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平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高低的重要判断依据。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不仅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在现阶段的学校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课堂积极性的发挥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转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强化学生们的课堂参与。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情境教学
教学情境是教师展开课堂知识教学的外部环境,对学生思维的调动起着至关重要重要的影响。构建合理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知识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各种感官能力的激发,进而在感官的刺激之下,触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这样就可以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我就是以情境教学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的。
首先,我对学生们说:“学校组织了一次数学知识竞赛,共有5个小队进入决赛。决赛共有15道题,各小队在听到‘请回答的提示之后,快速亮出题版,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如果你是本次比赛的记分员,你会如何表示每道题答案公布后各小队的得分情况呢?”在经过简单的讨论之后,学生们决定用“+10”表示答对的小队的得分,“-10”表示答错的小队的得分。随后,我引入负数概念,并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给负数下定义。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之中探索负数知识、总结负数概念,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组教学
要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给学生们思维训练的机会。而要想给学生们数学思维训练的机会就要强化学生们的数学课堂参与。而小组教学法就是一种能够强化学生们的数学课堂参与,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小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不断提出自己的观点、批驳他人的观点,擦出智慧的火花,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例如,在《倍数与因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训练学生们的数学思维的。
首先,我将学生们分成了人数适宜的学习小组。然后,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如下问题进行探究:
(1)观察课本上的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并以对比的方法说一说因数和倍数有什么特点?
(2)计算2、3、5、的倍数并观察其有什么特点?
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这一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自主化的知识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讨论式的思维训练过程。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与他人进行互动,发现了自己思维上的不足,增加了数学思考经验,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问题教学
问题是探究的起源,也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能获得思维上的训练,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妨以问题教学的方式,深化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训练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加速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例如,在《正方体和长方体》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问题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训练的。
首先,我将一个大正方体摆到讲台上。然后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正方体回答:“正方體有几条棱、几个面、棱和面各有什么特点?如果要给正方体涂色,那么我们如何求出究竟需要涂多少平方米呢?”接着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之下很快得出了问题的答案。随后,我又问学生们:“大家都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那么长方体是不是也具备以上特征呢?现在就请大家自己探究一下吧!”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数学问题,学习正方体知识。然后,又利用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们深化了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将对正方体知识的研究方法推广到长方体领域,提高了学生们的思想深度、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总之,数学思维是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究过程中自觉养成的一种思维能力。因此,要想发展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就应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还给学生,扩大学生们的数学课堂参与。
(江苏省盐城市登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