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乔
【摘要】乐段的内部构成和发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次级结构可以单独表现某种乐思,也可以按层次结构关系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
【关键词】乐段;乐句;乐节;乐汇;内部结构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
乐段的内部构成和发展方式是多样的。乐段的分类有助于理解乐段的表现内容、形式、情绪及音乐形象的发展过程,在乐段的繁复变化中掌握音乐素质的发展技巧。
一、乐句
乐句是乐段内部仅次于乐段的结构片段,是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乐句能表达某种乐意,但不够完整,其旋律有呼吸感与停顿感,其和声包含相对完整的内容,具有和声的某种终止形式。乐段内各乐句之间终止式可能以不稳定的与稳定的相呼应,也可能均为稳定的终止式,因主题材料相似而形成双乐句结构。乐句的典型长度是4~8小节,常由两个乐句组成乐段,如8=4+4。乐句因具有旋律的停顿感及和声的终止式,常成为曲式划分的最小单位和划分的依据。
终止式作为乐句划分的重要标志,它有着极强的句读分割功能。这是因为在大小调音乐系中,一切曲式结构的设计都是建立在调式音级的倾向性基础之上,和声的进行总是导向某终止形式,而不稳定的终止式具有对主和弦的强烈期待,由此形成更高一级曲式结构之间逻辑上的呼应关系。乐句内部典型的和声布局是功能圈的呈示,这一呈示可能是单一的,可能是循环的,也可能是复杂化的。相比较而言,复杂化的功能圈更为常见,且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不同音乐作品中的不同陈述类型都可能有不同的和声配置特征。當乐句具有乐段的基本长度规模时,则可能兼具乐句与乐段的双重属性。比如8小节的结构以不稳定的开放收束或转调收束时,前后两个相当规模的结构的终止式如果构成了属、主的关系或后一部分比前一部分稳定感强,并有材料的某种联系时,和声与材料的逻辑性发展将两者联系到一起,使之类似于乐段内的大型乐句关系。
二、乐句的复杂化
乐句反复有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原乐句的印象,二是加强主题结构的统一性。完全相同的反复,可能在结束部分有所区别。乐句也可能做非本质性变化的反复,比如用非本质性变化的装饰音;反复时改变和声语汇或转调,包括同主音调性转换等;将乐曲部分或全部曲调移至另一个声部;反复时改变伴奏织体等。乐句尾部的扩充,可能通过阻碍终止或主和弦三、五音旋律位置的不完满终止达到乐句发展或反复的目的,可能通过节奏或旋律保持流动而使结构不稳定,可能通过对乐句次级结构进行反复、模进等形成乐句中途扩充,还可能延长某些和弦(常见于终止前的属和弦)、曲调音或低音。
三、乐节
乐节是乐句内部仅次于乐句的结构片段,其旋律音调不够完整,可以和相邻的段落分开,节奏可以单独成立,所以其结构能够与乐句划分开。但乐节结构之间的融合性要比乐句之间的融合性更好一些,所以只能大致划分,其和声条件与节拍条件都很自由,除与更大曲式结构重叠的乐节外,乐节结束时的和声不像乐句那样有明确、完整的终止式,可以结束于任何一个和弦或和弦的任何一个低音位置上,这样可以使乐句具有一气呵成的连续性。乐节多数为半个乐句规模,典型长度是2~4小节。乐节除可以构成乐句外,也可以独立存在,用于音乐的展开性陈述部分,如展开部、连接部,也可能用于引子、尾声等部位。
四、乐汇
乐汇是乐节的次级结构,由两个以上乐音组成,其节奏、音型的组合有一定特点和独立性,以一个短小的节奏音型的形式出现,通常包含一个节奏重音,是音乐曲式中最小的结构单位,典型长度约1小节左右。由于短小,缺乏独立的表现力,乐汇在大多数情况下从弱拍开始,经强拍之后结束。如柴可夫斯基《俄罗斯教堂》:本例基本结构为重复乐段,严格重复后在重复终止上建立了8小节的补充。尾声建立在低音主持续上,规模较庞大。乐段第一次陈述(1~12):不对称结构乐段(5+7),单一凋性(e小调),平稳的和弦式织体,衬托着教堂的庄严、肃穆。前乐句包含了两个乐节(2+3),后乐节对前乐节进行模进时旋律上行,结构扩充,导音的还原使音乐形成调式的对比。第二乐句包含了长度对应延长的两个乐节(3+4),前乐节既是1~2小节的平行模进,又是3~5小节的节奏重复,旋律反向下行。后乐节为前面三个乐节旋律形态与调式特征的综合,完满终止。乐段重复(13~32):13~24小节为整个乐段的严格重复,25~32小节是建立在两次重复补充终止上的结构扩展。尾声(33~52):在低音主持续上展开。以节奏组合特征划分,又隐伏着8+8两个部分,最后4小节是主和弦的延续。整个尾声上方声部形成两个八度的和弦化半音下行,37~42小节中间声部引入一个拱形化支声旋律,并延长至结束终止,音乐在不断减弱中逐渐消失。
乐段可以做独立的乐曲结构,常见于歌曲、前奏曲、浪漫曲等小型乐曲;但更多是做较大型曲式结构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成分,如常见于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曲式结构之中。从音乐的性格面貌特征和乐思等角度分析,也可以作为乐曲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