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改革开放思想和我国的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

2018-05-14 16:31赵曜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赵曜

[摘要]2018年既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又是马克思主义出生证《共产党宣言》发表的170周年,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40周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刻,重温马克思主义的改革和开放思想,深入探讨我国的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对于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无疑是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思想;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图分类号] B0-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8)05-0005-06

一、马克思主义的改革和开放思想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预测

实践是理论之源。没有实践,就很难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没有社会主义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中就包括改革开放的珍贵思想。

(1)关于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百年前,当资产阶级学者仍以法国、德国等单一国家作为新经济和贸易对象进行研究时,马克思已经把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拨开了全球化的迷雾。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所写的《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海陆交通的发达等等,不仅破坏了国家和民族内部的封建割据状态,而且开拓了世界市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互相依赖所代替。从此,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是如此。这是使资本主义在它统治的一百多年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全球化概念的思想家。全球化和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历史大趋势。

(2)关于社会主义是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著述甚丰,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理论“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著作的大部分是论述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无产阶级革命问题,而对资本主义以后的未来社会始终慎之又慎,很少论及。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愿意做过细描绘未来社会的“未来学家”。1893年,在回答法国《费加罗报》记者关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对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和预言看法时,恩格斯说:“您在我们这里连它的影子也找不到”。但是,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没有从宏观上对未来社会作出某些预测。恩格斯经过长期慎重思考,在1890年致奥·伯尼克的信中写道:“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这是恩格斯在128年前写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最早论述。

2.列宁的论述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者,他领导俄国党和人民取得了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在此后有七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因而他对改革和开放的论述比马克思、恩格斯前进了一大步。

(1)在革命过后要及时把改革提到重要日程。列宁是举世公认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革命实践中如鱼得水,运用自如,以致人们说“伊里奇在革命浪潮中游泳”。但是,作为革命家的列宁并不把革命视为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他在1921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所写的《论黄金在目前和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以后,“对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来说,最大的危险,甚至也许是唯一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的作用,忘记了恰当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真正的革命者如果开始把‘革命写成大写,把‘革命几乎奉为神明,丧失理智,不能极其冷静极其清醒地考虑、权衡和验证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什么活动领域要善于采取革命的行动,而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什么活动领域要善于采取改良主义的行动,那他们就最容易为此而碰得头破血流,” 以致干出恩格斯所说的蠢事来,自我毁灭。这里所谓的“改良主义的行动”也就是改革。列宁及时地把改革提了出来,并把它称为“目前的新事物”。

(2)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资本主义在它发生发展的几百年中,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明成果。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要使社会主义顺利发展,就必须大胆地借鉴、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拿来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列宁指出: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俄国给我们留下来的一切东西。“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又说:我不知道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只知有一种社会主义,即接受了资本主义一切成果的那样一种社会主义。他还使用这样的公式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要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就必须敞开大门,实行对外开放。

(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仍将存在但不是对抗。列宁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和唯物辩证法大师。他在1920年《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中指出:“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将會消失,矛盾仍将存在”。 在十月革命后的七年,三年是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其余四年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当时苏俄处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列宁能够对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进行如此精辟的预测是难能可贵的,这就为改革留下伏笔,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遗憾的是,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一切刚刚开始,又由于苏联险恶的国内外环境,列宁逝世过早,这些宝贵思想很难在实践中完全落实。

3.毛泽东的建树

毛泽东是列宁之后又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生干了两件大事:领导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以苏为戒”,独立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中就有关于改革和开放的思想。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把他的哲学名著《矛盾论》的观点全面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他针对苏联学术界长期居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无冲突论”的形而上学观点,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都存在著矛盾,矛盾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他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他指出:“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 毛泽东还创造性地提出和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种矛盾。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状况。他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但它与旧社会所不同的是,两者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这比斯大林的观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前进了一大步。这个论断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后来的改革打开了闸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二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针对苏联的肃反扩大化,混淆两类矛盾,毛泽东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他强调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这两类矛盾,用不同方法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在革命时期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后,大量的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毛泽东是透彻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第一人。

(2)关于必须学习外国的长处问题。苏联长期搞大党大国主义,唯我独尊,从不提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放不下戏台上的那个架子。对此,毛泽东认为,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和发展?同时,每个民族和国家也都有它的短处。他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综上所述,毛泽东有一些关于改革和开放的精辟论述,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改革主要还限制在中央和地方的权利调整范围内,后来由于对国内外形势判断有误,指导思想过“左”,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了。从上可见,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都有一些改革和开放思想,但受历史条件所限,特别是缺乏改革开放的实践,因而没有形成一整套的完整的改革开放理论。这一任务就留给下一代领导集体了。

