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顺应新时代的要求下,新农村建设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要求之下,农村垃圾处理也逐渐被重视。文章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农村垃圾处理现状以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对垃圾进行处理,并且对临汾周边的农村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当地居民的垃圾处理方法以及各村集体垃圾的处理方式。此外,还对山西师范大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不同省份及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力求调查数据的可靠性以及解决措施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垃圾处理的现状,并且针对农村垃圾处理技术和处理方式,具体对村民意识、垃圾处理资金投入、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希望农村垃圾的处理获得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垃圾处理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由于我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顺应新时代的要求下,新农村建设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前关于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中,多侧重于经济这一领域,但是新农村建设则从宏观层面,考虑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综合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六通、五改、两建设、一提高”。而其中的“两建”即建公共活动场所、建垃圾处理站。
十八大以来,国家从五位一体的重要策略出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注入了一些新概念,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于在农村生活的村民们来说,周围的环境就好像自己的生命。在社会转型期,农村逐渐由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从这一过渡过程可看出,农村的垃圾问题日渐严重,“垃圾围村”现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中日渐突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农村垃圾处理问题,一向在学术界都少有涉及。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问题一直以来都被看做是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由于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复杂性和突发性。面对垃圾问题的这一特征,在深入学习了社会学之后,对此进行分析,就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垃圾处理的态势。并且,在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之下,社会科学的广泛介入会使环境问题的研究更深刻。
通过对农村垃圾的分析调查,如果农村垃圾这个问题要获得加倍的成效,村民就得更加合理化自己平时的生活,更加重视垃圾置放方式,在大家都重视生活水平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关注到自己生活的环境。
(三)相关概念及界定
这里所说的农村垃圾,主要是指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多数为煤灰、剩余饭菜、废旧物、塑料、纸类等组成。一般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物质等。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这项研究采取了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就临汾周边的村庄进行一些调查,主要调查的是村庄居民生活垃圾来源与垃圾处理的方式。其次就这些调查,设计了问卷,在一些村庄展开有针对性的问卷发放,问卷回收率为74%。在整理了调查资料之后,一步步思考农村垃圾存有的问题,希望能提出若干简单可行的办法。
二、农村垃圾的现状
(一)农村垃圾处理的现状
就我国而言,农村垃圾的处理主要依靠集体处理,村民每天会把自家的垃圾投放到固定的垃圾点,然后再由乡镇集体转移,然后进行集中处理。垃圾的处理,与村庄的经济发展状况、村民的意识、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程度、资金的投入程度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主要对经济发展相对较好或靠近市区的农村(富裕村)与相对贫困的农村(贫困村)的垃圾处理现状进行分析。即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下的农村垃圾处理状况的分析与描述。
本次调查共涉及69户家庭,其中农村常住家庭为51户,包括16户富裕村居民和35户贫困村居民。为了深入了解不同经济状况下农村居民对垃圾处理的意识,特针对村民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统计,详见表1;而不同经济状况下农村垃圾基础设施的配置状况,可详见表2。
由调查可知,在富裕村,村民的环保意识相对较强,村委会用于垃圾处理的资金相对较多,一般都会请固定的清洁工进行垃圾清扫,村上关于垃圾集中投放处理点也相对较多。垃圾的处理方法一般是村民放到固定的垃圾收集点,随后由各村集中,乡镇负责中转,市负责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效果显著,但是程序复杂,花费较大。
在多数贫困村,村民把垃圾投放到垃圾点后,垃圾并没有得到有效处理或者根本不做任何处理,他们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甚至在细微之处都没有很好的处理垃圾。很多荒地、干涸的河道都被作为垃圾点,长期的垃圾堆放,使大片荒地等的垃圾堆积如山,屋前房后、路旁等露天地也都有垃圾堆放。村庄没有集中处理这些垃圾,久而久之,随意堆放的垃圾似乎已经被人们意为正常现象。但是,在经过实地调查访谈后,也可发现,在某些经济发展较落后的村庄近些年对垃圾的处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村镇干部会组织村民一起将村子里的垃圾运往相对较远的垃圾厂,村委会、村民也意识到垃圾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在逐步行动起来。
由此可见,村民的意识是影响垃圾处理的最主要因素。即便是有垃圾分类箱,大多数村民也意识不到将垃圾分类处理,这样垃圾在最初就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工业垃圾也在农村占据很大的比例。费砖、碎土、泥沙等建筑垃圾,近年来在农村逐渐增多。
(二)我国农村垃圾处理技术近况
农村面对转型期的重大考验,经济还没有得到重大改善的同时,环境问题随之而来。这种社会问题的交织性,使农村在垃圾处理的技术上,一直难以解决,而对于城市处理垃圾使用的方式,显然结合农村的实际状况并不适用。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环境的重视,但是我国农村相对较多、面积较大、人口众多,环保科技投入很难进行。垃圾处理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垃圾处理问题的难题之一,面对农村这个特殊的社区,垃圾处理需要有适合农村的技术应用。
本次调查关于垃圾处理技术方面,可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农村垃圾处理的方法大都是焚烧和填埋,垃圾的回收利用概率较低。
