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
早就听说沂水县有家手工制作桑皮纸的作坊。在当下数字信息化时代,还有人耐得住性子干这个?出于好奇,我从平邑县地方镇赶到沂水县龙家圈镇小匡庄村,找到了第21代手工制作桑皮纸的传承人李庆亮。这是个面目憨厚的中年汉子,一边领着我们参观他的手工作坊,一边给我们讲述这手工桑皮纸的历史。
这个村以生产桑皮纸而闻名乡里,而李家则是村里最早的作坊。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的1662年,李家就以做桑皮纸的手艺维持生活。解放后,桑皮纸作坊归集体所有,生产的桑皮纸也多以包装等用途为主,一直延续到文革以前。后来随着大规模的工业纸张走入人们的生活,它以更加廉价和便捷的优势得到了很好的普及,而手工做纸也因工序繁琐和效率低下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响应国家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李庆亮组织会做纸的老人,重新开了桑皮纸作坊,老人们重操旧业,并把制造工艺传给年轻一代,这个没落的老手艺得以复兴。桑皮纸手工制作需要十几道工序,无任何添加剂,广泛用于书写和高档包装等。经过努力,桑皮纸重新焕发活力,被评为临沂市文化遗产。
手工桑皮纸是纯桑皮纤维制作,它的原料就是桑树枝条,除了先期用天然石灰水浸泡外,没有添加任何其他原料。桑皮纸制作工艺有几十道工序,通过浸泡、锅蒸、碾压和制浆等之后,最后经纯手工竹帘抄捞和天然晾晒而成。
制作桑皮纸先从选料开始,先将桑树枝剥皮,放在水中浸泡,剥去最表层的深色表皮,再放入大锅煮烂。煮熟后,放在石碾上碾压。经过碾压的桑条露出中间的肉质和纤维部分。再经过反复冲洗,去掉桑皮纤维之外的杂质,放入大缸进行发酵和沤制,使桑皮变成白色纤维,沤制时间越长,桑皮纤维的颜色就越白。发酵好的桑皮,接下来要经过人工分拣,去掉打结的部分,再像梳理头发一样把桑皮纤维梳拢开来。整个工序要求极为精细,耗时费力,它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工序和纸张质量。将梳理好的桑皮纤维放在平石板上用木棰反复捶砸,直至将桑皮砸成泥状。然后将砸好的桑皮泥一层层码起来,用麻绳捆绑结实,再用锋利的大刀将桑皮泥切成细小的碎屑。
制浆和竹帘抄捞是整个造纸工序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将切碎的桑皮泥放到大缸中,用木棍搅拌,桑皮纤维和水融合形成造纸的原浆。然后用筛子滤掉杂质,将纸浆倒入旁边抄捞桑皮纸的池子里。纸浆也叫瓤子,抄捞时的瓤子要先沉淀均匀之后才可进行操作。抄捞纸张的老师傅叫杨启宇,今年63岁了。年轻时就开始学习抄捞技术,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抄纸经验。他把竹簾放入水池中,从水池中慢慢捞出,再一张张码在台子上,如此循环往复。这道工序最见功夫,要求抄纸师傅心静气慢,动作均匀而一气呵成,中间的微小抖动和停顿都会影响纸张的厚薄和均匀。只有像杨师傅这样的抄纸老手,才能严格掌握每张桑皮纸的厚薄和成品率。抄捞是个细活,来不得半点急躁,即使这样的老师傅,每天也只能抄捞四、五百张。刚捞出的纸坯一张张码起来,像一坨鲜嫩的豆腐。把纸坯放在千斤顶下压紧,排出纸坯内的水分,再把每张揭开进行晾晒。令我不解的是,刚从池子抄出水汪汪的纸坯,经过千斤重压,早已形成一块坚硬的纸饼,怎么又能一张张揭开呢?
最后一道工序是晾晒。过去受条件限制,一般天气热时放在阴处晾干,冬天则放在阳光下晒干。如今已演变为内部水加温的钢板墙。加温后的钢板墙,具有恒定的温度,而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样就保证了纸张的成品率。
桑皮纸纤维细密,坚实绵韧,百折不损,具有极强吸水性。据史书记载,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桑皮纸的生产历史,因此也被称为造纸业的活化石。成品桑皮纸被广泛应用于书画书写、典籍印刷和高档白酒容器封口等领域。
桑皮纸制作过程复杂,工序要求操作严格,从桑枝剥皮到造出成品桑皮纸,前后需要70多道工序和3个多月时间。整个工艺流程全靠手工操作,现代技术难以替代,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项传统的手工造纸技术,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编辑/陈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