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方晓明
作为一所年轻的现代化绿色学校,无锡市新吴区南丰小学目前已开设29个教学班,学生数一千三百多人。虽然规模不大,但注重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提升教学质量、注重科研、打造学校特色名片,是学校一直的追求,为此,南丰小学确立以“树业”为校训,意指将树木和树人相结合,努力成就一番教育伟业。建校以来,学校努力建设校本课程,打造品牌特色学校,让学生真正乐学、乐思、乐问、乐做。
在“立足小学六年,放眼未来一生”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南丰小学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在不断地思考、探索中,南小人寻找到中国语言文化中特有的文学样式——楹联,将国粹楹联迎进校园,借助校本课程《经典阅读》,与语文课有机结合,将楹联作为语文学科的生长点,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无锡市楹联学会、江苏省楹联研究会领导、专家的关心指导下,2011年9月南丰小学成为了首个“无锡市楹联教育基地”,2013年10月成为无锡市首个“江苏省楹联教育基地”。
背景缘由:传道育人,堪为新模范;培花种草,无愧好园丁
借助楹联继承文化传统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结晶。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必须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丰沃的土壤。在这当中,楹联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始于五代十国,明清两代达到兴盛,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对偶句,魏晋南北朝时期辞赋中的骈俪句,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楹联作为对课,受到重视。统治者还试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楹联,如春联、婚联、寿联等,将仁义礼让温良恭俭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融入其中,教化百姓。
除了教化作用,楹联还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炼的文字、优美的格律、独特的意境,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试想一下,当一群孩子捧起书本,张开小嘴,在教室里自由自在、摇头晃脑地“悦”读、欣赏那一幅幅优美的对联,心中早已播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小小一方楹联,不仅汲取了古代文学中的精华,承载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更将古典的诗意汇聚其中。作为教育人,理应将楹联引入孩子当中,让他们感受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借助楹联寻找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上,“文化自信”第一次被正式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文化究竟有何作用?何为文化自信?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这就是文化自信。
可是事实是,外来文化的冲击、网络文化的影响,已然给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弊端。
当下的孩子自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小学生聊天满嘴蹦出英语单词,中学生还有几个会捧着古诗词阅读。我们能看到的是大街上的“哈韩哈日”、崇洋媚外的孩子们。
互联网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可小觑。现在的孩子都是信息时代的“土著民”,网络文化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快捷方便、内容新鲜、更新快速,所有不会的问题、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一键解决,翻阅书本、查阅文献,成了一种奢望。这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急需要引导学生多接触传统文化,让他们发现中国文化的精髓。楹联虽短,却意蕴独特;楹联虽小,却包罗万象。这些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通过楹联,让学生去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世界,感受楹联文化,加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显得意义重大。
借助楹联培养综合能力
审美情趣的培养。2016年9月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6大素养,18个基本点,其中审美情趣是能力之一。审美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楹联虽短,却短而精致,字数相等、词类相当、仄起平收、富有节奏、意蕴丰富,巧妙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写人记事、咏物抒怀,集形式美、意蕴美、艺术美于一身,把对称美、韵律美、和谐美发挥到了极至。楹联教育是一种美育,通过楹联的陶冶,铸造孩子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体现。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准确、规范、得体地使用文字,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楹联语言,高度精炼又意味隽永,学生多读这类作品,对于他们学习怎样精炼表达,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
