越那道门》中通过描写年轻父亲搂着儿子的场景与自己父亲对待“我”的情形进行对比,将一个冷漠的父亲鲜活地表现出来了,为后文埋下伏笔。
三、通过背景,表达观点,清晰人物性格。这是一种借助对写作背景的介绍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不知是父亲老了还是我长大了,两个人的思维开始变得不同,父亲总是很粗暴地把自己的观念、准则强加给我。”这是“我”对父亲的评价,虽然是“我”个人的看法,但还是能够传递给读者一个“粗暴”的父亲形象,让读者产生微妙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