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忠 曹荣荣 孙明森
摘要 结合大荔冬枣产业实际情况,分析其发展现状,找出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大荔冬枣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以期找出特色果业发展的路子以及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大荔冬枣;产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3-0193-04
大荔冬枣是20世纪90年代引自于山东沾化县,由于在大荔的表现优于原产地,备受消费者喜爱,因而形成“大荔冬枣”这一品牌。
在近几年的冬枣发展过程中,大荔人民不断创新,形成形式多样的设施栽培模式,填补了国内外设施冬枣栽培的空白。
1 大荔冬枣产业发展现状
1.1 大荔冬枣栽培现状 大荔县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红枣是名优产品,无论是品质、品种还是数量都居全国前列,自古就有大荔特产“108”,其中的“0”指的就是红枣,同时是我国重要的枣树发源地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冬枣,如今,冬枣已成为大荔县的一张名片,被称为“中国冬枣第一县”,是名副其实的“冬枣之乡”。
大荔县地处黄河中上游,自然条件十分适宜冬枣种植,加上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客观上为冬枣规模化种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使冬枣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截止2017年,全县冬枣面积1.8万hm2,占全国冬枣面积的17.5%,其中温室大棚面积1.72萬hm2。全县冬枣产量逾20万t,产值超过20亿元,造就一批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相关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大荔冬枣以“最佳优生区、设施规模最大、成熟最早、品质最优、品牌最亮、货架期最长、标准化最好、效益最好”八大特点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大荔冬枣一般在8月上中旬成熟上市,比沾化、黄骅冬枣早上市近2个月,加之近年来设施冬枣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单位给予的种植技术支持,形成冷棚、双膜大棚、钢架大棚、春暖式大棚、日光温室等形式多样的设施栽培模式,使冬枣成熟提早到5月下旬,从而提高市场的话语权,增加了收入。
1.2 大荔冬枣的几个关键发展时期 大荔冬枣最早由渭南市洛惠渠管理局于1998年春季从山东沾化县引进,当年栽植后没有挂果,生长特性与同期引进的山西梨枣、大白铃等品种表现截然不同。次年采取环剥、环割和倒贴皮试验,3种措施均坐果良好。后来由于其超高的市场价格(400元/kg)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重视,2003年作为主导产业要求各乡镇发展,但是其难以座果,很多枣农放弃生产,善于学习的大荔枣农四处学习,终于掌握一套成熟的冬枣座果技术。当露地冬枣大量座果,为了赶早市场,卖上好价钱,很多枣农“采青”严重,极大地影响大荔冬枣的声誉和销售,冬枣销售难时有抬头。针对这一现状,大荔县安仁镇红星村村委会组织相互监督,坚决不允许冬枣“采青”,“红星冬枣”名骚一时,外村枣农纷纷效仿,市场售价逐步提高。成熟度好的冬枣市场认可,但是每逢下雨,冬枣大量裂果,给广大枣农造成极大损失。2007年有枣农尝试大棚冬枣栽培获得成功,产量有保证,市场售价可观,枣农争相效仿,开启了大荔冬枣设施栽培的序幕,面积逐年扩大,设施不断完善,上市时间也不断提前,形成了如今5月下旬至10月下旬均可吃到大荔冬枣的市场供应模式,大大提早大荔冬枣的市场供应,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冬枣促成栽培模式,填补了国内设施冬枣栽培的空白。
1.3 冬枣标准化生产形成一定规模 由大荔县人民政府主持制定的《冬枣》国家标准于2016年6月14日正式发布,10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内容和技术指标科学合理,对冬枣的产品质量、检测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等提出了系统科学的要求,符合冬枣产业发展的需要[1]。