摸索前行:南风劲拂树人树业,丰岁勤耕获乐获知
全面整合资源
师资保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楹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培养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为强化教师的楹联功底,丰富教师的楹联底蕴,学校组织了一系列专题培训: 每双周三下午3:50—4:30组织教师集体学习楹联相关知识,无锡市楹联学会袁宗翰会长、盲人楹联家蒋东永副会长多次到校举行楹联讲座,指导教师学习撰写楹联;每单周周三要求教师利用学校订阅的各种楹联书籍,自学楹联知识。由此,教师赏联水平、撰联水平、执教水平不断提高。
平台保证。除了培训,学校还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平台,如江苏楹联网等,组织教师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为了促进教师从理论走向实践,学校多次组织全校性的教师征联大赛,在写联、改联、赛联、赏联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日渐提升。
措施保证。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入楹联教育的积极性,学校尝试把教师在楹联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纳入绩效考核条例中。教导处牵头确立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将楹联课纳入学生课表中,确保每周一次楹联课,还将此纳入到日常监督中。每开一次公开课,教导处就会开展一次专题研讨会。学校对在楹聯活动中取得成绩的老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表彰。
环境布置。学校注重特色育人环境的建设。当学生跨进校园的那一刻,学校大门外“托起朝阳树业,长成大木撑天”的对联引人注目,这幅对联浓缩了学校对每个学生的期望,孩子们每天在被期待中走进校园。此外,学校充分利用教学楼一楼长廊,楹联长廊,翰墨飘香,学生徜徉其中,或驻足欣赏,或低声吟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楹联文化像春雨般潜移默化地滋润着他们的心田。
广泛攫取素材
开发课程。2017年开始,学校提出实行“五学式丰润课堂”教学结构,在实施“五学式丰润课堂”教学模式中,为了楹联教学的扎实开展,将每节语文课前预备铃响后三分钟,让学生诵读楹联,朗朗书声形成习惯,句句楹联扎根内心。此外学校将楹联列入学校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的特点,编写楹联校本教材,中国楹联学会蒋有泉会长欣然提笔写下“江南丰信”四个字,目前学校校本教材取名为《江南丰信楹联校本教材》,并细化为低中高三个学段。一到六年级每周一节楹联课,在全校普及楹联知识。另外,周三阳光俱乐部也开设特色课程——楹联课,每个星期三下午2:05—3:05全校楹联爱好者,都会集中到楹联专用教室上课,兴趣班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撰写楹联的水平。
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楹联随处可见。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大街小巷,张贴楹联成为习俗;每当有新婚、乔迁、祝寿、开业庆等喜事时都能看到楹联的身影;每次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景区的对联总会第一时间引入学生的眼帘。学校让学生联系生活,探究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楹联,如春节时每人收集十副春联,摘录并创编两副春联;综合实践课收集行业联、风景联等;查阅了解楹联的种类,并记录下来;亲子共读楹联小故事等等。
努力挖掘学习方式
课堂上学。学校将楹联教学与校本课程《经典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以《江南丰信楹联校本教材》一书作为教材,根据不同年段,成立不同楹联教学小组,再根据学段特点、学生发展特点及认知能力,确立课程培养目标、课堂模式、课程评价体系。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周一节课,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的教学,不仅向学生普及楹联的基础知识,而且让学生掌握楹联创作的基本技能。同时,针对有楹联特长的学生开设特色兴趣班。楹联课上,老师为激发学生对楹联的兴趣,经常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班级之间开展学联歌诀比赛,班内组织成语搭桥游戏、楹联故事比赛等。
活动中学。为了给学生提供赏析和创作的平台,校报《南风报》特意开设了两个板块——佳联赏析和专题征联,让各班轮流主持,以便学生切磋、提高。老师利用楹联课,让学生交流赏析,还指导学生创作楹联,积极投稿。2011年暑假,学校向全体师生开展征联活动,迄今为止,已连续进行了四次全校性的征联活动,征联活动后,在学生家长当中举行 “我最喜欢的楹联”评选活动,深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好评。
此外,德育处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结合学校楹联教育实践,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改善不好的习惯,提高自身素质:
1、 利用节假日、传统节日组织全体学生搜集相关节日楹联,理解其意思,进行全校展览。
