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斌
[摘 要]根据法国作曲家比才歌剧《卡门》创作的三部小提琴作品《卡门幻想曲》被公认为小提琴技术性作品的顶峰之作。这三部作品的作者分别是帕博罗·萨拉萨蒂(西班牙小提琴家,1844-1908)、耶诺·胡鲍伊(匈牙利小提琴家1858-1937)、弗朗茨·瓦克斯曼(德-美籍作曲家1906-1967)。三部作品在展示小提琴高难度演奏技术及近现代小提琴音乐发展倾向的同时,通过分段式、幻想曲体裁的结构形式建立起与歌剧及人物本身相契合的特点,充分体现出当时最为主要的小提琴流派的音乐风格特征。依据以上几点,可以对这三部作品的风格特征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卡门幻想曲》;萨拉萨蒂;胡鲍伊;瓦克斯曼;音乐风格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是小提琴音乐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这段时间产生了大量展示小提琴高超技艺的作品,各种技术流派、演奏大师不断涌现。根据比才歌剧《卡门》而创作的三部炫技性音乐会小品《卡门幻想曲》就是这段时期的典型代表,这三部《卡门幻想曲》均以高难度技术著称,诞生先后顺序按作者名字排列为:萨拉萨蒂—胡鲍伊—瓦克斯曼,各自间隔约20年。
由于三部作品源自同一部歌剧,且具有时间承继性的明显特点,因此对三者做整体、交叉的研究,对深入、立体地探索它们的音乐风格、演奏风格等问题是较为合适的。
一、沿用西班牙及吉普赛特点的曲调
歌剧《卡门》描述了吉普赛女郎卡门热情不羁的短暂人生,比才根据歌剧脚本为此创作了大量具有西班牙、吉普赛音乐风格的曲调。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张图简洁明了地看出三部《卡门幻想曲》对原作音乐素材的使用情况。
萨拉萨蒂的《卡门幻想曲》全名为《依歌剧卡门的主题而作的演奏会用幻想曲》,全曲结构如下表:
上述三個表格清晰地展现出哪些原始歌剧素材被三位作者所偏爱:
“爱情是一只自由的小鸟”在三部《卡门幻想曲》中均有采用。在歌剧《卡门》中,卡门咏唱了名为“爱情是一只自由的小鸟”的咏叹调。这首以当时西班牙最为风行的哈巴涅拉舞曲风格写成的咏叹调速度平缓,其中大量采用附点、切分音及三连音节奏,是全曲最具有代表性的曲调之一。而歌剧脚本作者梅里美的原词更是充分展现了吉普赛女郎卡门恣意狂放的性格,是她宁可付出一切代价,也不愿让自己的爱情、自由和人生受到任何约束的宣言。原词内容为:
爱情是一只不羁的鸟儿/任谁都无法驯服/如果它选择拒绝/对它的召唤都是白费!
爱情是吉普赛人的孩子/无法无天/如果你不爱我,我偏爱你/如果我爱上你,你可要当心!