《冬枣》国家标准是我国首个关于冬枣的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发布,进一步规范了冬枣的生产过程,引导枣农在生产中更加注重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推动冬枣标准化生产、改善品质、实现优质优价、规范市场、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全国冬枣的商品化生产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大荔县目前已建成6 667 hm2冬枣绿色食品基地和667 hm2有机冬枣示范基地。
1.4 市场销售形式多样,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大荔冬枣销售渠道多元化,实现了传统销售与网络销售的有机结合,线上线下同时销售,拓宽冬枣的销售渠道。很多外地工作上学的大荔人通过微信微商等形式宣传自家产品,形成规模庞大的宣传队伍,极大地促进大荔冬枣的销售,也带动物流业、产品包装等行业的发展。2017年大荔露地冬枣平均收入15万元/hm2左右,年均投资1.50万~2.25万元/hm2;春暖大棚平均收入30.00万元/hm2,年均投资3.00万~4.50万元/hm2;温室大棚冬枣平均收入约120.00万元/hm2,年均投资30.00万元/hm2,经济效益可观。大荔县安仁镇伏坡村共有1 980人,460户, 冬枣种植213.3 hm2(含在外承包),冬枣收入5 800万元,户均纯收入在10万左右。
1.5 冬枣技术推广和研发队伍健全 从发展冬枣开始,县委县政府成立红枣局,专门负责冬枣项目和技术推广。另外,大荔县果业局、设施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林业站等部门也开展冬枣栽培技术推广工作。2017年成立大荔县冬枣产业技术联盟,开展技术推广和研发。大量的冬枣专业合作社、农资经销商等民间组织也针对生产问题寻找解决措施。这种从政府到民间的立体式的技术推广和研发结构,是大荔冬枣面积快速发展和质量不断提高的技术保障[2]。
2 大荔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荔冬枣尽管已经成为大荔人引以为豪的产业,在陕西果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规模种植面积迅猛增加,设施种类不断丰富,销售市场范围不断扩张,消费者对于果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大荔冬枣产业在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
2.1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大荔县现有4个大型农业园区,都是把冬枣作为主导产业,国家也对这些企业予以政策倾斜,但都没有叫得响的企业品牌引领大荔冬枣的发展。已有的冬枣专业合作社大多采取散户经营的模式,都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生产基地和品牌,在经营上缺少有效的监管体制,更没有制定出严格的生产规范和标准。现有冬枣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交易基本上是一种简单的短期买卖关系,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互利共赢机制,难以为枣农增加长期投入、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冬枣质量带来良好的预期,这也制约了冬枣产业链的延伸。由于企业和合作社组织能力差,因而发挥不了带头作用,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产品的定价权交给了中间商。几个园区的投资商也血本无归,运营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专业的技术团队、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冬枣生产人工成本过高、不熟悉市场运作等因素造成的。
2.2 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大荔冬枣由于用工量大、生产过程中技术要求精细到位,所以很难组织起规模化生产,都是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户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组织结构简单。虽然大荔县最早制定了冬枣生产的国家标准,但生产中也很难保证按照标准执行,生产随意,品质难以保证。加之不法商贩误导消费者,以“大、白、红”等外观品质为标准高价收购,引导枣农喷施违禁药物,严重影响大荔冬枣的品牌声誉。为了杜绝这些违禁药物的应用,大荔县制定各种政策,严禁喷施违禁药物,违者重罚。但在实际生产中还是很难执行到位。在冬枣销售方面,無序竞争、相互压价销售抢市场现象普遍,严重影响枣农的利益。冬枣产业的小规模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矛盾依然突出[3]。
