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军,号子军、不卧人、精心斋主。1959年出生。擅长国画人物兼画花鸟、动物。
我们俩四年前相识,在性格、绘画风格等方面虽有很多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很真诚。人与人交往有了真诚才可以交心。正是这种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使我们有了一起去北京、河北、山东、湖北等地的经历,所到之处在留下我们的墨迹的同时也记录下了我们的友谊。活动中,常常是没等我自我介绍他便对朋友说“这是梁崎先生的入室弟子曹国年,画细笔山水的”,让人心里很是温暖。
在一起接触得多了,如何走上绘画之路自然也成了我们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因为他的父亲是位军旅画家,受环境抑或是遗传基因影响,他从小就喜欢那柔软的纸和水墨浸在纸上的感觉,时不时地也拿毛笔胡乱涂抺一番,父亲经常拿些画册让他临摹,后来才知道那都是大畫家的作品集。无疑,幼时经历、大家作品潜移默化地融入他心里。
小时候在部队,他和奶奶一起生活。也是画家的大伯和几个叔伯哥哥成了他的书画老师。大伯每天除了教他识字外,还教写大字。青少年时期,他临习过许多画册和连环画册,每临一幅都有不同的感觉。后来又经常画速写、素描以及漫画,使他的造形能力有了扎实的基础。
因为身有残疾,爸爸妈妈不便带他出去游玩,所以,带他长大的奶奶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奶奶陪他在家玩耍,给他讲故事。几十年过去了,每每谈到奶奶,看似硬朗的汉子常常饱含热泪,思念之情溢于言表。2017年5月我们应邀去湖北时,他执意要去看望家在黄石市的姑姑,原因是姑姑长得特像奶奶。遗憾的是,因为行程的缘故没能满足他的心愿。
于复千,当代著名写意花鸟画家。长期从事成人艺术教育,后调入南开大学任教,可谓桃李满天下。在他担任校长的函授大学,司军成为他的学生,并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他在教学中强调画家的修为是立体的,一个画家,其笔墨形态给人震撼的背后,必是画家本人才情、信念、学养、风骨的淋漓体现。于先生的简约、含蓄、朴厚的画风,也影响着司军后来的国画创作。先生对他习作的肯定都是给他莫大的鼓励。至今,在司军的画室还挂着当年老师为他讲解的示范画,这画已成为他的珍藏。
在他的习画经历中基本上不画工笔画,他认为工笔画不符合他的性格。他认为书与画是相通的,书法的“写”,得把字的结构把握得烂熟;画画的“写”,也得把物象结构把握得烂熟。心里没底,看一眼画一笔,画不出“写”的感觉来,意在笔先!一个“熟”字包含着他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承载着他不向命运屈服的意志。1997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台曾专题报道了他的事迹。1997年10月在庆祝香港回归“中原杯”书画名家邀请展上,他的作品《李时珍》获优秀奖。1998年天津电视台以《描绘自己的一片天空》为题,对他进行了专访。2010年在天津市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举办的全国生肖画大展上,他的《教子图》获得金虎奖。
写意画,认识和提炼物象结构是“写”的前提,物象原型经过取舍、提炼和夸张,就成了人们常说的意象,这一点极其重要。纵观历代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符号。
画家作品往往反映画家的思想、性格。他这些年创作的作品,多以人物画为主。而人物画大致分为三类题材:一个是豪饮类,多表现性情豪爽的汉子或高士。这或多或少符合他的性格。《竹林七贤》堪称其代表作。《竹林七贤》是反映魏末晋初的阮籍等七位名士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一起在竹林喝酒、纵歌的场面。他们或善古琴,或通音律,或好饮酒,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为此,在刻画不同性格的人物上,对于人物服饰等,在创作前司军都要反复揣摩,查阅资料,用他的话说,要经得起推敲。他说,他喜欢“七贤”的豪气和洒脱。
再一个是童趣类。如同展示童年的一幅幅画卷。或嬉戏,或对弈。当你看到他画的一位老者肩膀上扛着个幼童时的喜悦时,正是他现在含饴弄孙的生活写照,也是他性格中还保留着的那份童真。
再有就是仕女类。他画的小写意仕女画不同于界画中的仕女,但也不乏西施浣纱的朴实、柔美。他在一部自传中写道:“对人物十分感兴趣,偶作花鸟,点缀而已,常有大幅作品问世,多是即兴作画。”唯美和写实构成司军人物画的风格和格调。
有时他也爱画一些荷花、钟馗、兰草等,多是寄情之作,画中人物常被评为如他的自画像。在近期他画的一幅赏荷图中他写道:唯愿自己,可以不必逐流于红尘,可以不必刻意而为之,可以随吾性而独行。
曾有人说他的画像范曾先生的画。他说:我是听过几次范先生讲课,但画风细看不一样,而且也不会去仿制人家的画。有人说帮他卖画,卖了一幅后后面的画不知去向。再问他时他常常说:我忘了。说是因为做过全麻手术容易健忘,其实何尝不是他骨子里蕴含的大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