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助推农业标准化建设探讨

2018-05-14 11:32曹中华湛小梅李亚丽庞有伦崔晋波周玉华刘汶树王圆明宋树民
南方农业·上旬 2018年1期

曹中华 湛小梅 李亚丽 庞有伦 崔晋波 周玉华 刘汶树 王圆明 宋树民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进步较大,然而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水平却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受丘陵山区土地模式的制约。以重庆市为例,简介了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提出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建议:探索丘陵山区农机作业环境改造模式,引领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创新方向,建立丘陵山区标准化农田(制订机械化作业农田建设标准、推进土地连片整治建设工程)。

关键词 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农田标准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026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基础支撑作用,农业规模经营离不开农业机械,只有推进农业机械化,才能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只有推进农业机械化,才能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商品化,确保生产规模和质量维持高水平;只有推进农业机械化,才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激发想种田、种好田的可持续性。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水平低,适宜丘陵山区的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丘陵山区发展农机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

制约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并非机器的问题,也非种植模式的问题,而更多是自然条件(土地)的制约[1-5],丘陵山区坡地多、地块小且分散,农机作业、转移、运输等受到限制,难以发挥中大型农机的作用和效益。因此,要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前提是开展高标准宜机化农田整治,打通机器进田的“最后一公里”,以推进丘陵山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保障。

1 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即是指遵循“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标准,为农业产业建立健全规范的工艺流程,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能够在不同农业生产单位中推广和普及的过程[6-8]。农业标准化的工作任务主要是通过贯彻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组织制定和实施农业标准化,对农业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其核心是按照标准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要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贯彻标准。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调节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

丘陵山区要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首先需实现土地的标准化建设。进行丘陵山区宜机化土地改造实质就是进行土地的标准化建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实现耕种收的全程大中型机械化,同时可以建立一套关于土地改造的农业标准化体系。

2 重庆市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

2.1 農机化发展水平低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低,受自然条件、装备供给矛盾、生产种植模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水平较低。重庆市农机总动力装备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低。坡耕地比重大,机械难以到达,丘陵山区山势陡峻,耕地有限,坡度落差大,坡耕地比重高,不便于普及大中型机械作业,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耕地碎片化,耕地普遍存在地块小、零星分散、坡瘠地数量大、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基础地力产量低,很难适应机械化作业要求。

2.2 农机农艺融合不够完善

1)作物品种及农艺多样化。因作物品种多样,植株差异,作物种植密度不同,成熟期不一致等因素,导致很难成片推进机械化生产。旱粮作物的间套作模式等多样化的农艺措施增加了机械化作业难度,基本只能靠人工劳作,根本不能适应机械化作业要求。品种的多样化和千差万别的农艺要求,导致农机农艺融合难度大,阻碍了农业机械的应用。

2)农机农艺脱节。因体制原因,农机机械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及推广应用与农作物品种农艺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行政管理体系,属两个条块,相对封闭,融合不够,脱节现象严重。

3)农田标准化建设滞后。农田作为农机农艺的作用对象,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农田标准化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的实现。丘陵山区耕地碎片化、坡陡,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差,导致大中型机械无法正常运行,效率降低,这就造成农机与农艺无法融合。

2.3 农业机械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1)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是以粗放增长为主,同质化竞争严重,中小型、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大马力、高端智能化产品奇缺;主要农作物、主要作业环节的农机产品多,全程机械化、多经作物机械化装备缺少;适合平原地区使用的农业机械多,适宜丘陵山区使用的农业机械严重不足。

2)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装备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运输作业机械多,田间作业机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耕作机械多,收获和种植机械少;主要农作物机械多,特色产业机械少。除耕作机械能基本满足需求外,种植、收获、产后加工等机械装备严重不足。蔬菜瓜果、薯类、烟叶等还缺乏适用机具。种植业机械保有量不足,畜牧机械、特色经济作物机械也严重不足。新技术装备中的作业机具有效供给不足,动力机械与作业机具配套比例过低。

