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究原型”的问题导学策略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其现状分析

2018-05-14 09:44唐晓挺
华人时刊·校长 2018年12期
关键词:原型导学新课程

唐晓挺

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进入巩固阶段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步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慢慢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研究没有止境,问题会不断产生,如何将更多的教学新理念被教师接受和理解?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新的课题又要我们去研究。

新课程改革需要不断的深入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它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物理应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它的含义是物理教学应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通过探究学习物理,体会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兴趣。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越贴近学生是生活情景,学生就越容易接纳知识,这为我们找到了转化新课程理念的切入点,物理教学内容要与原型情景相结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景,挖掘原型、发现原型、分析原型、利用原型、掌握新知,引导学生积极运用物理知识与技能,把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思考

国际上认为成功是教育是:学生要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提出。而中国的许多教师认为: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学生没问题了,其实能不能提出问题涉及的是创造力,能提出新的问题说明知识已经理解。

另外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问的问题答案是现成的固定 的,教师教学设计的问题有刻意性,往往并非是學生真正的疑问,只是为了记忆知识。可是,知识记住了,享受学习的乐趣却没有实现,学生也并没有达到全面发展。

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的理念没有更新到位,许多学生没有真正尝到新课改革的果实,怎么办?传统思想的束缚要突破,更多新课程的理念要引领要我们教学行为,更需要寻找更好的教学策略。

原型问题是物理教学的根

学生对于物理学习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才能说真正学了物理。最吸引学生的问题是生活中的原型问题,利用原型问题的探究去认识物理规律,运用规律,才能让学生体验物理乐趣,原型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作用是让学生接接地气,把学生放到自然、原始的情景中,舒坦的吸收知识。可见,对于原型问题的探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永远开始于问题,结束于问题,学生学习目的是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终生发展,解决问题是物理教学过程的载体,物理教学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展开。因此,围绕原型问题展开教学、以原型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应该是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基于物理探究“原型”问题导学策略研究是新时代教学的需要,是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一种实践探索,值得我们研究。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上世纪60年代在医学教育中开始的,后来《管理者的以问题为本的学习》一书的出版,将基于问题的学习正式引入教育领域。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引入国内教育领域后,有了演化与变迁,人们着力寻求符合中国实情的方法。在中国知网上标准检索中,以“主题”查找“物理问题导学”,共搜索到155篇文献,较具代表性的问题导学方面相关的研究概述如下:

(1)黄河清(广西):“中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策略,他的教学思想是将问题导学分问题的设置、提出的问题、引导的启发、问题的探究和问题的解决五个步骤。

(2)张卓玉(山西):“成长为本、问题导引”教学模式。他认为教学首先要学生形成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最后进行小组展示交流,使知识得到升华。

“原型理论”最早运用在语言研究领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希提出来的;在物理教学中引入“原型教学”比较著名的是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母小勇,他的理念是中学“物理教学探究”不是凭空设计的,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型”。物理探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教师必须找到“探究原型”,从这些“原型”中寻找“探究”所需要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实现教学目标。

研究了同一领域对于“问题导学”的现状,问题导学在教学中的缺陷:

问题的设置与学生需求脱节,也就是教师问的问题未必是学生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的课堂提问没有把握时机,问的不是时候。教学过程中以问题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并不多,教师教学方法研究多,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少。

目前搜索到的研究资料中,尚未有专门针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有关“原型”和“问题导学”教学策略的具体应用研究。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岳王学校)

猜你喜欢
原型导学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一起来探案
包裹的一切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我是小导游
语法总结:祈使句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