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文化共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8-05-14 14:44李晓宇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列宁文化建设

李晓宇

摘 要:列宁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理论家、革命家,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都非常重视文化的建设,他不仅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还特别注重俄国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提升。列宁在他所处的背景下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共享的实践与探索,在他的著作中也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共享思想。这也能为我们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带来一些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列宁;文化建设;文化共享;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8)03-0005-04

一、列宁文化共享思想的现实背景

(一)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不足

民众间平等地进行文化交流与碰撞,是实现文化共享的前提条件,而平等的前提是民众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列宁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在领导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明确指出:“我们国家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如果我们不做巨大的努力,不把文化问题提到首位,是不能够改变这种状态的。而大多数人深知自己的——且不说文化方面,而是在识字方面——不足” [1]344。当时俄国三分之二的国民都是文盲,因此对俄国民众进行文化普及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列宁看来,文化短缺是阻碍俄国社会发展、文化共享的重要问题,如果不把民众的文化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俄国就不能从本质上改变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

(二)社会劳动生产力低下

俄国的无产阶级在1917年通过革命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在“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人才奇缺,文化教育低下” [2]201。为了尽快解决生产力低下的问题,列宁认为:“只有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提高,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人们当家作主和管理国家的能力。” [2]223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俄国又进入了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规定:俄国的物质资料除了满足农民自身的需要之外,其余的要全部上缴国家,以此来供应战争的需要。列宁提出:“人民群众要不断地学习,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力,达到建成社会主义的目的。” [2]205列宁强调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共同富裕。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文化必然起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交流与共享可以促进人民群众文化基础的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并推动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另外,经济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列宁这样谈到:“对于全体人民群众,对他们最重要的是切实帮助他们摆脱赤贫和饥饿。” [3]109这一问题是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解决的,而在列宁看来文化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进而解决人民群众的赤贫与饥饿。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的建设不是沧海一粟共产党的事业,而是全体劳动群众的事业”。[3]91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要实现这一任务,就要进行长期的工作来教育群众和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1]197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列宁强调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人民群众是创造文化的主力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优秀的民族文化。列宁提出促进文化的发展就要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既要提高城市工人的文化水平,也要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只有全体人民共同享受教育,才能进行文化共享,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进步。此外,列宁强调:“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 [3]92

二、列宁文化共享思想的实现理路

(一)普及国民教育是文化共享的实施路径

列宁认为,提高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是实现文化共享的一个重要路径,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国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人民实现文化共享的基础,只有在不断地交流与共享中,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进而发挥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积极推动作用。列宁强调:“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在政治上比别人有修养,不仅会责骂一切拖拉现象,并且能以行动表明怎样克服这一弊病。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不普遍提高文化水平,不使人民群众比现在更有文化,就不能掌握这种艺术!” [1]266在这里,列宁所说的“人民群众”并不是一小部分人,而是涵盖了俄国的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中缺乏文化知识的人,这也是列宁文化共享思想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普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目标,列宁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第一,掃除文盲。他提出在俄国成立“扫除文盲委员会”,并颁布了具体的法令。法令规定:“八岁到五十岁的全体居民,凡不会读,不会写的,必须学识字。” [4]232这项法令要求俄国不同年龄阶段有能力学习的人全部参加到学习中去,让大家一起来共享知识,这是列宁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文化共享的一项重要措施。第二,在俄国大力修建图书馆,帮助人民群众自修自学。他提出:“要建立大型的公共图书馆,要使这些巨大的图书馆不仅对一小部分学者、教授之类的专家开放,而且也对群众,对普通人和对市井小民开放” [5]。这表明列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强调图书馆是普通民众都能够使用的。修建图书馆是列宁提高国民教育水民,实现文化共享的又一项重要措施。第三,重视国民教育。他强调:“要将整个国家的预算首先先去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 [1]43这一切措施表明他对国民教育的重视程度。他认为提高国民教育对实现文化共享以及实现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普及国民教育,尤其是要优先发展初级国民教育。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文化共享的根本保证

列宁提出:“苏维埃政权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使所有被剥削的劳动者能够真正享受文化、文明和民主的福利” [1]221。指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文化共享中的领导作用,即俄国人民群众的文化共享是要在苏维埃政权的引导与指引下才能完成的。苏维埃政权保证最广大人民共同来享受文化、文明与社会主义的民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求社会主义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为此,列宁就坚持党对文化共享的领导提出了两项措施。第一,列宁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武装党。” [2]68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要让全体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党员干部充分学习和体会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才能在文化共享中指导人民群众向前进。第二,列宁提出:“党必须向人民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68。列宁强调,“灌输”是实现俄国文化共享的一个手段。首先,从对象上讲,“灌输”是要对俄国全体的人民群众,而不是一小部分人。其次,从内容上讲,是要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因此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先进理论并向人民群众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两项具体措施,这两项缺一不可,都是实现俄国人民群众文化共享的重要措施。

