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伟、郭琴星的音乐会,展现了秦派二胡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从创作上结合当代多元审美要素推陈出新,一方面在演奏技法上吸收小提琴演奏技术博采众长。这场音乐会体现出这一流派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创新意识和求变精神,并显现出秦派二胡艺术未来发展的新趋向。
【关键词】金伟;郭琴星;秦派二胡;陕西风格
【中图分类号】J692 【文献标识码】A
看完“金伟、郭琴星原创作品展演暨郭琴星二胡独奏音乐会”后,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就是黄翔鹏先生的那句名言:“传统是一条河流。”这鞭辟入里的七个字不仅揭示了中国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规律,用在这场音乐会上更是切中肯綮。在笔者的眼中,秦派二胡著名代表人物金伟教授和他的学生——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二胡专业青年教师郭琴星,通过这场“原创获奖新作品展演暨二胡独奏音乐会”,呈现出一个艺术流派在当前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传承与發展现状,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值得认真解读。
音乐会开场前,著名音乐学家乔建中教授作了一番简短的发言。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西安音乐学院秦派二胡艺术的源流进行了梳理,认为此次音乐会展现了这一流派老、中、青三代学人的传承体系,是西安音乐学院五十余年来二胡教学与创作成果积淀的创新体现。笔者对乔建中先生的观点十分认同,认为这场凝聚了多重涵义的音乐会,不仅反映了秦派二胡作品创作近年来的最新成果,还显现新一代秦派二胡青年演奏家的追求与创新,同时亦隐含着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二胡流派未来发展方向。
一、创作风格的新气象
发展原创作品,不断推陈出新,是一个音乐流派繁衍生息、不断壮大的根本。鲁日融教授在谈及秦派二胡艺术在新时期发展的问题时,曾言:“在新的世纪,若要取得新的进展,必须要从创作、理论、教育、演奏四个方面形成着手,才可能更好地将这一器乐艺术流派融入本土音乐文化发展中,谱写当代社会、当代文化生活、当代人文精神的新篇章”[1]。将创作放在自身发展的首位,是秦派二胡艺术自身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亦是对艺术发展环境进行审时度势后的精准判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以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方面的逐步融合,我国社会文化环境也随之变得开放和多元。在此现状下,人民群众的音乐文化消费和审美趣味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然而,作为以地域性风格见长的秦派二胡艺术,原创作品的发展相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审美需求,则显得有些缓慢而滞后。尤其是在以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为代表的“学院派”体系中,自中生代翘楚金伟教授以降,存在着秦派二胡新作品创作“后继乏人”的现状。由此而论,这场音乐会中所呈现的八首原创作品,无疑为近年来发展缓慢的秦派二胡事业注入了一丝活力。诚然,这八首原创作品的推出并不能简单的视为秦派二胡艺术再次腾飞的象征,但是从中可以看到一种良好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这种变化反映为一种原创新风格的产生,为秦派二胡艺术的传统审美特征带来一股新气象。
音乐会八首曲目中,金伟的《秋梦》和郭琴星的《弦上吟诗·离殇》最具风格上的创新性。这两首作品体现出作者意欲突破传统写法,糅合新元素创新发展的努力与尝试。以作品《秋梦》为例,此曲在2016年“金胡琴奖”胡琴小型作品比赛中荣获金奖,是金伟近年来二胡原创作品中的一部佳作。该曲为具有对比性的两段曲式,并带有一个优美的尾声。第一乐段用呈示性的写法构建出一个秋意盎然的情境,节奏舒缓而侧重于抒情。第二乐段为快板,采用调性模进的手法予以展开,旋律活泼跳跃极具动感,犹如秋叶随风飘散充满灵动之美。该段后部节奏陡然放缓,二胡的华彩乐句悠然而出,在展示华丽演奏技巧的同时更渲染了整曲的氛围,使全曲的高潮得以迸发,并为尾声的出现做好铺垫。尾声则由第一乐段的部分素材变化而成,以散板的节奏徐徐终止全曲,最后在一声空灵的长音中留下袅袅余音萦绕不绝。
