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我国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5-14 10:51瓦丽叶·阿不都瓦依提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思辨能力英语教学

【摘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特征“语义是核心,语法结构有意义,语言基于使用”为研究基点,对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准确性、流利性和思辨能力不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这三个基本特征能够被充分利用。准确性来源于对语言意义的领会与把握,需要强化概念和组织的输入;流利性来自于大量的固定表达式和表达方式的反复使用,以此弱化母语思维形成语言技能的自动化;强调英语意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探索和发现,培养学习者的思辨能力。总体来说,英语教学问题能够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找到解决思路。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特征;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英语教学实践与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密切相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断产生新的更符合时代特征的语言学理论,对英语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的准确性欠缺、流利性不足和思辨能力薄弱”是我国英语教学中长期且普遍存在的三个基本问题,受到教育学界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

语法翻译法来自于机械主义语言学的变化和发展,注重阅读写作能力,忽略了口语表达和听力能力的培养;听说法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结合,基于二战中美国军事服务的需要,偏重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很少涉及概念和思辨能力的学习。认知法和自然法都是以生成语言学理论为产生基础,其中认知法与语法翻译法差别不大,通过讲授语法和母语翻译对照,适当纠错,力图克服机械性的学习,强化语法结构来实现学习效果;而自然法则认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下依靠真实的语言输入就可以习得语言,根本不用考虑准确性、流利性和思辨能力的培养问题;交际法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这是语言学功能的本质,强调意义与语言的工具性,认为语言学习是使得学习者掌握行事的技能。

可以说,交际法和自然法对于我国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最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交际法和自然法的教学应用实践在我国多个层面的英语教学中大量出现,也由此导致了准确性、流利性和思辨能力等方面的基础问题。随着我国逐渐迈向世界强国之林,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的紧迫,英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更具时代性的理论建设来完善教学实践,解决目前凸显的一些基本问题。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特征“语义是核心,语言结构有意义,语言基于使用”,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掌握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本质认识,为目前英语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特征

(一)语义是核心

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词库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由符号结构组合而成。符号结构是语义结构和音系结构的结合体。这就意味着,任何结构包括语法结构都是有意义的。语义是核心从浅到深包含三层的涵义:第一是语言词汇项目的多义性,各种变体形成多重彼此关联的语义网络;第二是词汇意义多异性,包含了文化、百科和看待世界的方式;第三,意义因为使用者识解方式的不同,具有主观多样性。

识解是指人们看待或理解事物的不同方式,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正是由于说话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语言表达的互动作用,体现出作为人类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的重要作用。通过英语语言的使用来加深理解这一点。比如,动词表达“过程”,具有时间轴上的动态性。但在语言实际使用中,动态动词往往可以表示静态意义,这其中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现实与虚拟的转换。再比如,终止性及物动词要带宾语,这是常识。但是这类及物动词的宾语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隐形,整个句子表示主语的特征或状态。总结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第一,多义性意味着形式与意义可能是一对多,也可以是多对一,词语意义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二,词语的意义是一个包含了各种变体的语义网络,围绕原型组织起来,各种意义之间存在内在关系与差异;第三,概念的组织、结构形式与表达方式都是有道理可以解释的;第四,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具有可变性,这涉及隐喻能力的培养,这是最高层次的准确性。

(二)语法结构有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是由形式和意义匹配而成的结构,其本质是通过组织表达概念化的方式。语法的作用或者意义表现在多个方面:第一,是将低一级的表达式组合成更复杂的表达式;第二,语法规则由于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而产生变化;第三,语法结构的变化有隐喻和转喻的作用,具有多功能性。语法结构的多义性往往是由于隐喻的作用而产生的,意义之间形成一个网络。时态的基本用法是指称,表示相对于说话时间,事件所发生的时间。传统语法里说的历史现在时,为的是更生动地再现过去的事件。这涉及“心理回放”的语言表达实际需求,语言使用者需要将实际发生的事件再重现一次。比如体育解说词常用现在时,是解说员为了更好地将观众代入其语言构建的虚拟空间中,亲身经历同步进行的比赛,从而实现事件发生和解说的同步性。

认知语言学指出,语法结构的本质意义是反映概念的组织方式以及概念的理解与表达方式。与英语传统教学的最大差异在于,语法结构的意义还包括“概念的理解与表达方式”,它反映出不同语言使用者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达方式,也就是不同的识解方式,这其中存在着个别与一般差异。语法结构有意义反映出形式与意义的内在动态联系,动态联系决定了其多义性,从而产生出隐喻的使用。透彻理解语法结构规则和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动态互动关系,对于培养学习者的思辨能力、领悟目标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是语法学习的精要所在。