二、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邓小平是继毛泽东之后又一位无产阶级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他目光敏锐,处事果断,高瞻远瞩,举重若轻,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和改革大潮的条件下,认真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找到了毛泽东提出的“又相矛盾”的环节,即僵化的经济体制,果断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决策是“倒逼”出来的。邓小平还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边实践、边总结、边创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这条最重要,有了决策,才能行动。改革开放的地位有三种表述。一是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决策比政策、战略比策略地位高,战略决策是最重要的决策。二是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个历史时期的根本指导方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是其中一个基本点,它要管一个历史时期,一百年不动摇。三是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不仅是党的战略决策,还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不能任意改变。有了这一条,才有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2.改革开放的理论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和论断的总和构成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六论。

(1)“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论断。邓小平加了一句,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二者是从不同层面解放生产力,前者从基本制度、后者从具体制度层面解放生产力。

(2)“改革和开放一体”。邓小平认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紧密相联,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统称为改革开放。

(3)“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邓小平认为,改革不仅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能够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的唯一途径就是改革。

(4)“全面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在全面改革中,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适应,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改革既是全面的,又是有重点的。

(5)“改革是第二次革命”。这句话不是说改革就是革命,改革和革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都是社会变革。区别是,在阶级剥削社会中,革命是被统治阶级自下而上发动的,往往采取暴力手段,其结果是由一种社会形态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形态;而改革则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领导的,通常是用改良的方法,其结果是同一社会形态的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所进行的改革虽然不是本来意义的政治革命,即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它的作用和意义并不亚于革命。如果说,我国第一次革命的实质和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第二次革命的实质和目标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革命和改革都是大字眼、大概念。“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从转意上说的。

(6)“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强调:“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中的“四项基本原则”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保证了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进行,而不会导向西化和“自由化”。

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中,这六条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性。

3.改革开放的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中国进行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改革开放。

(1)从农村到城市。从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情出发,改革首先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而后扩展至以城市的改革为中心,改革迅速蔓延和覆盖了全国。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经济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我们不再把商品经济和市场看成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和社会主义的异己物。邓小平一个重大贡献,就是认识到并提出计划和市场不带有社会制度的属性,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我国经过多年实践和反复比较,确定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这是选择了最佳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创举,它对我国加速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人世间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市场经济亦不例外,它会诱发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应大力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尽可能缩小它的负面影响。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贯穿改革开放长过程的一个重大问题。邓小平认为,改革是动力,改革才能促进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问题实质上是改革问题;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得靠经济发展,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改革;稳定是前提,是发展经济和进行改革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

(4)实行对外开放和创办经济特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关于学习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思想,是对中国发展进程中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他深刻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我国在实行对外开放战略中,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宽领域的格局,包括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创办特区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先后创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浦东5个经济特区,之后又设立了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还建立了30几个经济技术开发区、50几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中利用外资、创办经济特区和参加世贸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成功之举。

4.改革开放的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华大地发生巨变,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改革开放前的世界第11位跃升为第2位,约占全球的15%左右,人均年收入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100美元上升为10000美元左右,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21世纪初,世界上变化最大和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和平崛起。中国崛起既深刻改变了自己,又深刻影响了世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总括上述,邓小平是公认的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他的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创造了人间的最大奇迹,不愧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在他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都做出很大贡献。

三、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大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与此相适应,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新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他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在历史新起点上,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关键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经济全球化已经历了几轮,新一轮全球化使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谁也离不开谁。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任何一个国家要想顺利发展都必须顺应这个大趋势,坚持改革开放,不然就会碰得头破血流。当前,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依仗国力雄厚,以势欺人,一意孤行,更加强硬和霸道,顽固推行“美国优先”,把一己私利摆在各国人民头上,并逆历史潮流而动,大搞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世界经济复苏。对此,世界各国必须坚决抵制和积极应对。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在这个大潮面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2.全面深化改革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不能停顿,要加强顶层设计,找突破口。

(1)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领域广、影响范围大。它把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作为重点,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扛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补”,以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增强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质量优势。

(2)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习近平指出:“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性研究成果的重大突破。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要引进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

(3)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国是农业大国,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优先发展农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长江、珠江、京津冀三个三角洲要协同发展。要加大力度加快发展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4)深化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这是一项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过去想改而没有改的老大难问题。这项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筹设置党政机构,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二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精简政府机构,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这项改革的不断推进,必将构建系统完备、運行高效,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和国家机构体系。

3.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习近平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新的重大举措是:

(1)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包括服务业、制造业、保险业、金融业。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

(2)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过去,中国吸引外资主要靠优惠政策,今后则更多靠改善投资环境。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国将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知识产权。

(4)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中国将通过降低进口关税,努力增加人民群众需要的进口产品。中国也希望西方发达国家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的人为限制。

(5)“一带一路”倡议。这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现代升级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大手笔。“一带一路”将亚、欧、非三大洲从陆、海两条线联结起来,既有利于中国发展,也给沿线各国带来难得机遇,到目前为止已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让世界振奋。

总括上述,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是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改革开放,它必将造福于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注 释 ]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2页。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0~171、524页。

列宁:《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页。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6页。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0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人民日报》2018年4月25日。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

责任编辑:钱亚仙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