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荣康 吴超蓝 陈细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5-0107-01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比别类文学更纯粹、更精微。”因此,诗歌的阅读与写作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审美与对语言的把控。然而,这些特点也给诗歌教学与写作带来很大挑战。
诗歌的教学是生命灵动的教学。这生命,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生命。诗歌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诗歌鉴赏的听众,不仅仅是诗歌类试题的解答者,更应该进入诗歌意境中,成为体验者。有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意识的诗歌教学,才能让诗变成精神走进学生的灵魂。
如何做到“披文入情”呢?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的要诀在于“四点入境”,即进入诗人写诗时的生活点,体味诗人情感点,揣摩诗人的感觉点,理解诗人的技法点。学习他人的诗,要教学赋比兴、起承转合、押韵、对仗等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精神境界,揣摩诗人的创作视角或历程,从而真正体味诗意。不能把学生带入诗的艺术境界,就很难培养他们成为诗的真正把控者。
我们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引导为例来谈谈“四点入境”的实际运用。
一、“生活点”切入情境
“进入作者写诗时的生活点”,实际上类似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强调作者的身份、处境等人生大局方面,而我们强调的是还原作者写诗时那个时间维度所面临的生活场景。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例。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想象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一个深秋的傍晚,在离乡遥远的山野,在一条历经沧桑的古道上,马致远正牵着一匹羁旅劳累、骨瘦嶙峋的老马站在他生命历程的节点上。他的生命经历了什么呢?为什么会来到这里?站在这里?是前去参加科举,还是到偏远的地方任职,抑或事业无成而奔走他乡呢?
还原的生活场景让我们能透过文字、穿越时空,在情境之中与诗人同行。
二、“情感点”感同身受
“体味作者的情感点。”诗歌中字字关情,情感渗透在环境的营造上,浸润在人物的塑造中,沉淀在场景的描述里。抓住诗歌中的“情感点”,方能感同身受,如诉己情。
如《天净沙·秋思》的学习中,就可试着深入体味作者情感。无论是远途赴职还是回归家乡,马致远站在这个远离家乡的偏远古道上,什么情感占满他的胸怀呢?生命的漂泊不定,独往独来的孤独寂寞,仕途的失意悲凉,还是远离亲人的牵肠挂肚呢?也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认知,但每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认知都是迈向詩歌灵魂过程中的收获。
三、“感觉点”代入体验
体味情感只是试图通过场景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只有这样还远远不够,诗歌教学中还应带领学生更进一步,更深入一层去获得代入性的体验,这就要靠捕捉诗人的“感觉点”了。
在《天净沙·秋思》中,我们可以带入自己的体验:在此番感情支配下,马致远会感觉到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他看到瑟瑟秋风中的老树与摇摇欲坠的枯藤,看到渐渐落山的夕阳;听到黄昏中乌鸦的哀啼与山野人家旁的小桥下寂寞的流水。为什么看不到高山的峻美、闻不到清新空气、听不到婉转的鸟鸣呢?
只有代入体验感悟诗歌,才能细腻地捕捉到文字深处的精妙,体会诗人的情思。
四、“技法点”同气相求
写作的技法与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同气相求的,“同气相求”是一种感应,技法并非生硬地卖弄,而是适应情怀喷涌的节奏自然而然产生的。分析技法,也很能涵泳情感,获得深层体验。
此景此情,该用什么诗体表达呢?用“天净沙”,用元曲小令足矣。马致远将自己感觉到最苍凉的景物用词语一一排出,构成四面苍凉的意境,用语简单,却恰恰表达“断肠人”的心境。不割裂内容与形式,是分析诗歌技法的要义。可以说,“四点入境”是换位思考,是深入其境。入境的过程是带领学生由一个个点逐步走近诗人的位置,换位成意境的当局者与体验者,从而走入诗歌的最本真的境界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不断得到触发、释放、选择、否定、修正。
“四点入境”诗歌教学法强调的是:诗歌教学要注意诗歌特点,更要注意学生作为诗歌阅读与创作主体的生命状态;诗歌阅读,要引导学生换位到诗人的角度去感受,使之与学生的生命状态产生共鸣。如果学生读诗不觉难,而是快乐的,就会成为一种惯常的生活方式,就多了一种诗意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