(三)语言基于使用

流利性既指口头表达的流畅又指思维的流畅。要獲得流利性,需要掌握大量的固定表达式和表达方法,也就是认知语言学中的“约定性语言单位”。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语言基于使用具有以下内涵:第一,固定表达式和表达方法来源于语言使用事件的抽象归纳和总结,也就是语言知识来源于语言实践,因此,掌握一门语言需要掌握大量固定表达式和表达方法;第二,固定表达式和表达发放出现频率对语言学习的时效具有重要意义,正因如此,应充分接触概括性最强、最典型的固定表达用法;第三,基于固定表达法来源于高频率的语言实践,因此,语言学习内容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社会、文化环境;第四,无论多具概括性或者典型的固定表达规则,也只能适用于有限的语言实践,还有个别的体现个体识解的使用特例等等。语言形式由于高频出现而几乎机械性地习得,可以不假思索地使用,这就是流利性。隐喻能力与概念的流利性英语学习中,学习者在形式上用英语说话,但还是在用母语的概念系统进行思维,当英语结构与母语中的概念和结构不一致时就无法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导致单词、短语、句式等出现错误。这就是语言使用上思维和表达的断档,导致这些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英语概念的思维能力。

二、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动机影响到了准确性

动机因素影响语言学习的成败,英语的工具性动机是指学习英语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得到好工作,通过考试、阅读或翻译英语的相关资料等。此动机反映出学习者掌握一门语言的功利心态,他们很少对目的语背后的文化、社会习俗产生兴趣。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工具性动机太强,很多人学英语是为获得更多的现实利益;工具性动机反映了学习者的短期目标,适合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融入性动机体现了学习者的长期目标,适合学习语言的高级阶段。对学习者而言,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借助不同的动机实现目标。客观来讲,对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英语文化要远比掌握该语言更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语法规则数量有限、作用有限,准确性既意味着语言表达形式层面即语法形式的正确,更意味着概念的组织与表达方式、概念表达的内在逻辑和连贯性、文化适用性。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为了顺利通过考试,教师会强调词汇、语法、阅读,更会强调英语的工具性使用。在这一背景下,形式层面的准确性被高度重视,而忽略了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更加不重視概念的组织与表达方式的教学。久而久之,教学语法规则基本实现不了准确性。即使实现了形式上的准确,概念的组织与表达方式的准确性也难以实现,英语学习者产出的英文是中国式的英文。

(二)母语思维能力的固化影响到了流利性

用一个人能听懂的语言同他讲话,你触动的是他的大脑,用一个人的母语同他讲话,你触动的是他的心灵。母语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第一语言反应系统。人类在母语学习的不同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母语语言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大和学习层次的加深,形成根深蒂固的母语知识、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模式。而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缺乏特定的英语语言文化环境,所以母语模式会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这就是母语迁移现象,接受母语环境的时间越长,往往越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汉语思维方式往往在英语写译方面出现负相关性,主要表现在语音、用词和语法领域方面。

这些理论都提醒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需要学生根据所学英语知识不断地积累固定的语块表达,简化词汇学习过程,增加表达的地道性和确切性,形成“可理解性输入输出”的概念,最终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但相比较目前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学的发展模式,就会发现还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可理解性输出不足,强化训练次数太少,可理解性的输出机会更是极少。学习过程不是逐步递进达到学习目标,而是往往通过语法规则的大量记忆之后顺利通过考试,但无法突破语法规则的有限性,更将无法跳脱母语思维的影响,导致在英语使用的“输出”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消极反应。

(三)死记硬背规则与特例影响到了思辨能力

思辨是指坚持或者维护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辩护性解释,或者与说服性论证联系在一起。思辨能力主要指的就是对种种辩护性解释或者说服性论证的分析、理解能力、鉴别、评估能力和选择、判断能力。英语学习的环境方面对于学习者思辨能力的培养并不友好,英语学习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通过各种考试,作为敲门砖进入某个行业或者企业,这一动机也助长了学习者对死记硬背的依赖性心理,淡化了学习兴趣,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对造就思辨能力薄弱的教育群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学习者丧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最终无法培养独立的选择和判断能力。

我国的英语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是去发现语言规则内的动态的有依据的联系。这样的学习过程把英语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分离开来,导致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降到最低。最终导致英语学习者想象模仿能力强,分析概括能力弱,欠缺价值判断和人性思索。

三、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语教学模式探析

(一)强化概念和组织的学习提高英语使用的准确性

英语学习都会强调背诵熟读,基于前文的“语义是核心”。本文认为在反复背诵的基础上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关注。英语教学过程中,掌握形式与意义、表达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与认知理据,是实现形式层面的准确性和概念层面的准确性的基本保证。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准确性,还需要关注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者能够用目标语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来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联系到具体的英语学习过程,需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来提高准确性。

