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德尔松的生平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是德国犹太裔作曲家,1809年2月3日出生于德国汉堡一个犹太家庭。
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优雅、精美、华丽著称。门德尔松创作了众多的重要作品,比如《芬格尔岩洞》、《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词歌》、《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
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知趣在他的作品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善于把优美的旋律和正规的古典曲式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它不仅是一位热情朝气的热爱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运用虚无缥缈的画笔的风景画大师。
这首作品是门德尔松在他成熟期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到目前最受小提琴演奏家和观众欢迎和喜爱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最初这首《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写给德国小提琴家裴迪南德·大卫的。在创作这首作品时,门德尔松与大卫不断研究、修改,他十分重视大卫的看法与意见。一直到1844年的9月16日这部作品才向观众问世。1845年3月,《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在莱比锡音乐厅首演,反响十分强烈。
二、曲式结构分析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旋律中激情和柔美并存,严谨与幻想并存,其高贵典雅的风格与曲作。与门德尔松自身的浪漫气息是一致的。全曲共分三个乐章,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各个乐章的音乐特点。
1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及其特点
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Alle-gro,molto-appassoionato)e小调,2/2拍,奏鸣曲式。这首曲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前奏,乐曲一开始就打破传统的做法用引子做铺垫,直接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主题,马上就把主题浸透人们心田。独奏在一小节的乐队以后直接进入主题。小提琴十分优美,作者没有加入一丝炫技成分,十分朴实的表达出浪漫的气息,运用起伏比较大的音乐线条表达出了古典浪漫结合的音色。
从第14小节起,节奏稍稍变快,八分音符较主题增加了对比弦乐的低音声部由拨弦变成了长音的拉弦。其他声部也在音型上变得更为紧张了。独奏的小提琴在所有弦乐声部的衬托下渐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但音乐并没有从此开始减慢、减弱,而是情绪更加激动地向前迈进。
该乐章的主题写的十分巧妙优雅和精致,被誉为“不朽的旋律”。小提琴的旋律在乐队的伴奏下显得十分细腻。主部主题之后是四个小节的短小连接部,它的风格和主部主题的风格十分接近,抒情流畅,从e小调迅速转入G大调,为副部开始搭起了桥梁。
副部主题以大三度为基本音调,显得比较稳定,然而,平静的旋律之后又连续出现了几个小节同音重复的片段,这使得旋律显现出不安定的情绪。从副部与主部的旋律上来看,二者发生冲突并不是很明显,气质和风格上基本是保持一致的。作者在这一段并没有加入什么炫技的成分和素材,保证了旋律的甜美和朴实。在发展部上,它的规模相对小一些,它仍然保持了主题中的抒情风格。
2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及其特点
第二乐章:行板,D大调,6/8拍,复三部曲式结。这一章节采用了三段体形式。
这章采用了三段体形式。第一段采用C大调演奏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十分甜美,紧接着在g小调上演奏,使人的情绪有所起伏。随后又回到C大调,情绪恢复平静。一阵定音鼓之后,第二个主题出现,带有阴霾的景色,音乐中流露出忧伤的感情,就像一首无词的船歌,体现了典型的浪漫主义伤感的风格。这个乐章的主题是通过第一乐章的主题演化过来的,只是在速度上发生了变化。在这个乐章中,乐队一直伴随在小提琴的周围,起着色彩性的装饰效果。
3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及其特点
第三乐章是活泼的快板,4/4拍,以奏鸣曲式写成,也是世界著名的乐章。
这一乐章十分的活泼轻快,给人一种在大花园里嬉戏玩耍的感觉。作为全曲的最后一章,起着总结概括全曲的作用。這一乐章延续了上一乐章的平静,由圆号开始,奏出引子,小提琴则演奏出了一支清雅的音调,犹如春花在风中飘摇。
小提琴奏出主题,十分活泼,像捉迷藏一样与听众嬉戏打闹。第一主题E大调,显得十分轻快,像一位活泼的天使一样。
随后B大调演奏进入第二主题,乐队的伴奏增添了戏剧性的效果。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还是相互联系着,小提琴和乐队的演奏极富有旋律性,人们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三、创作特点
在门德尔松这部作品中,有四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善于用音乐来描述景色。这个特点在《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中赋予了充分的体现。这首作品十分优美活泼,不单单是古典时期那样条条框框地把一首曲子固定住,还善于抒发作曲者的内心世界。作品的曲调能让听众浮想联翩,在心中有着自己的画面。二是常常采用短小精干的引子来引出它的主题。比如在乐曲开头的一个半小节,小提琴就开始演奏主题,使得音乐形象和主题深入人心,第三乐章亦是这样。三是采用了各章节连续演奏的手法,使各个章节听起来既独立又连接,这体现了他在古典时期相连接、相融合,又充满新的气息的创作手法。四是对艺术有崇高的追求。门德尔松对德国庸俗、懒惰的生活环境很不满意,对改革充满忧虑,所以在作品中流露出忧伤的情绪。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首具有独具创新精神的协奏曲,它的特点十分典型,也是西方音乐史上小提琴音乐的经典之作。不管是乐章配置,还是曲式特征结构,还是旋律乐器等都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古典协奏曲。这部作品体现了门德尔松的创作特点和风格,是他众多作品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
参考文献
[1][德]门德尔松.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4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苏灿.论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J].民族音乐,2015(6):15-17.
[3]尤·伊·扬凯列维奇.刁蓓华译.论小提琴演奏与教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宋比多.论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J].四川戏剧,2005,(2):33-34.
[5]李佳烜.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及演奏要点[J].艺海,2013(7):58-59.
[6]张一芳.浅析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J].黄河之声,2015(4):20.
[7]李近朱.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2).
作者简介
黄笑宇(1993-),男,广东省深圳人,东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