整体来看,金伟在该曲创作上的突破了以往秦派二胡作品以“改编”为主的创作惯性,有意识地将原创理念予以呈现。其中的旋律没有浓重的“秦韵”,演奏技法上亦糅合了一些“现代派”的手段,风格上倾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使人感到这是一首“形散而神不散”的音乐小品。笔者认为,金伟的这首作品的出现,是对秦派二胡作品“审美定式”的一次“突围”,它打破了人们“一提到秦派二胡,脑中立马浮现‘西北风‘秦腔‘碗碗腔‘陕西民歌等旋律风格”的传统审美观念,扩展了这一流派的审美空间。这种新的创作理念与音乐风格为秦派二胡创作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也影响到了新一代的创造者。比如郭琴星在本场音乐会中的原创作品《弦上吟诗·离殇》,就是这种新气象的体现。该作风格清新而浪漫,三段体的结构清晰完整,旋律线条大开大合、张力十足。尤其是乐曲中段通过节奏的变化传递出的紧张情绪,让人仿佛身处离别场景之中,心中油然生出戚戚之感。
此外,秦派二胡创作的传统写作手法在本场音乐会中亦有体现,八首曲目中《长安忆事》采用关中音乐素材;《圪梁梁》、《陕北秋色》则有着浓郁的陕北风格;《秦巴情》融入了陕南民歌的元素等等,这种创作上的固有传统是秦派二胡风格的延续,囿于篇幅和本文主旨,笔者此处就不一一展开论述。
二、演奏技法的新融合
极具特色的演奏技法,是诠释秦派二胡作品的重要基础。扎根西北的几代秦派二胡演奏家们,从观察和学习秦腔、碗碗腔等戏曲音乐中板胡、二胡的演奏技法入手,通过长期的借鉴、融合、实践和摸索,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特色鲜明的演奏技法,为秦派二胡演奏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金伟在演奏中常用的“砍弓”“一指扩伸”“抹滑音”“连续下行颤滑”“异音同指”“搂弦”“大下滑音”“回转滑音”等特殊技法[2],就源自他对秦腔板胡、二胡的演奏技法的吸收与再造,并在其一系列原创作品中进行广泛运用,最终形成了鲜明的演奏风格。毫无疑问,作为秦派二胡流派的主要标识之一,这些演奏技法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从审美角度而言,这些形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表演技法,是秦派二胡流派的开拓者们根据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标准,经过长时间的表演实践活动总结、积淀而来,不仅体现独特的陕西地域风格,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但是,人的审美观念是与其生活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环境紧密联系的。即便是在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环境中,处在不同时期的人因社会变迁的影响,对同一类事物的审美体验也不尽相同。比如现在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观众,对于欣赏这些形成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秦派二胡作品,多数都显得“兴趣索然”,更对这些作品中的演奏技法认知不足,因此难以形成共鸣。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少对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不清楚这些演奏技法是从秦腔、碗碗腔等传统艺术中提炼而来的,具有二胡技法声腔化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则是秦派二胡自身发展的原因。笔者认为,秦派二胡的表演技法创新发展,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高潮后进入了缓慢发展的“瓶颈期”。尽管以金伟为代表的“创作-表演”者们,在九十年代之后陆续推出一些新的作品,但在演奏技法创新方面并没有形成大的突破。这也成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制约秦派二胡艺术新时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美国著名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曾言:“脱离了文化环境的音乐是不容易被人理解的,因为它不能在我们的经验和约定俗称的象征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我们失去了支持建立这一联系的共识”[3]。秦派二胡的发展亦是如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能够在保持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进行创新,是摆在这个流派传承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笔者在这场音乐会中,就看到了这种在演奏技法上求新、求变思维的一丝闪现。比如在金伟的《茶乡新歌》这首作品中,作曲家有意识地在演奏技法上运用了快速连顿弓和复杂跳弓的技巧,不仅生动展现出活泼欢快的音乐形象,亦增加了乐曲的表演张力,可谓是演奏技巧难度与乐曲表现力之间的完美结合。