2.3 品牌意识不够,没有国际知名品牌 “大荔冬枣”是地方品牌,不能代表每个企业或者合作社的冬枣品质,真正闯市场的还是企业品牌。大荔县冬枣合作社和企业虽然有200多个,申请的冬枣品牌也有200多个,但是都不能在国内省市成功开辟市场,更不能将业务拓展到国外市场。这些企业或合作社普遍规模不大,缺乏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限制了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目前,申请的品牌如“红星冬枣”“小坡冬枣”“真社缘”“村状元”等虽然获得过金奖,但由于企业没有做大做强,在市场上没有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对外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不能引导枣农规范化生产,全县还没有一个具有竞争能力的品牌能够走出国门,出口创汇。
2.4 市场经营不规范
2.4.1 农资市场不规范。农资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目前市场上还存在一些假冒伪劣农资,尤其生物菌肥市场混乱。因农资经营主要是赊销为主,农资经销商经营中战战兢兢,生怕枣农告状,很多人为管理造成的问题,也状告农资经销商,经销商逢告必赔,赊销资金不能收回,还要倒赔,如此一来不利于农资的规范化经营。
2.4.2 冬枣销售市场不规范。大荔冬枣销售有2种方式,一种是包园买断,另一种是自营自销。包园买断是在冬枣成熟期前,客商与枣农协商价格,达成一致后,后期管理权属于客商,客商为了提早成熟,追求市场利益,在枣园喷洒违禁药品,枣农看在眼里,却无力阻止。包园买断后枣农与客商纠纷较多,损害枣农与客商关系。冬枣上市期,客商包园,先支付30%~50%款,由于2018年市场不佳,导致客商利润薄,不能遵守合约付款,无形中损害了枣农与客商的关系。自营自销是当地枣农自己采摘达到客商要求的冬枣,销售给客商,这种销售方式,不受客商限制。但客商压级压价普遍,损害枣农利益。
2.4.3 冬枣售后缺乏追溯。由于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客商收货散收混装,很难做到从餐桌到田间的有效追溯,影响大荔冬枣的品牌建设。
2.5 品种单一,人工劳动强度大 大荔冬枣目前主栽的品种是引自于山东沾化的“沾化冬枣”[4],该品种管理劳动强度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农药投入大,每年最少喷施农药10次以上;平均每株树开甲十几刀甚至几十刀;抹芽、疏除枣吊、枣吊摘心、疏枣等劳动繁琐,与相对比较高的收入工作比较,目前对广大枣农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由于品种单一,成熟集中,冬枣售价随市场波动在所难免。
2.6 追求经济效益,品质下降
2.6.1 坐果量过大,叶果比小。冬枣生产中枣农采取枣吊摘心的措施促进座果和幼果膨大,前期幼果膨大快,但是由于叶果比小,使光合产物严重不足,导致糖分上不去,品质下降,延迟成熟。
2.6.2 过早采摘。冬枣是晚熟品种,其正常的采收期是坐果后90~120 d,而为了提早上市,卖到高价,采青现象普遍。有些枣农座果后75 d即进行采摘,果实硬、含糖量低、口感差,导致冬枣达不到应有的品质,影响销售价格。
2.6.3 滥用膨果激素。为追求个大,在冬枣生长期多次使用膨果激素,使冬枣质地变泡,硬度变小,甜度下降,不耐储存。
2.6.4 过量使用化肥。化肥的使用虽然能在不同的生长期缓解树体枝果的营养竞争,但过量使用化肥,尤其是为了提高品质,过量施用钾肥,引起土壤中镁、铁、硼、钙等元素缺乏,树体黄化,难以自然座果,使枣果的品质严重下降。
2.7 棚体结构不合理,环境调控未受重视 设施冬枣的栽培是大荔枣农自己创新形成的产业。棚体设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遇到特殊灾害天气不能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日光温室采用山东寿光蔬菜栽培的棚体结构,墙体厚,夏季通风不良,难以降温,不适应当地大陆性气候条件;钢架大棚普遍通风道多,由于通风口设置不合理,低温环境下不能有效保温,高温情况不能给树冠有效降温,影响果实发育。