现阶段,农村垃圾处理主要采取就地焚烧、随意填埋或者少有的堆肥方式。在发展偏落后的村庄里面,由于村民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农村垃圾有些可被用到别的地方,就有些村庄把菜皮绞碎,用来喂猪等,婚丧嫁娶等事后的泔水好些村民专门收走用来喂猪。但是,由于大多数农村居民没有垃圾分类意识,使得多数的垃圾都是集体堆放,因而焚烧、填埋,这种花费低、易于操作的方式,成为了农村垃圾处理的首选方式。
当然一些在新农村建设带动的村庄,近些年垃圾处理方法比较多样化一些。有些较富裕的乡村,会在居民住宅外设置分类垃圾桶,其中厨余垃圾在经过粗分捡,挑出不能处理的铁、玻璃、骨头等硬质垃圾后,会有专人运至厨余垃圾处理站,经过集中处理加工成有机肥料,这就有效减轻了垃圾焚烧场的压力,并且使部分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垃圾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虽然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开始较晚,加上社会转型期的众多变化,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问题。
(一)多数农村居民没有注意到垃圾问题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提出“文化堕距”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在社会变迁时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结果会使价值观念跟不上经济发展带来的变迁。
现如今,农村居民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传统观念和一直以来的生活习惯的影响下,多数村民认识不到环保的重要性,使得农村垃圾处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在多数村民看来,垃圾倒在自家房子周围,不会造成任何后果,房子是自己的,周围环境由自己做主,甚至他们觉得祖辈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生活方式。此外村庄的多数人,根本不会觉得这种不妥的处理办法会危害他们的健康,甚至影响后代们的生活。
即使是个别村庄有垃圾投放点,村民也会把垃圾随便乱倒,没有注意到垃圾的随意丢弃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二)经济和垃圾处理之间存在冲突
结构功能主义在阐释社会问题时指出: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扭曲,人们总是过于强调物质消费,却使人与自然处于二元对立的状态下。
很显然,村民认为好的生活条件,还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认识。这就使得他们过多的关注于自己的物质生活,从而不会投入经历去处理垃圾,甚至会认为垃圾的处理会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或者根本不需要在垃圾处理上花钱。
村民没能意识到垃圾问题对他们身体及生活的危害,只是看到了垃圾处理会花费金额,并且大都不愿为垃圾处理付出金钱投入。多数居民会觉得把钱花在处理垃圾上是不值得的,或者压根就不对垃圾进行任何处理。居民潜意识里面的富裕,仅仅是说经济意义上的金钱观,对于投入过多资金进行垃圾处理,他们多数不理解。
(三)垃圾处理缺少资金投入,相关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结构功能主义看来,社会系统是在对环境的不断适应中进行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下,由于我国长期居住在农村的人口较多,且比较分散,由政府提供给农村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难以达到规模效应,不能很好适应各村,且效率低、效益差。
并且,过去农村养鸡、猪等的较多,部分剩饭、菜叶就可喂给它们。伴随着村庄的改变,农村垃圾出处随之变化:由于塑料袋和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村民只觉方便,却没注意塑料袋带来的一系列后续问题,使得原来可再利用的垃圾迅速减少。“白色污染”在农村也成为污染的重要来源;另外,垃圾种类增多,加大了政府对于垃圾处理的资金要求,农村垃圾处理费用的缺口相当大,所涉及的用于设施建设的资金绝大多数还是集中在城镇垃圾处理这一块,用于农村的着实较少。
资金投入较少的情况下,农村垃圾基础设施不完善,这就不能及时处理,甚至有的村庄几乎没有垃圾处理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滞后,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村垃圾处理的具体展开。
(四)有关的法律法规未能在农村真正落实
我国关于生活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中有些方面未能适应经济发展下的农村垃圾处理的一些变化。并且相关法规关于农村垃圾的规定较少,其中对农村垃圾的处理、分类的规定也很少,一些综合性法律欠缺,并且没有明确的规则,对有差异对象的回收没有作出详细规定。
在地方法规的制定上,没能综合考虑本地居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消费结构等因素。因此,市县一级出台的具体的规范性文件就没能很好的适应当地的实际状况。如居民用户和非居民用户的垃圾处理费标准没能明确规定,其实施内容并未细化,具体到乡规民约,并未实现生活垃圾的科学管理。
农村垃圾处理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垃圾的处理仅靠一方的努力是难以有很大的成效的。农村垃圾处理应该得到重视,农村居民、政府和国家要一起应对,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农村垃圾真正得到解决,从而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英民,尚晓博,李开明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管理[J].生态环境报.2011,(2)
[2]史谦,张学敏.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现状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9).
[3]汪国连,金彦平.我国农村垃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经济.2008.
[4]陈冬银.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垃圾管理问题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8).
[5]谷中原,谭国志.农村垃圾治理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09,(2).
[6]岳立涛.近十年国内农村垃圾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环境管理.2010,(4).
[7]从农村垃圾问题谈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事务中的职责[J].农村经济.2014.
[8]张立秋,张英民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污染防治技术[J].现代化农业.2013,(1).
[9]游文佩,吴东民.农村垃圾处理难题的破解[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0]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1]程应全,吴克明,刘文龙.现代城市垃圾处理技术[M].武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任晓丽1991.12.09,女 沈阳师范大学 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