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政党执政规律的理论贡献

2018-05-14 16:31韩强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摘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人今天面临的时代课题。在三大规律的研究中,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尚较薄弱,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对政党执政规律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因此,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政党执政规律作出的理论贡献,我们可以看到,明确执政为民是政党执政的首要目标,构建了指导政党执政的科学理论体系,开辟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始终强调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创造了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执政经验无疑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各个方面的推进,党执政的领域还会更加广泛,任务也会更加艰巨,因此我们要及时并善于总结党执政的经验,为今后长期执政提供借鉴,也为世界政党执政贡献我们的智慧和方案。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理论贡献

[中图分类号] D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8)05-0071-09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仅在执掌全国政权以来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而且在改革开放以后找到了一条实现社会主义快速健康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沿着这一正确道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特别是经济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多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此外,在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进展。面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所取得的斐然成绩,世界许多国家的执政党都投以好奇的目光,纷纷探求中国共产党成功执政的密码。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二是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三是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四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五是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六是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六条经验基本揭示了党成功执政的规律,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政党执政规律的贡献。但是,随着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以及改革开放走过第40个年头,我们仍然需要着眼于继续深化改革、实现长期执政,进一步深入总结自身执政的经验,把握其中的规律,以更好地为共产党执政和世界政党政治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明确执政为民是政党执政的首要目标

为谁执政是衡量一个执政党性质的试金石,也是决定一个政党执政地位稳固与否的根本标准。尽管每一个政党都标榜自己是一个执政为民的党,但是由于代表阶级不同,其实现程度则往往有着天壤之别。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直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人民的解放,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继而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使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提升。特别是党员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启了通过不断推进各方面改革进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统计局2018年8月27日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显示,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实现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其中,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2017年首次站上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达82.7万亿元,增长了226倍。201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18倍,年均增长7.8%。 正是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让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

党的十九大在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同时,也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在我国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总体实现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人民的生活需要进行准确判断的结果,也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豪迈追求,更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的生动体现。基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我们在今后的改革发展中,不仅要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而且更要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满足人民需要,只有这样,党的执政才能为人民所满意,党的长期执政目标才能够实现。

与之相比,许多西方国家的执政党虽然也把选民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其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了它们既难以真正把握绝大多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加以实现,也不会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冲突时站在人民一边,因而这种执政为民的标榜是虚假的、难以实现的。在任何社会中,阶级的政治解放是其他一切解放的前提,没有以成为领导阶级执掌国家政权为标志的政治上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必然是一句空话,而资产阶级政党所谓的执政为民只能是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执政为民。

二、构建了指导政党执政的科学理论体系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任何实践都难以取得成功。政黨执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理论不仅在指导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理论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夺得国家政权成为执政党以后,对于如何建设好执政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也日益体系化,比如列宁、毛泽东的党的学说中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非常成熟和鲜明。二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一大批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成立,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随之而来的是无产阶级政党如何执政的经验教训日益丰富,其中上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尤为值得记取,为后来共产党执政中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提供了借鉴。三是世界政党执政的经验总结。当今世界政党政治成为主流,几乎所有国家都有执政党,而政党执政中既有普遍性问题,也有特殊性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同时这些经验和教训历经几百年也已升华为世界政党政治的基本理论,对各国各类政党执政都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正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一方面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为指导,明确了党执政的目标、任务、方式、方法、体制和机制,另一方面又高度重视苏联共产党执政的经验,并加以学习借鉴,从而保证了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党的有效执政。随着苏共执政模式弊端的逐渐显现,以及中苏关系的紧张,加之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我们逐渐对党在执政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党执政的任务、环境均发生了重大转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党在执政中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变。党的十六大报告率先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命题,并认识到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其中作出的一系列基本论述为丰富党的执政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提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等等,由此使我们党的执政理论更加丰富,并在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文件,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和指南。其中特别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业、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同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要求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2004年8月22日,胡锦涛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同党执政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由此形成了理论界所认可的“七个执政”的理论体系。