2、 开展楹联特色活动,如“楹联迎新春”校园文化节,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其中,通过吟诵、书写春联,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喜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借助楹联开展美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例如,德育处搜集相关美德方面的对联,通过“红领巾广播”,让学生在诵读中知道应遵守秩序、懂礼谦让等。
4、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征联。学生们游山玩水学楹联、说楹联,自制楹联小报,师生赛楹联,学生的创作激情、学联热情不断高涨,师生携手搏联海,桃李争荣艳对坛。
成果显现:联苑传芳讯,南丰迈锦程
校园楹联特色日益彰显
楹联逐渐成为学校一大特色,在这过程中,南丰小学取得不少骄人的成绩:
2012年联教交流年,学校荣获“全国先进集体”,祝泳洁老师获“全国先进个人”的称号。惠晓婷老师屡次在征联大赛中获奖,她所撰写的论文《学恩施,让楹联走进校园》,受到了专家的好评,并入编《恩施论坛文集》。2014年无锡市交通银行杯征联大赛中,祝泳洁老师的“交行铺富路,福泽百姓;骏马化神龙,瑞献九州。”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2014年4月8日——9日,祝泳洁、华红珠老师来到沭阳市怀文中学参加江苏省楹联教育工作观摩交流会议,华红珠老师作为学校代表在会上对《励志勤学联》一课进行说课和课件的展示。
2015年11月,南丰小学对无锡新区所有的小学进行楹联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受到兄弟学校的好评。
2016年11月28日,学校举办由江苏省楹联研究会、无锡市楹联学会、无锡市新吴区南丰小学联合组织的江苏省楹联教育基地现场教学展示活动。蒋佳佳老师展示了楹联课《生活中的楹联》,楹联兴趣小组同学表演了节目《楹联世界》;惠晓婷老师在江苏省楹联精品课说课评选中以《我为校园献美联》,被评为“江苏省首届楹联精品课”;方晓明校长被评为江苏省楹联教育基地优秀校长。本次活动被《江南晚报》《今晚60分》等多家媒体报道。
2017年4月27日上午,学校特邀《中国教师报》记者金锐到校上课、探讨楹联教学,以提高教师楹联课堂教学水平,并在中国教师报上对学校做了题为《印象无锡——江苏省无锡市南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解读》的专题报道。10月,无锡教育电视台对学校的楹联建设做了专题介绍。
一步一个脚印,步步扎实前行。至此,南丰小学正朝着“全国楹联教育基地”的目标前进。
楹联对学科教学的辐射作用
学校将楹联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努力从楹联找到作为语文学科的生长点。在语文课堂中,学校鼓励教师借助楹联概括课文,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能训练学习写作楹联的能力。如祝泳洁老师执教《人类的“老师”》用 “生灵特点稀奇古怪;人类发明月异日新” 概括课文内容。《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内容凝练成 “千辛万苦种树栽花齐奋斗; 国泰民安护林爱草共珍惜”。学生在品读中体悟,从体悟中吸收。课堂上学生思考的多了,语言表达更流畅了,语言概括更精练了。楹联,已悄无声息地融入他们的语文学习,潜移默化地锻炼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楹联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审美鉴赏力得到提升。楹联之所以让人神往,因为精彩的楹联可以用很少的文字表现出深远的意境来,让人读来意犹未尽。楹联运用对比、谐音、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取得如此的艺术效果。欣赏者借助自己已有的审美体验解读作品,欣赏作品,从而进入美的境界。楹联欣赏课,学生鉴赏楹联,从中体会艺术手法,从楹联兴趣班的孩子身上,已经明显感受到审美鉴赏能力得到了大的提升。
創作能力的提高。楹联除了最基本的字数相等、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等要求外,还要求立意新颖、构思巧妙、用意贴切,所以撰写楹联有相当的难度。学生能将学到的楹联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在课内、课外自编宽对,创新思维、创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今年举办的第四届“南风杯”征联大赛中,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主题,全校师生参与楹联创作,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对联:改革江山好;开放人民心。改革开放四十载;人民幸福两万天。和谐创新兴华夏;改革开放迎富强。
楹联表现形态的创新
通过学习楹联,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楹联除了诵读、创作,学校试图探索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如书法。中国书法韵味无穷、气韵生动,楹联字句凝练,二者结合,让学生创作楹联、书写楹联、互赠楹联,在翰墨之中品味楹联之趣。不仅让楹联写在宣纸上,学校还创造更多的表现形态,写在书签上、条幅上,或者在风景画上题字、创作,再在全校展览。大胆运用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才能使楹联创作迈向更高的层次,激发孩子学习楹联的更多热情。
南丰小学开辟楹联教学领域,将楹联带进课堂,领进学生之中,融入学校文化建设,通过楹联教育人、启迪人、滋养人。楹联文化需要所有教师们继续开拓、思考、实践,才能在学生中传承、发扬。作为江苏省楹联教育基地的南丰小学,会继续扎实创新,取长补短,以更优秀的成绩,向着创建全国楹联教育基地的目标努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