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晚成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多,近年来逐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得传统的课堂变得更加多元化,学生也更加能够理解知识。物理学科由于自身的抽象性较强,因此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将信息技术引入初中物理课堂尤其是在课堂演示的实验环节之中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难点。基于此,本文将对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明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引言
物理学科对实验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应该利用实验的直观性将物理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加以替代,使得初中学生能够更加輕松地接受到各种物理知识。但是大多数学校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课堂演示教学的效果往往都不尽人意,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其中之后,不但可以解决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明显改善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演示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是在初中阶段才正式进入课程体系的学科,由于自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很多学生在接触的初期不免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学习效果不佳。演示实验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讲授模式,通过实验的方式将课本上死板的知识点灵活再现出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被吸引过来,提高钻研的兴趣。
(二)改善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方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化抽象为具象,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初中物理课堂之中,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并且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表现出来。学生在直观的视觉体验之后方可将知识理解并巩固,可以将知识进行综合地运用,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
在初中课堂引入演示实验教学之后,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好奇心得到满足,并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渴望探索的习惯,使得他们在遇到问题之后会主动进行探索而不是一味地求助于他人,这对于物理学习来说是一个非常优良的学习习惯。
二、信息技术在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立丰富的模拟情景
初中物理课堂之中的某些实验由于受到实验条件影响很难在课堂中完全展示出来,或者展示出来之后可视性较小,学生在理解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比如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中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中的实验,由于分子主要存在于微观世界,人类视觉难以捕捉到分子的运动轨迹,在课堂中是无法利用实验将分子的运动展现出来的,而仅凭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想象也很难理解分子这一知识点。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分子的运动过程进行模拟,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分子。常见的多媒体技术有幻灯片、投影仪、动画和录像等,这些技术可以将抽象的运动过程较为直观且生动地呈现出来,并且模拟出鲜明的情景,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物理运动[2]。又比如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中,教师可以凭借PPT和Flash动画创设出物体受力的真实场景,将一辆小车在理想状态,也就是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的运动轨迹进行模拟,学生通过这些形象的动画可以掌握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这对于学生领域物理学习的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还会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二)建构物理理想模型
理想模型法是物理教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将一种复杂的知识点建立模型之后可以提升直观性,使得学生可以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学会如何独立去解决物理问题。比如上一节提到的分子热运动问题,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动画构建出理想模型,将中间连有弹簧的两个小球比作分子,然后演示出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理解起来难度会大大降低。此外,在学习电压的时候,可以将看不见的电压与看得见的水压相结合,制作水流形成实验的操作难度较大,如果将其转化成为多媒体动画的形式,电压和水压的类比演示会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
(三)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占据的课堂时间较长,因此教师一般会无暇顾及对实验结果的探讨,而选择直接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会对实验过程比较陌生。因此可以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将物理实验的演示过程进行优化。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熔化与凝固》一节中,可以利用Excel的计算功能和表格插入的功能将实验数据输入进去,会直接形成图像,使得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介绍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明显节约了其中的数据计算时间,使得课堂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也必须要做到及时转型,善于将各种先进的技术引入到课堂之中,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尤其是针对物理这种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可以起到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月美.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6,34(10):59-60.
[2]公克科.演示实验运用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