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 张玉君 施春煜 蔡平
摘 要 马氏粉虱是桂花上常见的虫害,易导致叶片提早脱落、树势衰弱、枝条枯死、开花减少。在苏州地区马氏粉虱1年发生3代,以2龄若虫在桂花叶片背面越冬,各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营造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合理采用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
关键词 马氏粉虱;桂花;生活习性;防治方法;苏州市
中图分类号:S763.3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3.010
马氏粉虱是苏州地区桂花上常见的虫害,近年来,苏州大学本部和苏州古典园林耦园的桂花树上该虫爆发成灾,导致叶片提早脱落、树势衰弱、枝条枯死、开花减少,严重影响树体的正常生长,降低观赏价值。为有效控制马氏粉虱为害,笔者于2016—2017年对马氏粉虱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调查研究。
1 分布
马氏粉虱[Aleuidolobus marlatti(Quaintance)]又名马氏穴粉虱、黑粉虱、橘黑粉虱、橘无刺粉虱等,属于半翅目、粉虱科。
据记载,马氏粉虱分布于我国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等省(区);国外分布于日本、印度、菲律宾、埃及、伊朗、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咋得、爪哇岛[1-3]。
2 寄主与为害
寄主为夹竹桃科、苋科、天南星科、五加科、桑科、木樨科、石榴科、芸香科、鼠李科、无患子科、榆科、蔷薇科等植物[1],主要为害桂花、栀子、橘、柚、金橘、樟、九里香、白兰花、红花羊蹄甲、花椒、栀子、无花果、黄花决明、茶、葡萄、桑、乌桕、枫、丁香、山楂、李、枣等[2-4]。据调查,苏州各地均有马氏粉虱发生,仅见其为害桂花。
马氏粉虱以若虫群集在桂花叶片背面刺吸汁液,削弱树势,排泄物粘附在叶片上诱发煤污病,严重时几乎所有叶片背面都布满虫体,被害叶片失去光泽、翘曲不平,被害植株生长衰弱,严重者5月上中旬就大量落叶,至10月叶片几乎光秃,开花少或不开花,枝条细弱并大量枯死(如图1)。
3 形态特征
3.1 成虫
体淡黄色,前胸背板有淡褐色斑纹,复眼暗红色;触角7节,第3节最长,第7节次之,第1节最短;翅半透明,敷有白粉蜡粉,前翅具7块不规则的猩红色斑(如图2)。雌虫体长约1.25 mm,腹部粗壮,末端有1乳头状突起,其上具产卵管,周围有刺毛;雄虫体略小,腹部狭长,交配辅器钳状突出于腹末,交配器楔状,基部略膨大。
3.2 卵
长约0.30 mm,宽0.12 mm,长椭圆形,下端有1细小透明卵柄。初产时淡黄色近透明,孵化前呈灰褐色。
3.3 若虫
1 龄若虫长椭圆形,体长约0.31 mm,淡黄绿色近透明,具触角和3对足;2 龄若虫长梨形,体长约0.61 mm,触角及足均已退化,体缘无色透明具粘胶带;3 龄若虫体长约0. 83 mm,黑褐色,前端有1 对刺毛,腹末具2对刺毛,中间1对短而近并合。
3.4 伪蛹
伪蛹,即4龄若虫(如图3)。广椭圆形、扁平,漆黑色,具光泽;长1.2 mm,宽0.9 mm;体缘有整齐的白色玻璃状蜡质分泌物环绕。头胸部分节明显,眼点新月形,上端略尖;腹部分节明显,各腹节中央及两侧均有蜡质分泌物分布;管状孔长三角形,盖瓣三角形,舌状突端部不外露。
4 生活习性
马氏粉虱在苏州1年发生3代,以2龄若虫在桂花叶片背面越冬。翌年春天,越冬若虫继续刺吸叶片汁液,4月下旬开始进入伪蛹期,5月上旬末出现成虫,各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5—6月在自然温湿度下盆栽桂花饲养观察,卵期13.6±3.1 d,若虫期25.4±2.2 d(越冬代若虫期约195 d),伪蛹期12.4±3.3 d,成蟲寿命2.1~4.2 d(雌虫寿命长于雄虫),完成1个世代需60 d左右。
3龄若虫老熟后蜕皮,在尚未硬化的皮壳内化蛹。成虫集中在上午羽化,羽化时用头部、胸部顶破蛹壳,呈倒“T”形裂开。刚羽化时成虫呈淡黄色,以后色泽略加深。成虫活动较活跃,基本在叶片背面活动,受惊扰时作短距离飞行,回落原株或邻近植株,扩散能力较弱,林间有明显的中心虫株。羽化1~2 h 后即可交尾,交尾方式呈并列式,雌、雄成虫均有再次交尾和孤雌生殖现象。羽化3~4 h后不分昼夜均可产卵,卵呈环状或散布在叶片背面,卵柄插入叶片组织呈直立状。越冬代成虫产卵于去年老叶上,第1、2代成虫则选择在当年新叶上产卵,一般不产在未成形的嫩叶上。孤雌生殖的卵全发育为雄性[5]。
