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香
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是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本保证。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即要关注教师教的质量,又要关注学生学的质量,二者缺一不可。教师要有“课堂成本意识”,不能以拖堂、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方法牺牲学生身体健康为代价。高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只有高效教学才能构建实效课堂。因此,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优化教学行为。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重研读教材
日常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在教学过程设计上花大力气,反复研究,总想出亮点,有新意,大有“设计不新死不休”的念头。其实,相对于教学设计,教材的研读显得更为重要。真的是“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通过深入研读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如果教材没有读透,教什么不是很清楚,课堂就不可能高效。因此,有专家指出,把握教材的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研读教材,要对教材进行三个层面的审视:课标审视、文本审视和学情审视。课标审视,就是依据课程标准,弄清教材的教学价值。文本审视,就是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弄清教材的前后联系,每个例题和习题都教到位。学情审视,就是摸清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上述审视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广度和深度的二度开发,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应用更加扎实和灵活,这样才能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实施高效教学。例如,认识比这节起始课,概念比较抽象,知识点多,学生理解有困难,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两节课,第一节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第二节课重点练习求比值,另外增加了已知比值和前项求后项,已知比值和后项求前项的内容,这样学生对比和比值的理解,对比和除法的联系就更加清晰了。这样的教学处理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重回归常态
教研活动催生了公开课。我们又会发现,公开课常常不能复制、不能移植。究其原因,是很多公开课追求观赏、追求新意、追求吸引眼球,附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元素,从而远离了常态。有限的课堂时间,加入了无意义的环节,当然是谈不上实效。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推进“公开课常态化”“常态课公开化”。教学中,取常态课的实在,舍公开课的浮华,取公开课的精致,舍常态课的随意,精心设计和准备每节常态课,还课堂教学以“自然本色”,让教学回归常态。“自然本色”的课堂重在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一是剔除无效行为,通过专家引领和教研组研讨把脉问诊课堂,在诊断中剔除无效行为,让课堂“干净”。二是优化教学细节,例题的呈现方式、资源的利用方式、学习活动的组织方式等,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要故弄玄虚,让课堂“自然”。三是回归教学常态,该讲授则讲授,该演示则演示,该讨论则讨论,该反复则反复,允许出错,允许有“闪失”,允许环节超时,不刻意包装,不求尽善尽美,让课堂“真实”。
重练习设计
结合教材有拓展。每节课我们都对教材上的例题和重点习题进行适当变式和适度拓展,突出训练重点,突破教材难点,这样的精炼,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有一定的深度,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单元整理抓错题。每个单元结束我们都认真分析和搜集编写本单元的易错题,把易错题作为训练的重点,组织学生反复练。例如,x÷=18这样的方程学生最容易出错,受分数除法的负迁移作用,很多学生两边会同时乘6。 像这样的易错题我们是反复练的,一直练到学生不错为止。
自主设计抓典型。典型题有代表性,有助于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解题的能力。我注重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典型习题,在习题的份量、难度及练习时间的长短等方面,既照顾大多数学生,又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注意练习设计的针对性,针对教学中易出错,易混淆的概念和方法,精心设计对比练习,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发现知识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重习惯培养
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儲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有两种习惯我认为特别重要,一是审题习惯,二是反思习惯。
审题是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细致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从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只是注重对知识的教与学,忽视了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所以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不看题目要求,抄错数字和符号、单位不换算、减法忘了退位等,这些错误都是学生不审题、不会审题造成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最重要的是阅读,阅读是审题的前提。许多学生读题时像扫描,一目十行,在未读懂题目、未理解题意的情况下就去做题,作业只有速度,没有质量。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慢阅读、细审题,做到:(1)读清要求;(2)读准题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3)做好标记,找出题中的关键字词标上记号;(4)写出思路,填空、选择、判断等题目也要求学生写出思路。
反思有助于弄清问题的实质,反思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小学生如果形成反思习惯,就能逐渐成为自律学习者,进行自觉有效的学习,从而增强责任心、自信心。在教学中我一直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反思习惯,并作为市级课题来研究,要求学生做错题后写出错因分析,每天进行错题整理,每周进行错题复习并写出反思日记等。这些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重以学评教
怎样才算是实效课堂?不能全等专家或领导的点评才行。教师要养成教学反思和自评的习惯。过去,我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主要对象来评价课堂教学,实效课堂的教学评价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注重“以学评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动过程、情绪状态、学习收获等为主要指标,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每节课后,我们都立足学生层面,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问:这节课学生获得了什么?这是目标问题,老师在上课时头脑一定要清楚,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不是说一节课热热闹闹就行了,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是知识的、能力的,还是价值观方面的,不能走到哪算哪,目标一定要明确。
第二问:学生用了多长时间获得的?这是效率问题,课堂效率必须用时间说明问题,如果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课前不布置预习,课后不布置作业,课上解决全部问题。这是最高水平的课。有的老师课堂很热闹,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而课后却布置大量的预习和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是违背规律的。
第三问:学生是怎样获得的?这是方法问题,要完成教学目标有很多方法,但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我的做法是: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是能自己看会的。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小组不会的大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再讲。
第四问:有多少学生达到了目标?这是达标问题,一堂课是否有效、实效和高效主要还是看每个学生是否都达标了,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一个老师在下课后能不能自豪地说: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或核心知识全班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真正的实效和高效课堂。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但基本的核心知识、基本的技能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如果一个老师下课后对这四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就能评价自己的课堂是否实效。
(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