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林下白芨人工栽培技术要点

2018-05-14 11:32何兰军邬桥平韩东苗赵会吉孔玉琴卢天汉
南方农业·上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白芨

何兰军 邬桥平 韩东苗 赵会吉 孔玉琴 卢天汉

摘   要   白芨素有“必涩而收,入肺止血,生肌治疮,外科最善”之称。近年来,白芨野生资源大幅减少,而市场需求却逐年增大,价格不断攀升,白芨规模化人工种植势在必行。介绍白芨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并根据怀集县的地理气候特点,探索适宜怀集地区的白芨林下栽培模式,从繁殖材料的采集、选地整地、栽植、林地管护、采收加工等方面介绍马尾松林下白芨人工栽培技术。

关键词   马尾松林;白芨;人工栽培

中图分类号:S567.23+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1.011

白芨(Bletilla striata),别名连及草、甘根、紫兰等,为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及广西等地。白芨以块茎入药,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野生白芨遭到过度采挖,加上其自然繁殖率较低和生态环境被破坏,白芨野生自然资源急剧减少,濒临灭绝,已被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予以保护[1-2]。

怀集县是广东省重点林区县之一,林地面积达35.67万公顷,占全县面积的75%以上,其中有林地23.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 212.6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7.82%,为发展林下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2011年以来,国家、广东省、肇庆市均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因此,进行林下白芨人工种植,已成为解决白芨自然资源匮乏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怀集县的地理气候特点,探索适宜怀集地区的白芨林下栽培模式,开展马尾松林分下白芨种植试验,总结白芨林下栽培关键技术,为白芨在怀集县乃至整个广东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保障。

1 怀集县地理气候特点

怀集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肇庆市北部,北纬23°28′07″~24°23′30″,东经110°52′09″~112°30′49″,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属亚热带气候,夏长冬短,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 785.4 mm,多年平均气温20.8 ℃,极端最低气温-3.9 ℃,极端最高气温39.4 ℃,无霜期310 d。主要母岩为花岗岩、砂页岩,局部分布有石灰岩。

2 形態特征和生长习性

白芨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60 cm;块茎肉质,白色,具2~3叉,呈菱角状,有须根,常数个并生;总状花序顶生,常有花3~8朵,花有黄色、白色和紫色,花瓣不整齐;蒴果圆柱形,上有6条纵棱,两端稍尖;种子细小,自然萌芽率极低[3]。多数花期4—5月,果期7—8月[4]。

白芨喜温暖、阴湿的环境,忌阳光直射,不耐寒。最适温度25~30 ℃,空气相对湿度60%~70%,夏季气温高于35 ℃、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0%皆不利于其生长;冬季气温低于10 ℃时停止生长,气温在0 ℃以下极容易发生假鳞茎冻死[5]。常生于山溪谷边或林下湿地,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以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生长为佳[6-7]。

3 白芨林下栽培技术

3.1 繁殖材料的选择采集

由于白芨种子非常细小,极少能萌发成苗,因此,目前人工繁育多采用分株繁殖,也可采用组培技术进行实生苗种植。本试验采集云南、贵州等地当年采收的白花白芨、紫花三叉大白芨、黄花白芨等3个品种的新鲜块茎,个头中等(统货≤80头),每个块茎带1~2个饱满芽眼,无病虫害、无采挖损伤。根据种块发芽情况,挑选出发芽良好的白芨块茎,先修剪去除根须,并预留1~2 cm长根须,以备上山栽植。未发芽的块茎置于沙床中进行催芽。

3.2 种植地选择

根据白芨的生物学特性,科学合理地选择种植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怀集县林业科学研究所长埇一带林地,上层林为马尾松林分,树龄为20 a,平均胸径15.0 cm,树高15.0 m,平均枝下高6.0 m,保留密度600株/hm2。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红壤土。该试验地具备水源充足、灌溉方便、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

3.3 整地

对林地进行除杂,包括林下杂草、灌木以及倒伏、枯死的乔木、竹子。水平带状开垦,深耕25 cm以上,施足腐熟的有机底肥(鸡粪),施肥量为100 kg/667 m2,翻地使土壤和肥料混合均匀。栽植前浅耕一次,把土壤整细耙平。起畦,畦宽约1.2 m,畦高20 cm,行道宽约30 cm,四周开好排水沟以防雨水冲刷。