若虫集中在上午6—8时孵化,孵出时自卵壳中线一端撑裂卵壳至1/2 处,脱壳后卵壳仍完好地保留在原处。刚孵化的若虫为乳白色,后变为淡黄绿色,善爬行,但限于卵壳附近2~4 cm2范围内扩散,爬行20~40 min找到合适的部位后,口针插入叶片组织内吸取汁液,以后较少移动。2龄、3龄若虫的足和触角均退化,营固定生活,体扁平增大,体缘透明,蜡带增宽。
据记载,马氏粉虱的天敌有捕食成虫的斜纹猫蛛(Oxyopes sertatus L. Koch)、鞍形花蟹蛛(Xysticus ephippiatus)、黑色蝇虎(Plexippus paykulli)、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捕食成虫、幼虫和蛹的刀角瓢虫(Serangium japonicum Chapin);寄生幼虫和蛹的粉虱斯氏蚜小蜂(Prospaltllla smithi Silvestri)、软蚧蚜小蜂(Coccophagus sp.)、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aleurolobi Ishi.);以及寄生幼虫和蛹的病原真菌如韦伯虫座孢菌(Aegerita webberi)、枝孢霉菌(Cladosporium sp.)和蚧侧链孢(Pleurosmospora coccorum)。我们调查发现捕食成虫的天敌还有类青新园蛛(Neoscona scylloides (Boesenberg et Strand) )和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l)。杨春材等指出,天敌对马氏粉虱种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马氏粉虱尽管在苏州虎丘风景区、昆山亭林公园等地多年均有发生,但由于上述地方生物多样性丰富,天敌种类和数量较多,一直没有爆发成灾。
5 防治方法
营造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重点防治越冬代若虫和成虫,挑治中心虫株,忌全园喷药,以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充分发挥其控制作用。
5.1 农业防治
清除周围杂草,定期修剪,疏除徒长枝、丛生枝,适当通风透光;剪除枯死虫枝,及时清扫地面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对受害植株松土,增施有机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虫性。
5.2 药剂防治
5.2.1 树冠喷药
在成虫发生盛期,选用20%杀灭菊酯乳油2 500~3 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800~1 000倍液、15%哒嗪酮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1%灭虫灵乳油1 000~2 000倍液进行树冠喷雾,每隔7 d喷1次,连续喷2~3次。注意喷雾时,喷头向上将药喷到叶片背面,上述药剂轮换使用。
5.2.2 药剂涂干
3月下旬在桂花树干离地面50 cm左右处,涂刷一圈宽约15 cm的药环,防治越冬若虫,药剂可用5%吡虫啉乳油10倍液或40%速扑蚧乳油10倍液,涂药后用塑料薄膜包扎,防止雨水冲刷,一周后可以松除薄膜。防治第1、2、3代若虫,可分别在5月中旬、7月中旬和9月下旬进行药剂涂干,此法药效持久,伤害天敌较少。
5.2.3 土壤处理
3月下旬,刨开桂花树干基部50 cm范围内的浅土层,露出部分根系,均匀撒入10%吡蟲啉可湿性粉剂或20%噻嗪·杀扑磷可湿性粉剂,每株施50~80 g,施药后覆土;或施15%涕灭威颗粒剂,每株50~100 g,撒施于根际5~10 cm深处。
参考文献:
[1] 史苹香.上海粉虱种类及烟粉虱生物型分子鉴定[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 2012.
[2] 王吉锐.中国粉虱科系统分类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5.
[3] 罗志义,周婵敏.中国柑桔粉虱记录[J].中国南方果树, 2000,28(6):15-17.
[4] 陈阵.马氏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山西果树,1995(1):26-27.
[5] 杨春材,赵莉,刘兰英.马氏粉虱Aleuroclobus marlatti(Quaintance)的初步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2):92-97.
(助理编辑:易 婧;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