“七个执政”代表了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对党执政问题的新的思考,是党的执政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是新时期党执政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工作指南。其中,执政理念是一个政党对执掌政权的宗旨、目的、任务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看法,对如何执政具有决定意义;执政基础包括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群众基础是人民群众,党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同时又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不断扩大和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执政方略是执政党为实现其执政宗旨、执政目的和价值追求所选择的一种关系全局的大政方针和战略策略,其中依法治国是最基本的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是指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核心是处理好党政关系、党企关系、党社关系,党和人大的关系、党和政协的关系、党和群众团体的关系、党和其他党派的关系、党群关系等等。党不能事无巨细地包揽一切,不能代替一切是党在执政体制、机制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执政方式是党采取的执掌政权的形式、手段和途径的总称,其基本要求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能力是以执政党为主体、以国家权力系统为客体的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特指党在执政过程中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执政资源是指政党执政所必需的各种积极因素、能量及来源,政党只掌握了足够的能量才能够执掌好政权和巩固好政权,而民心是最宝贵的执政资源;执政环境是党的执政活动运行的时间和空间,这种环境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它们都是党执政的重要外部条件。“七个执政”是一个有机整体,涵盖了执政的主要方面,按照“七个执政”各自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联系进行执政,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内在要求。

当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党对如何执政的思考又取得了新的成果,比如强调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等等,都对以“七个执政”为代表的党的执政理论形成新的补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三、开辟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

一个成功的执政党往往能够立足本国实际找到一条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正确道路,从而实现本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比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自1959年执政以来,没有照搬西方民主制度模式而创造了在一党长期执政体制下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成功范例。1965年独立以后,在不到30年的时间迅里速崛起,20世纪90年代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创造了“新加坡奇迹”。新加坡的成功与人民行动党采取的正确发展道路息息相关,如经济上发展转口贸易,政治上实行议会共和制,民族问题上提倡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融合,主张宗教间的和谐与容忍,党的建设上注重强力反腐和高薪养廉等等。纵观世界上一度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并采取独特的发展道路都是成功的经验所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关于这条道路的基本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则作了进一步补充。当然,这条道路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探索的结果。中国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道路的科学性。当然,这一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文化是统一的,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仍在不断赋予这一道路以新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八个明确”的基本概括,包括明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等,同时提出了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既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概括,同时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阐述。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以及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海外学者纷纷贯之以“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称谓,甚至称其为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进一步证明了这一道路的科学价值和世界意义。

四、始终强调坚持加强党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党的执政是党的领导在党与政府、人大、政协等权力机关和非权力机关关系上的体现。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是统一的,党的领导体现在政治、思想和组织等各个方面,党的执政主要是科学、民主、依法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实现党的领导目标和保障人民利益。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又是执政党,因此党的领导主要是以执政党的地位来保障实现的,执政是党的领导的基础,而党的执政又以党的领导、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为前提,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要求把党建设好,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党的执政才能真正做到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执政成果由人民共享。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党成立以来我们得出的一条基本结论,也是党长期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总结。我们曾经有过失去革命领导地位而使革命陷于失败、使党的力量受到巨大损失的惨痛教训,但更多的是通过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使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得到轰轰烈烈的开展,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领导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着眼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开展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实行简政放权,支持政府机构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把依法治国上升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使党对国家机构等的领导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构建党的建设新布局,坚持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为党的执政提供坚强保障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得到加强。当然,受到市场经济、各种思潮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党的领导和执政一度出现了弱化、虚化、边缘化的现象,甚至使资产阶级自由化一度泛滥,历史虚无主义盛行,但是,全党与错误思潮的斗争一直没有放松,正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这一新的实际和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论断,十九大修订的党章也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基于新的任务和实际作出的重大论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也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加强党的领导的新要求,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是全党面临的重大任务。对此,需要首先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的科学内涵,以回应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和过去体制划等号等种种误解。目前学术界对其内涵进行了多种解读,有的认为,其内涵一是全党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党的领导体制机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是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方面,党需要不断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和定力。 也有的学者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核心是全面领导,灵魂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证,靠党的建设新格局来落实。 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但总的来看,这些解读往往集中于实践层面,还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尤其没有说清楚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改革开放前党的“一元化”领导、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的区别和联系,因而也难以回应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问题上的种种误解。对此,本人认为,党的全面领导的定位、范围、体制、方式、目标是我们首先应当把握的基本方面,同时也要把这些方面有机统一起來,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定位具有根本性意义,是我们把握党的全面领导科学内涵的关键;党是领导一切的所揭示的领导范围体现了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的特色,也反映了当前党的全面领导中存在的不足,是应该加强的重点;领导核心与政治核心相结合的体制提示我们在党的全面领导中要构建有利于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尤其要立足一些单位和组织的实际,注重增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效能和质量;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的基本方式是党的全面领导的有效依托,是历史经验的结晶,我们必须坚定地加以坚持和弘扬;坚持、加强和改进相统一的目标追求将引导党的全面领导既立足实际又着眼未来,从而朝着更高的标准和目标发展。因此,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是定位、范围、体制、方式、目标的有机统一体,必须全面领会、全方位把握、全领域贯彻落实。