第一个阶段,单词的准确性。单词应该去查英文释义和例句,用英文释义来记单词,而不是记中文意思。让每一个单词在学习者的脑海里形成对应的图片或动作,这就是单词的有效性。比如,avenue 林荫大道和arcade 有拱廊的街道,前者是指一条很宽广的大道,后两排的树木显得孤单弱小,后者是指封闭的、两层的、比较狭窄的街道,两侧有卖东西的商店。Twist扭、弯曲,拧毛巾可以用twist,锻炼身体、练瑜伽等也可以用这个单词,twist human frames into uncomfortable positions把人体扭成各种不舒服的姿势。

第二个阶段,语块的准确性。语言知识在大量的实践中打包成语块或块构化。语块可以整体处理、整体使用,小语块构成大语块。语块化的准确能够体现学习者的基础概括力,还能弥补规则的概括性的不足。比如,X-like,像什么的什么东西,比如 a cat-like animal,一个像猫一样的动物,a ravioli-like food像方饺一样的食物,通过固定的已知的普遍事物来描述特例性的事物,这种用法就更加地道同时兼具准确性。

第三个阶段,语法的准确性,尽量按照正确的语法去组织句子,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对于错误的组织形式,一定要想清楚错误的原因以及正确的结构内部的涵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英语水平随时调整,以达到使用准确性的目的。

(二)固定表达的反复使用实现英语使用的流利性

语言教学目的就是“流利性、准确性及使用有效性。”准确性和流利性的关系是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第一個阶段,流利性与准确性的平衡。英语初级的使用者词汇量少,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完善,在这个阶段应该先注重流利性,要大量使用语言,然后在语境中发现并去纠正错误,以补偿准确性。初学者首先应该尽量讲流利,再慢慢弥补其他的不足。

第二个阶段,知识技能的自动化。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流利性可以理解为能够快速、准确、恰当地表达与阅读的能力,体现在语音、语义和句法三个层面。在基于概念和组织的结构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反复语言知识在记忆表征中强化,使之更流利,充分利用保留效应和自动化效应是实现触及自动化的关键。

第三个阶段,隐喻能力与概念的流利性。流利性与语言形式的使用相关,更与内容的表达方式相关。学习者思维方式可能还是母语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可能出现思维和表达的断档。因此,教导学习者使用隐喻方式编码输出,是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最高级阶段,也是二语习得不可分割的关键。

(三)强调意义和形式的联系培养英语思辨的能力

思辨能力的核心是求真、公正、开放、反思,拥有思辨能力能够使之找到更好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并据此做出科学合理的行动。不会提问、不会思考作为我国学习者的标签,体现出我国教育深层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关注于填鸭式的简单思维方式,将学习视为粗暴的知识传授和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持久力、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带来负面影响。英语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从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两个方面来采取对策。

第一,英语学习者要关注英语表达形成意义和形式的联系。通过发挥主体认知,深刻探究语法结构的隐喻概念作用和多义性特点,培养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身脱离机械式的思维方式,以动态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事物。

第二,教师要注重知识传播和能力训练的结合。一般来说,英语教师都会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分析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该设计出关注思维训练的教案,通过问题刺激学生思考,诱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批判性问题,通过以思维能力训练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来弥补现有英语教学机制的不足。

四、结语

目前我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的准确性欠缺、流利性不足和思辨能力薄弱成为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语义是核心,语法结构有意义,语言基于使用”,这三个观点对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准确性、流利性和思辨能力不强”的问题解决提供了实现路径,具体表现为强化概念和组织,提高准确性;大量的固定表达式和表达方式的反复使用弱化母语思维,形成流利性;强调意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习者的思辨能力。总体来说,认知语言学理论,能够帮助我们为目前英语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8(4):58-62.

[2]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刘正光,艾朝阳.从认知语言学看外语教学的三个基本问题[J].现代外语,2016(2):257-266.

[4]刘永兵,张会平.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二语学习概念迁移理论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4):37-42.

[5]李冰,惠良红,崔峥.英语的工具性与英语工具型动机激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6):59.

[6]高越.动机调控策略对英语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23(2):78-82.

[7]杨辉.认知语境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2.

[8]冯晓玲.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及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1.

[9]王超逸.认知视角下的英语人体名词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

[10]肖熙妍.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大学英语微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英语教师,2016,16(21):14-17.

[11]武金锁,王艳.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1):7-8.

[12]朱京,苏晓军.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微课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5(5):21-25.

[13]王晓农.论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英语篇翻译连贯性生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4-87.

作者简介:瓦丽叶·阿不都瓦依提(1992-),女,维吾尔族,新疆巴州,研究生,新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学科教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思辨能力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