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智脑时代创新的碎片化、产品文化设计的碎片化、工业设计的阶段化等方面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在碎片化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设计带来的影响,并对前沿化设计的未来趋势提出预见性思考,提出未来的设计应该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碎片化体系的构建,让人们对未来设计的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碎片化;创新设计;文化设计;碎片化体系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碎片化”,本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为许多的小块,这里提到的碎片化是指由于社会不断地从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中瓦解,代之形成了不同人群对设计需求的不同以及设计中碎片化的分割。前沿设计的碎片化为不同的人提供了包含了色彩、造型、结构等多方面、多样化的细分设计需求。在未来的设计发展中,碎片化的体系将会越来越完善,多层次、多维度的细分化设计将会更深入地融入社会发展。同时,根据现阶段我国设计碎片化的发展现状,需要对前沿设计体系进行多方位、多维度的构建,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智脑时代设计创新的碎片化
社会正在不断地进步,消费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基于智慧和创意的设计越来越为人们所需要。创意设计与商业价值以及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也密不可分,行业的发展和设计的创新都呈现出碎片化发展的趋势。大设计趋势下,设计公司的一站式服务细分为产品开发前期的研究与策略咨询、工业设计、结构设计、UI设计、产品商业推广期的品牌设计等各个环节。体现着“高科技思维”的“6+1”产业链的创新模式,是由细分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仓储运输、批发、零售六大模块加上制造整合形成的。
设计创新也呈现阶段化现象,设计创新为壁垒相对较低的第一次创新。媒体常常报道工业设计领域的创新内容,工业设计领域非常吸引人的眼球。在设计和产品的开发领域,呈现出第二次创新,模式为设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确保产品发展在内涵上有其延续性,理念上有其一致性,提出了“设计语言”的操作手法,设计语言的思路、目标、流程和规范贯穿于整个设计中。听从用户的意见则视为第三次创新,模式为设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阶段化的设计创新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二、产品文化设计的碎片化
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受到自身地域、文化的影响,产品中总会带有自身特有的文化精神。国际上著名的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亞罗曾说过:“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21世纪是设计文化的时代,新产品的开发想要打入市场并在市场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文化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就会占有不小的分量。产品文化设计的核心是文化功能,产品的来源以及产品的文化形态是由产品的文化功能决定的。不同的产品所需要的文化功能是不同的,但是不论什么样的产品都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对产品进行相应的文化设计来满足文化的功能,好的产品往往有其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
(一)文化设计的切入点是文化情调
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会受到文化情调这种因素的影响。情调就是通过不同的材质、纹理或者工艺,在构成的点、线、面、空间或者色彩中体现出对比、韵律等形式美的变化,甚至是不具体的、朦胧的文化氛围。碎片化的文化情调表现在生活的各种方面。比如,使用蜡染或扎染面料时设计出的产品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情调;使用自然的图腾纹样、动物的彩陶纹样时能够体现出浓厚的原始文化情调;使用古色古香的软木、竹筒时则体现出古代文化的情调。在感性消费的驱动下,不同的人会购买不同的产品,但都是符合自己情感需要的产品,以此来满足精神上的愉悦感或者个性的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
(二)文化设计的第三个要素是文化心理
文化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形成的共同的文化意识,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心理。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人们大多体现出喜欢茶色、蓝色或者紫色等具有淡雅色调和自然肌理的器物,与过去唐风时期的华丽繁复有所不同。在中国,唐代时期的人们大多喜欢色彩绚烂、逼真的器物,与宋代时期的自然清新有所不同。中国的城市居民喜爱素雅的色调,乡村和少数民族则喜欢使用对比强烈而明快的色调。在法国,人们大多喜欢红、蓝、黄等色,不喜欢墨绿色,原因是墨绿色会使人们想起纳粹的军服。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中要力求设计出能够符合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文化心理特点的产品,不能违背习俗、招致忌讳。
(三)一个民族和时代最内在、最本质的和最具有生命力的特征是文化精神
文化情调、文化功能和文化心理都依赖于文化精神。一方面,如何在设计产品时体现出文化精神,就需要做到不孤立的做设计,要联系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各个国家的产品表现出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和思维方式等。例如,德国的理性、法国的浪漫、日本的精致,无不体现在他们的设计中。另一方面,符合时代需要的产品往往能够体现文化精神。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未来需要更多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好产品。
三、工业设计的阶段化
事物的发展,总会有其特有的规律和发展阶段,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阶段就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特点。19世纪中叶以来,我国的工业设计正向着设计教育、完善企业市场、追求原创化设计等多方面不断发展,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设计教育方面,中国的现代设计在近十年的发展是爆炸性的,在设计领域不断地被系列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理性、功能、实用的审美原则,但是制造业生产链则处于最低一环。由此可见,中国的设计还是处于初级阶段。21世纪的企业和市场,有更为强大的市场竞争环境,而文化则是市场竞争中强有力的元素,越来越明显的文化较量则需要设计师能够学会理解并且更好地运用传统的文化元素,设计出符合本民族文化特点的产品。中国的工业设计要提倡原创化设计,以设计为核心;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设计教育要注重设计素质的提高;文化设计要符合中国人内心的切实感受和文化认同。
四、碎片化体系的构建对设计的影响
由工业设计的阶段化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体系的合理和完善有利于设计的上扬性发展。而碎片化体系的构建则呈现出碎片化的整一性和细分性等特征。
设计公司的一站式服务就体现出碎片化的整一性,而文化产品的不断细分则体现出碎片化的细分性。例如,很多人有在睡觉前或者散步时刷朋友圈、微博或者知乎的习惯。从“刷”这个动作不难看出,人们不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获得想要的娱乐或者知识,朋友圈、微博和知乎有着碎片化和时间短的特点,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而碎片化在设计上也会逐渐体系化和内容结构化。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常常会被五花八门的事物所吸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强化、整合自己的品牌形象,就需要在设计上加强文化的创意,去传达具有独特符号价值的鲜明的品牌形象。例如,苹果、香奈儿、可口可乐等品牌特有的形象有利于企业的文化传播,也有利于推动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情感关系,这反映出当前碎片整一化的某种规律。
五、结语
我国的设计相对国外来说比较滞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计自身在一定时间内的发展也极为不平衡。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未来的设计应该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碎片化体系的构建,而碎片的整一化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朱铭,奚传绩.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袁清柯.现代设计方法与产品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刘佳.工业产品设计与人类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2).
作者简介:李淑一(1992-),女,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方向: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