郭琴星作为年轻一代的创作型演奏家,在创作上力图突出文人气质,其《弦上吟诗·离殇》立意高蹈,以抒情性的長弓技巧叙述乐句,用非方整性的乐句结构结合调性变化彼此衔接层层递进,宛若现代散文诗一般引人遐想。笔者认为,郭琴星在此作中所运用的演奏技巧,更多来自于对小提琴演奏的借鉴,突出的是对音色的渲染和对音准的精准控制,有别于传统秦派二胡表演的美学范式。另外两首作品《陕北秋色》和《圪梁梁》,则体现出郭琴星对传统音乐素材和现代演奏技法的融合运用。可以看出,他选用陕北音乐为主题音调进行创作,是为了突破以往秦派二胡创作大多以关中地区音乐素材为主的定式。《陕北秋色》中他采用滑音技巧展现陕北音乐中特有的“特性四度音”结构(由主音上方四度和下方四度构成的曲调结构),使之成为了作品中使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片段之一。《圪梁梁》用音画的创作手法的构思而成,首段中的复合节奏运用和尾段部分的急板快弓片段,都显示了郭琴星试图在继承传统创作模式基础上融合现代演奏技巧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正如笔者在本文开头所述,这场音乐会不仅展示了近年来西安音乐学院秦派二胡创作的突出成果,以及这一流派“创作-表演”传统在当代的传承,亦隐含着这一传统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看到,金伟教授作为当前秦派二胡艺术发展的中流砥柱,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他不仅因循传统的手法进行创作,还有意识的开拓创新,音乐会中的《茶乡新歌》、《秋梦》等作品,便是他努力在作品中实践多样化音乐风格的具体展现。这种创作上的求变意识,是金伟对近年来我国二胡作品创作,尤其是地方风格二胡作品创作现状进行认真研究和反思后的结果。暂且不论这两首创新作品与秦派二胡传统之间的关系,仅其力图突破自我、勇于推陈出新的精神就值得赞赏。
郭琴星作为后起之秀,正处在自身事业的上升和探索期。本次音乐会上的几首原创作品,不仅反映出这位青年教师对秦派二胡艺术的理解与传承,亦彰显其独特的创作思维和审美情趣。作为金伟教授的学生,他遵循秦派二胡流派一贯的“创作-表演”传统,用演奏家的独特视角和思维构建原创作品,在素材、旋律、音色、调性、技法等方面重点突出秦地音乐文化的特色,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秦派二胡艺术传承者的自觉意识。作为一名“80后”,他不可避免地受到当代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因此并不满足于对前人经验的亦步亦趋。从其几首原创作品来看,他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探索自我风格,试图在继承和发展秦派二胡艺术的同时,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特点进行融合创新,以使自己的创作和表演具有一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审美风格。这种风格未来是否会成为秦派二胡发展的一个方向,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但郭琴星作为一名后学晚辈,这种敢于尝试、大胆创新、积极创作的精神值得推崇,其数首原创作品的获奖就已经说明了学界对他所作努力的勉励和肯定。
总之,金伟和郭琴星这场原创作品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使关注秦派二胡艺术发展的人们感到鼓舞。一方面,我们看到传统的风格依然在延续,并且在现阶段有了创新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目前“用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语境下,发挥秦派二胡的音乐文化优势用以“讲好陕西故事”,无疑成为这个流派未来发展的重要推手,前景一片光明。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种启自内部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新一代传承者建构个性风格的意识正在逐渐成长,并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具有二十一世纪美学特征的秦派二胡作品以及更多青年演奏家的出现,笔者对此充满信心与期待。
参考文献
[1]鲁日融.秦派二胡”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音乐,2012(03):11-14.
[2]潘晨曦.金伟秦派二胡创作及演奏[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1.
[3][美]保罗·亨利·朗.音乐学与音乐表演[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9):261.
作者简介:杨国栋(1980—),馆员,硕士,现供职于西安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