3.4 栽植

白芨的繁殖一般采用分株繁殖。开穴种植,穴距约15 cm,行距 20 cm,穴深 8~10 cm,每穴移栽1~3个块茎,新芽成三角形平放穴中,芽尖向上,种后覆盖 3~4 cm厚的细土,稍镇压,促使块茎与周围土壤紧密接合,从而保证出苗率。

3.5 林地管护

3.5.1 补种

出苗后及时查苗,如发现死苗或缺株,要及时补种,确保全苗。

3.5.2 中耕除草

根据白芨生长情况,可在6月、11月各除草1次。6月,白芨进入旺盛生长阶段,此时杂草滋长,白芨幼苗较矮小,需要及时除尽杂草,避免草荒;第2次除草在11月,此时白芨进入休眠期,地上部分枯死,除草时要将沟中的土壤、枯落物堆放在畦上,有利于防冻。每次中耕宜浅,避免损伤假鳞茎。也可采用黑色地膜覆盖避免长草。

3.5.3 追肥

白芨喜肥,结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2次,追施复合肥量为30~40 kg。本试验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化肥,因此尝试了用发酵后的花生麸进行浇灌。

3.5.4 水分管理

白芨喜湿怕涝,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排灌,以防涝抗旱。试验过程中6—7月遇高温干旱天气,进行了1次喷水。试验基地处于缓坡坡面,基本不存在低洼积水現象,注意及时排涝,以免引起烂根。

3.5.5 病虫害防治

3.5.5.1虫害

白芨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蝼蛄,为害假鳞茎。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幼苗期地老虎为害较严重,每667 m2用90%晶体敌百虫180~200 g,拌入炒香的米糠或麦麸8~10 kg,均匀撒在种植地进行诱杀,可有效防止地老虎和蝼蛄啃食幼苗地下茎基部[8]。目前试验基地内尚未发现白芨害虫。

3.5.5.2 病害

白芨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和黑斑病。根腐病又称为烂根病,多发生在春夏多雨季节,发病初期根局部呈黄褐色腐烂状,并逐渐扩大,发病严重时,地上部分枯萎死亡,需要做好排水措施。根腐病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黑斑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洒防治,结合追肥喷洒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预防1次[9]。

4 采收加工

白芨种植3~4年后,于9—10月地上茎枯萎时,即可采收。采挖时,先割除白芨的枯黄茎叶,慢慢从种植地块边缘依次开挖。把块茎挖起后去掉泥土,需要留种的将块茎单个摘下,不摘须根,选留新杆的块茎作种用,其余的摘去须根,运回加工[10]。

加工时先将块茎放在清水中浸泡1 h,洗净残留泥土,再放入沸水中煮5~10 min,至块茎内无白心时,捞出晒干,去净粗皮及须根,筛去灰渣使其光滑洁白。白芨一般以个头大、饱满、色白、半透明、味苦、嚼之有黏性者为佳。长期保存需要贮于干燥通风处,注意防潮防霉[11]。

参考文献:

[1] 熊丙全,廖相建,张勇,等.四川地区白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21):90-91.

[2] 万永明,催光教.高山地区白芨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试验[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8(2):36-39.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280-281.

[4] 马晓冲,陈世平,王建华,等.不同密度下三岛柴胡干物质积累和柴胡皂苷含量的动态变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65-69.

[5] 陈紫钢,桑子阳,覃少吾,等.白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3(6): 55-56.

[6] 马晓冲,陈世平,王建华,等.不同密度下三岛柴胡干物质积累和柴胡皂苷含量的动态变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65-69.

[7] 李少华,史德伏,侯永刚,等.柴胡栽培技术[J].吉林林业科技,2015,44(3):56-60.

[8] 连细春.杉木林冠下白芨人工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4(11):9.

[9] 杨兴文.白芨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14(12):34.

[10] 荣吉青.浅析白芨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17(10):23-25.

[11] 胡凤莲.白芨的栽培管理及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2011,57(3):268-269.

猜你喜欢
白芨
白芨工厂化育苗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构建
爱尼山的重楼
不同浓度6-BA对白芨丛芽诱导的影响
白芨的栽培技术管理与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白芨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于白芨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基于液体培养基的白芨种苗离体快繁技术
看“白芨大王”如何带领众乡邻脱贫致富
白芨繁殖技术研究
野生白芨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抗性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