在冬枣环境调控方面,为了提早成熟,很多枣农在发芽期保持设施内较高温度,而地温不能很快上升,造成地气温不平衡,树体黄化,成蕾差甚至无蕾。高温季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光照强度,造成晒伤严重,有些晒伤甚至达到20%以上,给枣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8 不能合理灌溉 水质方面,很多用井水灌溉,大荔很多地方地下水盐分含量高,pH值高,有些含盐量甚至达到0.4%,pH 8.5以上,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很大,设施内盐碱化严重,影响冬枣树体的正常生长。灌水量方面,大水漫灌较多,引起果树表层吸收根死亡;破坏土壤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地温升高缓慢,影响根系生长;引起枣芽旺长,增加抹芽劳动强度;造成水分和养分的浪费等一系列问题。灌水时期方面,开甲后害怕因灌水造成落花落果不敢浇水,影响幼果细胞快速分裂的水分营养需求,从而影响果实膨大。
2.9 采后包装有待提高,储存加工落后 大荔冬枣采后包装普遍用发泡网箱子包装,其优点是价格便宜,运输中冬枣损害少,但是很多发泡网箱子质量不合格,对冬枣品质影响很大;大荔冬枣由于皮薄、含糖量高等优点备受市场欢迎,常温下仅能保存3~5 d,恒温库保存期1个月,气调库目前还未掌握保存技术,保鲜期短、货架期技术已成为制约大荔冬枣发展的主要难题[5]。目前大荔冬枣的加工种类主要是脆冬枣,由于加工过程用低温橄榄油,破坏一部分冬枣营养。有部分企业试着用冬枣生产饮料、酵素等产品,均未占较大的市场份额。随着大荔冬枣生产规模的扩大,不合格冬枣被到处丢弃,影响环境。
3 大荔冬枣产业发展对策
3.1 大力推进冬枣标准化生产
3.1.1 设施建造的标准化。目前,无论日光温室还是钢架大棚,都需要研制适合冬枣生长的标准化设施结构,具体要求是保温性能好,通风性能好,使树冠能够有效通风,促进果实生长发育,高温季节能有效降温,高跨比合理,抗雪压,抗风能力强,膜不烂,棚不垮。
3.1.2 生产环节的标准化。冬枣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设施环境调控严格标准化操作,提供冬枣健康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以及生理性病害的发生(表1);灌水、施肥操作标准化,不过量施用化肥和过多灌溉。
3.1.3 冬枣采收、包装的标准化。冬枣严格按照成熟标准采收,确保果品质量;不使用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的包装材料,确保采后质量。
3.2 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 龙头企业能够起到组织、示范和宣传的作用。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形成自己的企业品牌 ,组织枣农闯市场。龙头企业要具有较高的科技实力,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健全的企业管理运营制度,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制,具有为大荔冬枣打造国际品牌的长远准备和现实行动。在现有冬枣种植基础上,发展精品冬枣。在加强冬枣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带动周边生产基地走现代农业绿色基地建设的新路子,通过发展绿色有机产品达到提质增效,带动枣农发展[6]。
3.3 规范市场行为
3.3.1 规范农资经营。严禁假冒伪劣违禁农药化肥的经营。同时规范枣农管理,对于因农资经销产生的纠纷,可以通过对比试验,找出原因,一些因人为管理造成的生产损失,不能由农资经销商承担责任。
3.3.2 规范冬枣销售市场。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冬枣销售市场,合格冬枣才能进入销售,并且给予一定的标注,然后才能出县销售。各主要交通要道在冬枣销售季节设卡检查,采青枣、催红冬枣、膨大剂生产的冬枣一律就地销毁,不准出售。同时建立有效的质量追溯机制,实行农户编码,使问题冬枣能够追溯到生产者,为其违规生产承担责任。
3.3.3 成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构。成立以红枣局、农业执法、公安、司法为成员的稽查大队。在冬枣成熟时期要解决一切滥用药、客商与枣农的纠纷事件,做到有举报就有行动,及时解决一切损害产业的事件发生。
3.4 选育和引进新的品种 大荔冬枣由于生长旺盛,管理中樹体调节颇费人工,阻碍其规模发展壮大。目前引进的“二代冬枣”(也称短枝冬枣)和新发现的“二代冬枣”优系“秦荔820”,具有萌芽少、不用疏枣、枣吊不用摘心、仅几次环剥割即可正常生长,且具有果个大(不用膨大剂)、含糖量高、肉质细腻等综合优点,不失为值得考虑发展的冬枣品质。灵武长红枣具有萌芽少、成熟早、果个大(不用膨大剂)、不用环剥环割即可座果、全红期食用品质最佳、丰产性强等优点,也值得考虑引进发展。这些品种的优点是目前冬枣所不具有的,通过改良品种,减少当前冬枣管理中的难题以及对冬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3.5 狠抓冬枣品质的提高
