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杨虹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媒介输出思维和汲取思维的双向能力。本文针对小学生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思辨性、创新性,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文能力共同提高。
【关键词】思维训练 ;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语言的听和说,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听,要听懂意思,把握要点;说,要说清楚,说丰富;读,要读出言外之意,形成解释并做出回应;写,要写明白,写具体。这四种能力都离不开关键的“思”。因此笔者认为,听说读写其实是语文教学总目标的外显,内核应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促使学生思维发展、语言能力、精神世界和諧提升的理想境界。
由于缺乏思维的训练,学生课堂呈现“过快、过慢、过乱、过粗、过浅”的状态。“过快”指想到什么脱口而出,成为课堂的抢答仪;“过慢”指说话吞吞吐吐,宛若锯了嘴的葫芦;“过乱”指回答杂乱无章,思绪乱如麻;“过粗”指捕捉信息不全面,成了小小马虎眼;“过浅”指缺乏独立思考,生产附和的应声器。种种思维训练缺位的现象导致学生思维的零碎化、片段化、无序化。如何在课堂上锻造思维的利“箭”,稳稳射中语文的“靶心”?
一、锻造全面思维之箭
我们先看《景阳冈》一文的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教者提问:“你从哪里看出武松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互相启发补充,从“闪、抡、劈、丢、揪、按、踢”等一连串的动作看出武松智勇双全。这是全面捕捉课文信息,培养学生思维全面性的第一步。正当所有同学把目光都集中到描写武松的语句时,我轻轻发问:“难道表现武松只有从武松身上下手?”学生一下子有了发现:“哦!还可以从老虎‘一扑、一掀、一剪、咆哮、扒坑等词语看出老虎的凶猛,老虎越是凶猛,越能反衬出武松的智勇 双全。”
以上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评价人物时拘泥于武松这个角度的信息,遗漏了老虎的关键信息。教学时以“难道表现武松只有从武松身上下手”为引导的关键点, 让学生继续思考,促使学生要全面地思考问题。
二、锻造深刻思维之箭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认识到本质,对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还是以《景阳冈》教学为例,说明怎样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在全面捕捉课文的信息后,不出所料,一个智勇双全的武松呼之欲出。正当探究欲止,我又引导他们比较“武松打虎”与“李逵打虎”。结果发现:前者赤手空拳,后者手握板斧,所以尽管李逵杀死四虎不敌武松打死一虎名气大。同学们为自己的发现激动不已。探究又要止步时,我又适时引入明末清初金圣叹先生对武松的评价。一石激起千层浪,以别人的评价来观照自己的解读,相互补充着,相互启发着,结果收效甚好。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而这个难点的解决,必得逐层地借助于多方的、深刻的思维来达到推波助澜的 功效。
三、锻造思辨思维之箭
辩证评价人物,是高年级学生重点训练的内容。然而,面对学生课堂“过浅”的现状,怎样有效训练呢?现结合《景阳冈》的辩论来谈。
在课程中,教者提出辩题:“今天,武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正反两方各持己见。正方认为武松无所畏惧的精神值得肯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反方觉得武松逞一时之勇不值效仿,醉得一塌糊涂却险胜老虎,只能说明他运气好。正方又指出:武松不顾一己之身为民除害,值得称赞;反方滔滔不绝地列出武松不听劝告,执意上冈的“罪状”。双方唇枪舌剑,针尖对麦芒,学生情绪高涨,现场气氛热烈……
过程中,学生将搜集来的信息加以辨别,运用“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等方法融会贯通,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而非记忆拷贝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思辨力的发展。
四、锻造创新思维之箭
创新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具有价值的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但教者在训练初期要提供给学生思维的范式,学生运用变式,由一个创意激发另一个创意,一种思维点燃另一种思维。先来看这个教学例子:
执教《景阳冈》前,教者布置了一项独特的预习作业:用任意一种方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提供了普通的“六要素”法和创新的小剧本法。截然不同的方法既给学生提供不同水平的选择,又以创新来挑战学生的能力。没想到学生奇招频出:有的列提纲简要概括打虎前后;有的画思维导图明了故事脉络;有的编顺口溜将课文重新“包装”;更有胆量的,模仿章回小说列标题更添古韵。这是名著兴趣之门被打开的表现,这是创新性思维为语文学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抵达。
总之,教者要做最好的工匠,帮助学生锻造全面思维之箭、深刻思维之箭、思辨思维之箭、创新思维之箭,箭箭射中语文教学之“靶心”,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促进语文思维能力不断发展。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