3 发达国家丘陵山地宜机化发展模式

目前处于世界农业前沿的近30个国家和地区中,不少是丘陵或山地为主的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均与我国丘陵地区农业用地条件相似,但他们的农机化水平却走在世界前列——均达到90%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快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共同经验之一,就是大规模开展以提高机械作业效率为目的的土地整治:宜机化土地改造。

3.1 日本模式

日本的山地和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80%,耕地面积为499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3.2%。战后初期,日本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日本的农业机械化从1946年起步。日本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的中央农林水产财政预算中有30%以上的资金用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土地开发事业。从1965年开始,中央政府会同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了长达40年的四期土地改良计划。土地改良计划目标是:兴建水田排灌设施,加强农田道路建设,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和实施田块标准化。目前,种植业机械化程度达到100%。

3.2 韩国模式

韩国丘陵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70%,其中耕地191万公顷,水田、旱地面积分别占60.6%、39.4%。韩国的农业机械化始于1971年。韩国政府推动“新村运动”,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户整治农地,修筑农田道路,购置农业机械设备,兴建小型堤坝、桥梁、沟渠等。到1996年基本实现机械化,其中水田耕整地、插秧、收获和植保这些作业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分别为98%、97%、96%和100%。

3.3 台湾模式

我国台湾地区地狭人稠,境内2/3为山地丘陵,耕地面积86万公顷。从1980年起,台湾农村地区将一定区域内零散不便管理的农地,重新规划整理,使每一块农地都十分方整,并通过土地交换分合,让农户原本分散的耕地得以集中,满足机械化作业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4 重庆市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建议

4.1 探索丘陵山区农机作业环境改造模式

建议由重庆市政府牵头,以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业优势产区为重点,围绕重庆市农业产业布局,制订以适应农业机械化作业为前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快土地流转,持续推进农机作业条件与农业基础条件建设融合,逐步改善重庆市丘陵山区农业机械作业条件,集中力量推进宜机土地并整,实现耕地连片化、道路通达化、排灌便利化、经营规模化,探索形成我国丘陵山区农机作业环境改造模式[9-13]。

4.2 引领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创新方向

以农业生产需求为导向,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大学及科研院所为主体,开展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关键、薄弱环节农机装备新产品开发;打破条块分割,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逐步建立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引领重庆市乃至全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创新方向。

4.3 建立丘陵山区标准化农田

4.3.1 制订机械化作业农田建设标准

根据国内外丘陵山区农田改造经验,在相关部门领导下,制订《丘陵山区机械化作业农田建设标准》。尽力做到15°以下的耕地全覆盖,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水田和旱地制订不同的标准体系。

1)水田机械化并整标准。为适用水田机械化作业、水田耕整机械耕作的技术规范要求,提出水田并整技术标准:①对于平坝微丘6°以下小块高产水田或高差60 cm以下的零散田块,并整重划为大块水田,即:长宽100 m×30 m,平整度在3 cm以内,对并整重划后大田块,配套建设排灌设施,田间道路最大纵坡6%。1个改造单元不低于(5×667) m2,便于水田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②对于台地坡度6°~15°梯田,实行水平条田化并整改造,宽度按中小拖拉机配套农具作业幅宽的整数倍,能宽则尽量宽,长度按30 m以上,能长则尽量长。1个改造单元不低于(2×667) m2,对并整重划后条田块,配套建设灌溉水利设施,田间道路最大纵坡9%,便于中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作业。

2)旱地机械化并整标准。依据自然环境、耕地地形和水土保持规范要求,因地制宜地推进旱地机械化整治和规划,提出缓坡化改造标准和梯台式改造标准。

3)缓坡化改造标准。对于坡度和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10°以下的旱地,推进地块连通的缓坡化改造,即:地块宽度按2 m(拖拉机作业幅宽)的整数倍,缓坡地长度100 m以上,横向坡度不大于3°,最大纵坡6%,便于大型拖拉机配套农具作业。