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求适应新挑战,树立新思维,构建新体制,实现新效能,使党的全面领导真正落到实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五、创造了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执政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党执政取得了极其丰富的经验,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做了六个方面的概括,此后,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以及一些重要文献中也有阶段性的概括,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具体意义上讲,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党的执政经验十分丰富,如下方面值得格外关注。

第一,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是事物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刚刚从十年“文化大革命”中走过来,虽然发展的基础还在,但已受到极大的破坏,因此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极为紧迫。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报告,其中明确指出:“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主要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各条战线的各级党委的领导,也都要用类似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离开这个主要的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终写入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党的基本路线,成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在开展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突出强调增加国民经济的总量,包括扩大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对外出口,因而在农村广泛采用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企业实行了下放管理权和承包制,在社会进行了放开搞活,促进个体经济发展。之后逐步把发展的重点集中到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和发展的质量效益等方面,包括强调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统筹城乡发展,兼顾公平与效率等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经济发展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逐步从过去的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误区中解放出来。党的十九大认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因此把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定位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问题复杂,只有不断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才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解决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有序,否则有些矛盾的激化完全有可能葬送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始终保持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势头,有了经济增长作保证,教育、医疗、保障等民生问题才得到不断解决。今后,保增长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建设的核心问题,必须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二,以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作用,但是失败的改革也比比皆是,中国共产党人是把改革转变为发展动力的成功典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起,改革开放逐渐给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之举,因此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所在。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更快发展,必须不断深化改革,破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成分,使生产力真正获得解放。我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家庭联产承包制甫一实施即在广大农村释放出巨大的活力,长期困扰的农民温饱问题迅速得以解决。同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使广大企业焕发生机和活力,工业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得到极大缓解,甚至我们今天进入了结构性供给过剩的境地。当然,在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改革方面我们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使改革真正成为了发展的动力之源。目前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并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改革正呈现出加速推进、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系统开展的新阶段。

我们改革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我们认识到,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三者有机统一,因此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的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改革中产生大的震荡,实现了社会稳定,也保证了改革的推进和发展目标的实现。这与苏联改革中陷于失败的激进“休克疗法”式改革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三,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化解治国理政中的各种矛盾。党的执政目标能否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执政能力,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执政骨干,他们的执政能力如何无疑起着决定作用。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执政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建国前夕强调加强干部学习,解决本领恐慌的问题,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展“三讲”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都体现了我们党对提高党员干部执政能力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把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作为两大历史性课题提了出来,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执政能力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主线定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体现了我们党对提高执政能力的深刻认识和准确定位。特别是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发展中的矛盾进一步集聚,有的在一定范围内甚至有所激化,这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党的十九大面向党员干部提出了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要求,提出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特别强调党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这八个本领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化,也是基于党的执政面临的新问题而提出的新要求。

当然,提高执政能力是一项长期而且相伴执政始终的任务,全党都要在提高执政能力方面加强学习,不断进步,使执政水平有新的提升,不断履行好新时代赋予执政党的新使命。

第四,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看待党的执政前途,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何政党都不是独立的,都处于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总体进程之中,因而政党在执政中必须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善于学习借鉴其他政党执政的有益经验,同时汲取其失败的教训,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共产党从来是一个善于从内外部经验中学习并成长的政党,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共同的指导思想,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世界无产阶级政党保持密切联系,开展深入合作,相互取长补短,也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此外,中国共产党和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周边国家政党、发展中国家政党也保持了密切联系,使我们能够及时从世界政党政治的风云变幻中保持清醒认识,坚定政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政治上保持高度清醒坚定以及及时化解政治危机正是得益于对世界政党政治的正确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由于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和对外交流的频繁,全党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战略思维,早在2003年任省委书记时,他就在《浙江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站在戰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体现了他对世界大局大势的深邃思考。正是基于对世界发展潮流的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同和人民的积极响应,并写入了联合国决议,体现了我们党为人类谋大同的担当和情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党的执政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各个方面的推进,党执政的领域还会更加广泛,任务也会更加艰巨,因此我们要及时并善于总结党执政的经验,为今后长期执政提供借鉴,也为世界政党执政贡献我们的智慧和方案。

[ 注 释 ]

《统计数据展现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华网,2018年8月27日。

《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7~218页。

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年版,第13~14页。

《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2页。

杨德山:《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基本原则》,《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7日。

姚桓:《深刻理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5日07版。

韩强:《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的科学内涵》,《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

《习近平<之江新语>文章选登(十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11期。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月28日),《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

责任编辑:钱亚仙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静安区人大代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作品选登
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第四届架上连环画展
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
曲青山: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