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襄汾转身鼓舞的农耕文化特征

2018-05-14 08:59武蕾蕾庞蓉
北方音乐 2018年15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

武蕾蕾 庞蓉

【摘要】厚重的土地孕育民间舞蹈,通过舞蹈艺术形式传递各民族的生活状貌和生存智慧。晋南襄汾转身鼓舞一方面表现本地人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反映他们的朴实情感与美好愿望。本文通过对晋南转身鼓舞起源传说的分析,阐释转身鼓舞与农耕的渊源,进一步剖析转身鼓舞的农耕文化特征。

【关键词】晋南;转身鼓舞;农耕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在山西省二百三十多种舞蹈中,晋南地区的民间舞蹈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左右,鼓舞为晋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种类。襄汾转身鼓舞是晋南地区的一种祭神敬神舞蹈。转身鼓舞的表演方式为八名演员,两两一组对着四面鼓表演,形成外圈套里圈的队形。转身鼓舞的技艺性较高,动作较难。表演时,鼓既是乐器同时也是道具,用舞蹈动作转身击鼓,对演员的协调性有一定的要求。转身鼓舞的艺术特色为“转”:(1)演员转身击鼓为表演的主要动作;(2)两人一组在鼓周围轉圈击鼓;(3)除了单、双表演要转身之外,集体表演时进行逆时针旋转。另外,转身鼓舞反映农耕生活,体现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通过考察襄汾转身鼓舞,分析其农耕文化特征,挖掘出转身鼓舞深层的文化底蕴。

一、转身鼓舞起源的传说

襄汾转身鼓舞历史悠久,出土于金代襄汾县永固乡董金墓的乐舞俑砖雕已经为其正名。襄汾转身鼓以“转身”为特色,转之一字,众妙之门。转身鼓也可称“翻身鼓”,关于转身鼓舞的起源传说中,有代表性的传说类型主要是口传。

根据老艺人的介绍,转身鼓舞最初是祭祀仪式中表演的节目。[1]村里有专门的娘娘庙,庙前的石碑记载祭祀的流程。在后世的流传中,石碑被扔进河里,娘娘塑像陆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在村民的保护下,转身鼓得以传承下来。

整体的祭祀队伍有内部的排序规矩。随着锣声开道,身穿朝廷官服的人带队。后面紧跟锣鼓队,接着是吹奏队,接下来是第二组锣鼓队和吹奏队。转身鼓舞在一块肃静、回避牌后紧跟。四位抱香炉者和一对童男童女,旁边为日、月牌。最后是八抬大轿,娘娘坐于其中。

另一则传说是娘娘的家乡在襄汾附近的陶寺村,常造福附近的百姓,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对娘娘的恩情感激不尽。

以上两则传说说明,转身鼓舞的起源与祭神密切相关,祈祷保佑全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农业生产:转身鼓舞的精髓

以上传说可以看出转身鼓舞与农事劳动有密切关系。不仅如此,从转身鼓舞的舞蹈语言中也可以感受到农耕文化的讯息。

据村人回忆,老艺人李英凯能打出一百多个曲牌,表现丰富多彩的农事活动。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整理出二十九套曲牌,提炼出基本的舞姿动作,如摇耧耧、喜鹊叫、攫面片、扯线线等,表现内容模拟农业劳动,基本上与农事活动有关。总体动作风格偏向丰收后一片祥和的喜悦,祈求来年庄稼收成颇丰。总之,流传在晋南地区襄汾转身鼓舞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传统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为载体,传递独特的地域农耕文化。

三、转身鼓舞的农耕文化特征

(一)宗教性

吉尔伯特.默里先生在《希腊悲剧中的仪式》中提到,他认为悲剧起源于一切仪式化的舞蹈。[2]据说,“一切跳舞,其起源都是宗教的。”在早期人类社会,神在他们的内心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是他们的信仰。人们在转身鼓舞等祭祀神灵的舞蹈中加入了宗教的观念。转身鼓舞表演中为娘娘表演的演员必须是本村的男性演员,且每年的培训有限额。演员的选拔严格遵守传男不传女,只传本村的规矩。

直到今天,带有宗教色彩的转身鼓舞活动在晋南地区襄汾一带的村落,这种舞蹈形式一直感染着村民。只是,今日转身鼓舞的宗教色彩已经转变为教人为善、舞以达欢的舞蹈形式。可以说,转身鼓舞的宗教性从原始的酬神转移到对社会群体的教化和加强自我认知中,诠释其舞蹈中的宗教性和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世俗性

襄汾转身鼓舞最开始源于祭祀仪式,传统的农业耕种落后,生产力低下,传统舞蹈中带有娱神色彩。也由于农业生活的乏味、劳累,其表演也会有一些民间自娱的成分。娱乐是舞蹈艺术的功能之一,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结果, 是人类的审美情感抒发。随着人类认知的提升,对自然的认识更加理性,祭祀仪式的严肃性、程式性逐渐淡化。转身鼓舞从祭祀仪式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舞蹈形式,成为地方广场健身的大众娱乐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将生活习俗融汇其中,转身鼓舞的祭祀性逐渐向世俗性转化,其社会功能从舞以娱神切换到舞以达欢,宗教性与世俗性于一体。时至今日,除了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表演外,其他的岁时节庆活动都可演出,成为乡村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宋庆云.襄汾《转身鼓》[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农耕文化为特色创建农村小学大德育
红塔区发展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农业的思考
衡阳市弘扬农耕文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山西万荣花鼓的文化价值
庆阳地区农耕文化在先秦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
“重农抑商”的文化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