4)梯台式改造标准。对于坡度10°~15°的旱地,采取展线式回环梯台改造,长度不低于100 m,能长则尽量长,宽度以中小型拖拉机耕作幅宽(2 m)的整数倍为宜,横向坡度不大于3°,最大纵坡9%,适宜中型农业机械作业。对于坡度15°~25°“馒头山”和坡耕地,按螺旋梯台或“Z”字形梯台进行缓坡化并整改造,横向坡度不大于3°,最大纵坡为12%。以小型动力机械耕作幅宽的奇偶数倍为宜,适合小型丘陵山地农业机械作业。

5)农村道路标准。农村道路包括村间道路、田间道路(机耕道),主要用于农用车、拖拉机、收割机等农用机动车和农业机械通行。村道设计标准应采纳国家对村村通公路的国标四级公路技术标准,结合适用于丘陵山区公路的设计规范,设计车速20 km·h-1,路基宽度4.5 m,极限最小半径15 m,停车视距20 m,最大纵坡9%。对地形特殊困难路段,设计车速10 km·h-1,路面宽度4.0 m,最大纵坡12%,还应要求设置錯车道。同时按照交通部制定的标准,考虑视距、圆曲线半径、圆曲线超高、圆曲线加宽、超高加宽的过渡段、回头曲线、纵坡、坡长等技术要求。村道路面结构可以是水泥混凝土路面,对于山岭重丘宽度大于1 m的田间道路(含机耕道)没有路面硬化的要求,机耕道路宽度上限要以主要农机具能够正常通行为宜。

4.3.2 推进土地连片整治建设工程

为解决耕地碎片分散、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根据机械化作业的要求,进行基本农田土地规模化并整,优化土地利用布局,达到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

1)开展高产水田的集中成片并整工程。结合水平条田化及机械化作业的条件要求,通过消坎、填沟、搭梯等办法,采取小并大、短并长、乱变顺、截弯取直、消除机械化作业死角,将连片的水田小块并整成连片、规范、平整的大块高标准水田。

2)开展旱地缓坡化改造或梯台式改造工程。整治中要以条带状分布为主,延长单次机械化作业线路,因地制宜实施田间工程建设,将各种异形土块改造成适应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大土块,同时要新修机耕道、整修田间渠系、续建灌排配套设施等,实现农村公路、机耕道与作业便道的互联互通,以适应农机作业和通行的要求。25°以上的不宜耕作土地一律采取退耕还林或退耕还草。

3)对已经进行规模化土地流转、交通便利、灌溉方便的地方,合理配备选用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等农用工程机械以及深松机、旋耕机等耕整地机械,采用合理的土地平整工艺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工程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和应用。

5 结语

土地实现宜机化是我国新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产品供给和农民收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在2000年之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丘陵山地的宜机化改造,而且效果明显。我国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虽然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发展比较滞后,其主要原因是丘陵山区土地较分散、坡度较大,农田标准化建设没有完成。因此,建议加快农田标准化建设进程,实现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改造,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敖方源,秦大春,周兵,等.重庆市丘陵山区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实践[J].农业工程,2017,7(4):122-125.

[2] 孙铭远.农机农艺结合问题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34(2):48.

[3] 姜心禄.丘陵山地农机农艺结合的技术需求[A].池忠志-全国丘陵山地农机化技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105-109.

[4] 李世武,陈志,杨敏丽.农机农艺结合问题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1(4):11-16.

[5] 康丽清.农机农艺融合助推农机化发展[J].农业工程,2012(12):10-12.

[6] 金爱民.农业标准化作用与机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7] 信桂新.山地丘陵区土地资源流动与整合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8] 陈晓丹.我国农业标准化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9] 刘家兴.土地整治研究进展与展望[J].广东土地科学,2013(2):12-15.

[10] 田孟,贺雪峰.中国的农地细碎化及其治理之道[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2):88-96.

[11] 杨敏,吴克宁,高星.地方解決耕地细碎化的经验及借鉴[J].中国土地,2016(8):49-50.

[12] 冯文斌.基于生态环境视角的土地整治规划及其规划环评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13] 张仕超,魏朝富,邵景安,等.丘陵区土地流转与整治联动下的资源整合及价值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2):1-17.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