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文
跟书画家打交道时间久了,与其交谈或者欣赏他的书画作品,渐渐感觉到,书画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书画艺术,而且还有益身心,可以静心,让你对待任何事都心平气和。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法和画是分不开的,如果说书法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内涵,那么画则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艺术修养。通过画面中的山水景观来感受你的心境和对事物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让人们陶冶情操,在繁杂的社会找到一份宁静,还能培养自己的气质和修养,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而来自山西太原的画家刘要萍的作品,更能让我找到上面所述感觉的注脚。欣赏过她的《江路春风夹岸华》《梅兰竹菊》《水绿山青春日长》《泉声带雨出溪林》《太行嘉秋》《马蹄莲》等作品,让你感受的不仅仅是画面的韵味,更多的是感受画家的心境。
心境决定了作品的意境。在绘画创作中画家追求意境,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没有景,情感就不能从主体转为客体表现,景物是有形的,情感是无形的,以情入景,就能以神求形,以形写神。意象的焦点不是对景物进行匠气的铺陈、描摹,它不求完全再现,应该“如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无穷意境。
太原,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城市,给土生土长的刘要萍的人生灌注了天然的文墨基因。她从5岁就开始画画,在生活的山村里,看到什么画什么,比如说小鸡、小猪、小羊、庄稼地、瓦房。一直在画、学习,也可能有父母的遗传因素,慢慢地就爱上了,使之成为了一生的“事业”。
后来她师承山西著名山水画家王爱忠老师,创作以国画山水、花鸟为主,工笔、写意兼善。作品从古法入手,却处处显现时代气息,融众家之所长,逐渐形成自己细腻和浑厚相结合、清丽和大气相融的绘画风格,深受业内专家的好评,作品多次获全国大奖。她的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在三晋大地乃至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名声渐远。
“师古人、学今人、绘画求真;画山水、功花卉、飘逸传神。”是三晋画界才女画家刘要萍的真实写照。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那首《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她的作品《雨后修竹分外清》,利用墨的五色,把修竹勾画得竹节毕露,竹梢拔高。 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常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春山)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斷,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毕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
这幅画,真正体现出刘要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追求。?
刘要萍写意山水,构图饱满中见空灵,用笔率意中见苍润,娴静从容地在画纸上营造着清丽雅润的美感空间,给人可居可游的审美享受。纵观她的绘画,画风严谨用笔随意,画面清新,画境奇特,既继承了中国画固有的艺术传统,又广为吸收运用了现代大家们的一些求新求变的做法,作品表现出一种拙朴、飘逸、简约、清雅之美。
其实,中国画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水,曲折蜿蜒,时聚时分,而河流遇到山丘必然会改道,遇到巨石就会拍打出浪花。那么凡是让这个历史进程出现改道、转折的人物或事件,都是中国美术史绕不过去的关键点和里程碑。从东晋一直到唐代,以顾恺之为代表,人物画以“神韵”为追求标准;到宋代以后,山水画以“意境”为追求的标准;进入二十世纪,从海派的吴昌硕以后,笔墨以“格调”作为评价核心的审美趋向得以形成。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有很多的“山丘”和“巨石”,但依旧不会阻碍画家向前变革、创新的脚步。
刘要萍的另一幅作品《禅茶一味》,就体现了画家在传统意义之上的一种创新之作:一壶 ,一杯,一枝墨梅,给人安静悠闲的感觉,又有点淡淡的孤单,让人联想到一个参禅人,独自坐在梅花下独自饮茶,慢慢细品,领悟着禅意。
评判一位画家的创作,不是说他画得好不好、像不像,而要看他的笔墨格调是否高,笔墨味道是否有古意,是否有力量、有神采。清人恽南田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才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他道出笔墨无情,但作画本身是在摄情。任何一幅成功的作品,都是画家将所有的意志、情感、心灵特性完全地融入笔墨中。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而笔墨就是在传递作品意境、神韵的媒介与手段。
刘要萍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感受时说:中国画笔墨的背后是人格理想,所以如果把笔墨仅仅是看成技巧的话,那就是大大地贬低了笔墨的意义,笔墨确实是技巧,要把笔墨画得好,你没有十年功夫下去是不行的,但是这十年功夫仅仅也是笔墨的一部分价值,更多的价值在背后。
独到的见解,独特的画风,加上太原城悠久的历史积淀,我们有理由对画家刘要萍有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