3.5.1 减少座果,提高叶果比。使光合产物充足,提高含糖量。冬枣的叶果比达到6~8,即可保证冬枣的含糖量、成熟期并兼顾有比较理想的产量[7]。
3.5.2 及时采摘,保证成熟度。座果后果实发育90 d以上进行采摘,不过早采摘[8]。具体标准见表2。
3.5.3 坚决杜绝滥用激素膨果。在保证土壤营养均衡充足的情况下,树体健壮是冬枣膨大的前提,及时充足的水分营养供应能够促进果实膨大,在果实细胞分裂期和二次膨大期及时科学地灌水,能够迅速促进果实膨大,营养膨大不减产,品质优良耐储存。
3.5.4 减少化肥施用,多施腐熟有机肥。冬枣品质的提高是在土壤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情况下形成的,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丰产优质的前提。因此,采用多施腐熟有机肥、果园四季生草、果园秸秆覆盖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不能单一施用化肥,做到平衡施肥,不只施入氮磷钾大三元,同时施入含丰富中微量元素的矿物肥,如河南南阳生产的“益生源”矿物生物肥,补充多种中微量元素。
3.5.5 减少化学农药喷施,生产有机冬枣。根据实践经验,冬枣秋后果园土壤冲施75~150 瓶/hm2“那氏齐齐发”中药肥, 春季萌芽后喷施60~90瓶/hm2“那氏齐齐发”中药肥,在合理通风条件下,没有任何病害表现。因此,培养健壮的树体,调节好环境条件,可以不用任何杀菌剂,后期遇到高温多雨季节喷施氯溴异氰尿酸防治锈病,即可做到有效预防冬枣病害。对于冬枣的一些虫害,如蓟马、白粉虱、枣瘿蚊、红蜘蛛等,采用悬挂诱虫板、树干缠绕诱虫带、释放捕食螨和丽蚜小蜂等天敌、喷施大蒜油植物源杀虫剂等措施进行防治。
3.6 合理灌溉,促进果实生长 首先,灌溉水质含盐量不能高于0.2%,符合灌溉水质要求。其次,采用滴灌微喷灌、小畦灌等措施,使根系有效水分能够被吸收又不破坏土壤结构。第三,灌溉时期掌握好冬灌、果实细胞分裂期和二次膨大期灌溉,即可满足冬枣果实膨大需要,优质高产。
3.7 改进包装,加强冬枣储藏和深加工研发 冬枣销售包装采用空气柱袋,外用纸箱包装,不影响冬枣品质。加大冬枣储藏技术的研发。在冬枣储藏方面,首先必须生产耐储藏的冬枣,其特点是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风味物质含量丰富,生产中不用膨大剂,这是解决冬枣储藏的内因问题。其次才是冬枣储藏环境的调节,目前大荔冬枣采用气调冷库反而不利于储藏,北京“福瑞通”公司采取让果实处于一种接近休眠状态的储藏方法能够使冬枣储存达到4个月以上,该项技术很值得引进试验推广;开展冬枣深加工研究和推广,冬枣饮料、酵素、冬枣酒等深加工生产,能够把生产中的残次果变废为宝,拓宽冬枣增收渠道。
3.8 组织研发队伍,解决产供销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技术难题 冬枣品种选育、栽培、采后储藏深加工等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难题,制约冬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冬枣面积也不少,而且是国际独有的水果种类,但是却很难走出国门。这就需要我们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难题,适应国外市场需求,使之成为独有的出口创汇特色果品。
参考文献
[1] 戚哲民,王彦美,张兰.沾化县冬枣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滨州学院学报, 2007,23(3):54-56.
[2] 曹尚橋.陕西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7,63(3):98-99,104.
[3] 刘春杰,谢韶颖.滨州市冬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林业科技开发,2003,17(2):61-62.
[4] 曲泽洲,王永蕙.中国果树志:枣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229-230.
[5] 王贵禧,李江华,梁丽松,等.枣贮藏技术规程:GB/T 26908--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6] 王仁怀,陈超,袁金香,等.沧州冬枣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北果树,2008(1):31-32.
[7] 陈凤霞.冬枣设施栽培管理技术总结[J].西北园艺,2006(4):12-13.
[8] 毛永民,宋仁平,申连英,等.鲜枣质量等级:GB/T 22345—2008[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