无论从旋律、歌词来看,“爱情是一只自由的小鸟”这一曲调鲜明地刻画了歌剧《卡门》中女主人公的个性。为了贴切于作品《卡门幻想曲》的名称,这首哈巴涅拉舞曲被三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作者收入三部同样以“卡门”命名的小提琴作品,其理由显然是十分充分的。
“吉普赛歌曲”{1}。在三部作品中均被采用的另一段素材是卡门在破败的小酒馆中所演唱的吉普赛歌曲。这一幕是歌剧中最为吸引人的场景之一:配合着昏暗的光线,在简陋的酒馆中卡门开始了慵懒的低吟,随着周围越来越热烈的氛围,她的情绪也越来越激动,最后在与众多吉普赛人共舞的场景中结束。这段音乐充分展现了吉普赛人能歌善舞而又自由奔放的性格,音乐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一种仿佛不可控的加速感。因此三部小提琴《卡门幻想曲》不约而同都将这一曲调的发展放在了最后,作为展示演奏者高超技术的压轴段落,并与原著一样通过不断的加速使音乐走向最终的辉煌。
“阿拉贡”舞曲、“纸牌”三重唱及“塞基蒂亚”舞曲。以上三首曲调被使用在萨拉萨蒂及瓦克斯曼的《卡门幻想曲》中。其中,“阿拉贡”是一种活跃的三拍子舞曲,流传于西班牙东部;塞基蒂亚是西班牙国粹“弗拉明戈”歌曲的一种;“纸牌”三重唱则预示了卡门最终悲剧的命运。这三段音乐素材的选择显然都契合于作品刻画卡门性格、形象的要求。
综上所述,没有使用新的原创曲调,而统统由原歌剧素材发展而来,是三部小提琴《卡门幻想曲》中最为显著的风格特点之一。
二、采用分段式及幻想曲体裁
曲式结构是音乐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三部展现顶尖小提琴演奏技术的作品都以分段式及幻想曲体裁写成不是偶然的。
首先,这三部作品均脱胎于歌剧《卡门》,选取的素材都是这部四幕歌剧中的代表性曲调。歌剧是综合性艺术,语言必须与曲调相契合,剧情轴线将各幕串联起来,使听众易于明了。一旦脱离歌词、剧情将这些旋律放入纯器乐作品中往往就会失去明确的叙述或指向性作用。因此如何将原作中这些带有不同特点、色彩的曲调组织起来,使相较于语言而言更为抽象的器乐音乐为听众所理解,是创作者架构作品时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三位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是选择了分段式结构:通过分段,使每个素材及其发展独立成段,建立起类似于歌剧原作中“幕”的段落感,当每一段音乐响起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唤起听众对这部歌剧及特定人物的印象。可见用分段式写法来对应于歌剧的多幕结构,是三部小提琴《卡门幻想曲》音乐风格建立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次,歌剧《卡门》热情奔放,色彩浓烈,是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代表作。用什么样的体裁使器乐作品能符合原作不羁的气质与精神?显然幻想曲受到了三位作者的青睐。与各种传统曲式(如三部曲式、奏鸣曲式等等)不同的是,“幻想曲”最初来源于即兴创作,其本身只是一种曲体的名称,而不具有曲式结构意义,因此任何一种曲式原则都可以创作幻想曲。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幻想曲”在结构选择方面具有极大的自由度。早期幻想曲作品更接近于前奏曲,常放在赋格曲之前,如巴赫的《d小调幻想曲与赋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艺思潮的变革,幻想曲逐渐脱离原本的框架和束缚,演变为独立的器乐作品,其性质类似于随想曲,如贝多芬的《g小调钢琴幻想曲》。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以后,幻想曲得到了比以往更大的自由发展,作品由许多对比段落连接而成,各段的速度、调性、情绪、风格都可以呈现出对比,如李斯特的《匈牙利幻想曲》。对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而言,幻想曲是一种利于表达各种复杂情绪、形式自由洒脱的乐曲形式,是最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音乐产物之一。