(三)开展农村文化教育是实现文化共享的着力点

列宁曾说:“我们面前摆着一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3]367“人民群众共同的创造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6]列宁一方面强调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强调要让人民群众来共享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成果,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成果,也包含民主权利上的政治成果,还包括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文化成果。要实现文化成果的共享,就必须要在农村开展文化教育工作,使农民共享文化知识。为此列宁也提出了三项措施。第一,“在全共和国各地装置完全适用的扬声器和千百个收音机,使各地农民都能听到关于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的讲座、报告” [3]192。这是列宁进行的第一项措施,目的是要使各地的农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能接收到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观念,让各地的农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二,“我们需要大大提高文化水平,必须使每个人能够实际运用他的读写本领,必须使他有东西可读,有报纸宣传册可看,必须分配这些书刊,使它们能到人民手里,不致中途散失” [3]264。列宁强调报纸和小册子要落实到全体农民手里,保证人手一本,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快速地提高文化水平,实现文化共享。第三,“要进行城乡之间的交流,使城市党组织和城市文化团体经常下农村,促进农村的文化交流” [2]224。城市的发展比农村快,接受的文化知识相比于农村的农民来说要相对多一些。城市的文化团体进农村,能够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城市的文化团体也能够通过吸收农村人民群众中优秀的文化来丰富自身,实现文化共享。

(四)提高教师地位是实现文化共享的重要条件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教育的发展是文化共享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文化共享的主力军。列宁认识到教师在文化共享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要重视教师在教育群众,组织和训练群众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师能够使人民群众普及知识,同粗野、愚昧作斗争” [4]230。教育在文化工作的重要作用是要让人民群众能够普及文化知识,使全体俄国人都能接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都能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而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文化普及的推动者,也是文化共享的实践者。对此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第一,增加俄国学校的数量,通过增加学校数量,让更多的农民有机会学习。据统计,俄国1914-1915年学校10.6万所,1920-1921年增加到11.8万所,学生人数也从800万增加到1000万[7]。第二,增加教育经费。列宁提出:“要增加俄国的教育经费,缩减其他开支,把剩下来的费用专用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用教育的发展促进文化的发展。” [2]224

三、列宁文化共享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充分认识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意义

在对俄国前景进行分析时,列宁提出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文化问题;二是文明问题。列宁认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就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因而他把文化工作与改造国家机关并列为同等重要的“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2]105这充分表明了列宁对于文化普及的高度重视,在他看来,文化与政治同样重要。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文化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要实现文化发展就要重视文化的普及,把文化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种方法,积极推进文化共享。近年来,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进行交流与传播。不断深化改革,破除阻碍文化共享的体制机制,引导人民群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文化水平提高的引领作用。大力开发文化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二)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文化共享

列宁认为:“文化问题在俄国社会发展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俄国的任务是开展以文化为宗旨的团体,而党是这些团体的领导核心,要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2]224这表明在文化共享中党始终居于领导核心的地位。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文化共享,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乃至全球化发展中的地位。现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大力宣扬其文化价值,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共享中的领导地位,高度重视文化共享与交流,不断培养为社会主义文化共享服务的人才,才能形成文化共享的广泛认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才能抵制住其他国家文化的侵蚀。另外,我们还要高度重视党在文化创造方面的领导作用,努力创造更多的社会主义文化精品,让人民群众在共建的基础上,共同享有自己创造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共享的发展。

(三)实现文化共享必须以人民为中心

列宁提出:“不做到人人识字,没有足够的见识,没有充分教会居民读书看报,没有做到这一点物质基础,没有一定的保障,如防备歉收、饥荒等等的保障——没有以上这些条件,我们就很难达到自己的目的。”[8]他认为,为了实现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有必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列宁在俄国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也都坚持了人民在文化共享中的主体地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首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与道德情操,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让人民群众在文化交流中实现文化共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创造优秀民族文化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人人共建,才能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活力。

(四)重视知识分子、人才在文化共享中的重要作用

列宁曾说:“没有具备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专家来指导,便不可能过渡到社会主义” [4]230,这表明列宁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俄国的发展中,列宁多次表示要改革高等学校,要选拔知识分子,来感染工人和农民等。这一切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共享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知识分子,重视知识分子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没有知识分子就不可能培育出有用的人才。近年来,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日益加剧,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本民族特色,就需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阐释者”作用,让中华文化以更加独特的方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邢广程.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3]列宁全集:第4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徐秉让.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5]华东师范大学编辑组.列宁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40.

[6]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

[7]叶忠海,陈九华.列宁人才思想研究[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119.

[8]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0.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列宁文化建设
拉美有多少“列宁”?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