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娇
【摘要】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与贝多芬、莫扎特并称为“维也纳三杰”。当前,业内对于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的研究较少,故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此曲第一乐章进行浅析。
【关键词】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演奏要点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生平简介
1732年3月31日,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但却十分热爱音乐的农民家庭。8岁时,进入儿童唱诗班,后来却由于变声不得不离开合唱团。1761年,就职于宫廷乐团。
1809年5月31日,海顿逝于维也纳。
二、曲式分析
《降E大调奏鸣曲》作于1794年,这是他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亦是他钢琴创作的最高峰。与前期作品相比,此曲成熟许多,不仅体现在技巧难度上面,而且还体现在对比、调性、和声等方面。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的快板乐章,共116个小节,降E大调。分为呈示部(1-43)、展开部(44-78)和再现部(79-116)。
呈示部(1-43)分为主部(1-8)、连接部(9-16)、副部(17-26)、结束部(27-43)。
主部调性为bE大调,在第一小节,便直截了当的出现了be-g-g-ba这一动机。第9小节,提高八度强调该动机。第11-16小节是第6-8小节旋律的高低声部交换。副部调性为bB大调,自第17小节开始,是对原动机的再次巩固及发展。结束部仍是bB大调,在第27-29小节是对接下来展开部动机的一个预示。
展开部(44-78)分为引人(44 -47)、第一阶段(48 -50)、第二阶段(51 -60)、第三阶段(61 -67)、第四阶段(68 -78)。
展开部(44-78)里,调性变化十分频繁,先后出现有g小调、C大调、F大调、g小调、c小调、f小调、b A大调、G大调、C大调、G大调、E大调、A大调、b小调,在调性不断变化的同时,音乐形象的对比也是十分明显,不仅是与前段展开部的对比,亦是与展开部内部的对比。
再现部(79-116)分为主部(79 -87)、连接部(88 -92)、副部(93 - 103)、结束部(104 -116)。
再现部(79-116)调性为bE大调,第79-86小节为原样重复呈示部主部。第87小节开始,旋律转移至低声部。第91-97小節,旋律回归至高声部。从第98小节开始,都是对前面材料的移调、分裂、模进等,直至结束。
三、演奏要点
(一)调性
展开部里的调性变化最为频繁,此做法既塑造了丰富的音乐形象,也加强了音响效果的对比。大调与小调、明亮与柔和、沉重与欢快,在演奏中,尤其要注意调与调之间的对比、转换。
(二)和声
海顿所作多为主调音乐,此曲也不例外。如第39-40小节(见谱例),和弦连接为V--V/V7--V。第一个属和弦起预备作用,而重属和弦具有高度的紧张性,有强烈地解决倾向,第二个属和弦则是重属和弦地解决,故演奏者需要将每个和弦特有的功能色彩表达出来。
(三)装饰音
在《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共出现了四种装饰音,分别是琶音、颤音、回音、倚音。演奏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装饰音的功能作用,如琶音可以建立明显的调式感;颤音可以产生片刻的游离感并促进音乐的向前发展;回音可以带来华丽的咏叹调效果;倚音可以烘托气氛并体现贵族式的礼仪气息。
(四)节奏
第一乐章里出现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与三十二分音符搭配出现的情况,可见海顿对曲目的精致程度要求颇高,尤其是在三连音、十连音等节奏相对复杂、易错的地方,尤其需要注意节奏的严谨、规整。
(五)对比
作为海顿所作篇幅最长、技巧最难的钢琴奏鸣曲,演奏时需格外注意其内在的对比,如表现形式、力度大小、语句语气等等。庄重、坚定、精致、调皮、欢快等情绪都需演奏者表达到位,方能演奏好此曲。
参考文献
[1]杨斌媛.海顿钢琴奏鸣曲音乐特征分析以<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第一乐章为例[J].当代音乐,2017(08).
[2]易家庆.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装饰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