萨拉萨蒂和胡鲍伊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他们求学及开展艺术生涯的过程就是浪漫主义音乐最为兴盛的时期。在这样的音乐风格熏陶下,以幻想曲作为载体来创作一部技术多样、情绪复杂的《卡门幻想曲》,显然非常符合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性、突出情感表达的特点。第三部《卡门幻想曲》的作者瓦克斯曼虽然生活于20世纪,但他是在德国接受了最为严格、传统的音乐教育,后来赴美国担任新兴的电影音乐制作人。对于他来说,为了配合荧幕的需要创作各种风格的作品是必须的技能。因此他为海菲茨创作的这部炫技作品沿用了歌剧作者及前辈们的风格,由此诞生了第三部《卡门幻想曲》。
三、鲜明的小提琴流派风格特色
近现代小提琴艺术的发展是与演奏流派的形成、变迁紧密相连的。19世纪逐渐形成并产生广泛影响的主要是三大流派:法比派、德国派、俄国派。前两个流派开端、发展较早,在整个19世纪已经达到了其鼎盛状态,而俄国派受到前两者的影响,在19世纪中后期后来居上,至20世纪已逐渐成为当代小提琴最有影响的流派。而这样的流派演变、发展也体现在三部《卡门幻想曲》上:第一部《卡门幻想曲》的作者萨拉萨蒂(1844-1908)虽然是西班牙人,但是就读于巴黎音乐学院,其演奏、創作风格都是典型的法比派;匈牙利人胡鲍伊少年时就在德国柏林学习音乐,其老师是德国学派的代表人物约阿希姆,因此由胡鲍伊创立的匈牙利学派其实是德国学派的分支;瓦克斯曼本人并不是一位小提琴家,但是他的《卡门幻想曲》是应邀为俄国学派最杰出的演奏家海菲茨而作。因此,这三部《卡门幻想曲》不仅存在同名作品之间的比较,更隐含着三个小提琴学派的历史变迁,体现出三个小提琴流派在音乐风格上的差异。
法比学派追求流畅、典雅而又灵巧的音乐表现,其代表人物萨拉萨蒂更是以音色甜美、纯净而著称。在《卡门幻想曲》中,萨拉萨蒂大量使用窄距离的三、六度双音,强调听觉上的和谐度,并用各种短促的跳弓、顿弓来展现灵巧、轻盈的表现,即使是在全曲最为热烈的结尾段落中也做如此处理。因此纵观各类音乐评论对萨拉萨蒂《卡门幻想曲》的评价可以总结为:表情细腻,轻巧灵动,富有情趣。
继法比派之后兴起的德国派具有德国人一贯的严谨风格,注重挖掘作品的内涵,哪怕是技术性作品也强调不流于表面化的处理方式。这样的风格特点在胡鲍伊的《卡门幻想曲》中有明确的体现。首先,从上面的三个图表中可知,与另外两部作品在选材方面不同的是,胡鲍伊在作品中采纳了原作悲剧性序奏及略带忧伤的夜曲。可见胡鲍伊并不满足于仅仅展现卡门热情奔放的吉普赛风格,更沿用了比才原作中对女主角充满悲剧人生的暗示。这一点是另外两部作品没有提及的。其次,恰恰是通过热情奔放和悲剧结局的对比,使得胡鲍伊的《卡门》与原作一样,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是德国派最为看重的内涵式写法的突出体现。第三,从乐器表现手法来说,为了达到这样的戏剧性,胡鲍伊采用了许多不和谐的双音及和弦,多用各种不同组合的连弓,强调乐器的歌唱性及语调的宣叙感。因此从整体来看,胡鲍伊的《卡门幻想曲》风格内敛、质朴,追求小提琴音色的多样性,强调作品内涵及戏剧表达。
3. 俄罗斯学派是近现代小提琴学派的集大成者,其演奏要求建立在大型音乐厅音响效果的基础上,因此气势宏伟宽阔,感情浓烈,具有生机勃勃的表现力和近现代的音乐审美取向,对当代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影响很大。20世纪上半叶正是俄罗斯小提琴学派走向全世界的繁荣期,以海菲茨为首的小提琴家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在音乐舞台上亮相。瓦克斯曼的《卡门幻想曲》应海菲茨邀约而作,是三部作品中唯一由作者创作管弦乐队伴奏版本的,因此在气势上最为恢弘。从演奏来说,全曲各段落连接紧密,给人几乎不分段的一气呵成之感,技术多样繁杂,但演奏强调绝不拖泥带水,流畅而华丽,充分展现了俄罗斯学派技术过硬、演奏大气辉煌的特点。
四、结语
音乐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个人的审美倾向和技术能力,更是时代与社会共同作用的产物。三部以同一部歌剧创作而成的小提琴作品,尽管诞生时间跨度不足百年,但是依然鲜明地体现出上述特点。它们在承继歌剧突出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突出反映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追求,并为各自的小提琴流派做出了精彩的代言。这就是此三部作品直至今日始终能大放异彩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