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2018-05-14 17:05孙彩云翟波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创新

孙彩云 翟波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契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创新性发展。这对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地位和作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需要牢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化根基。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并不是对传统文化形式的照搬挪用,而是应该结合新时代新要求、融入新时代新特征,创新性的升华出为新时代所用的特色文化,这既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中华儿女和中国共产党人应该肩负的新文化使命。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挖掘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我们可以将革命时期形成的特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文化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先进文化精神和新时代所弘扬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熔铸提炼,追本溯源,从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探寻出共性共通的能够展示中华民族身份的民族精神:“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为邦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言必信,信必果”、“诚即天道”、“人言为信”、“刚健中正”、“厚德载物”、“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天人合一”等爱国、自强、人本、中和、协调、崇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存在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并针对不同的时代阶段形成了旨在针对当时国情的多样化表达形式,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形成了中华大地别具一格的精神面貌。

每个时代都具有符合当时时代的差别化的时代特征,随着新时代社会全方位的发展,对文化的发展也会提出针对性的要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华文化基因,我们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提升。

2 新时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动因

坚守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在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新时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設的外源性诉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需要实现升华的内源性诉求决定的。

2.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

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广泛的提升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然而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个不平衡不充分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各个领域,比如说贫富差距扩大、利益阶层固化、文化道德信仰危机、社会矛盾加剧和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仍切实存在。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传统中汲取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精神和人文诉求都能为当下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思路。所以说,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现实需要。

2.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需要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切实把握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这一根源性历史及现实地位。当今时代,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各国间的普遍联系进一步加强,不可避免的在文化建设中会面临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独立的态度,对于自身发展有益的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对于不适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我们要坚决摒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对外来文化的实用适用性加以区分,一旦思想立场不坚定就极易受到外来文化的荼毒而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引发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危机。

2.3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传承的内在诉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积淀和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在世界范围内最显著的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遭遇过坚船利炮的冲击,摇摇欲坠,但是中国的仁人志士通过不断地探索,经历了革命和改革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经历了站起来到富起来到今天强起来的三个大时代。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升华,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崭新视角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精髓内涵的提升要给予新的解读和价值转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下普遍认同的价值源泉和精神动力。

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动因,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人民观和历史观,以人的发展和需求为中心,着眼于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创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是我们应有的实践遵循。

3 新时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遵循

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实践基础上的探寻,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人与媒介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高质量并且高效率的三位一体协调平衡发展模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从而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真正做到凝聚人心以提高国家软实力,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发展别具一格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1 增强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新时代,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具备社会宣传职能的媒体在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步步探究,促成了一系列相关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产品的形成,但是也出现从众及泛娱乐化态势。对此,我们应从图书、电视和网络领域增强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首先各类媒体人员要承担起各自所应尽的行业及社会责任,共同强化自律担当意识,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严格恪守道德良知,传播真善美,给人正能量,努力创造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的新时代文化产品。其次,国家应统筹宏观调控规划,加强政策调控,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及评比机制,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发出主流声音,激励各媒体进行创新,督促各媒体规避各种泛娱乐化乱象。

3.2 有效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对文化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搭建“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促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进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型。首先,改变中华传统文化庞杂、晦涩的单一典籍的呈现形式和样态,以及单纯的以人为载体的活体呈现,使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让普罗大众能够以影像的形式立体化的来欣赏中华传统文化,并使其得以延续而不至于失传。其次,加大文化科技的创新投入,借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厚资源,打造“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品牌。

3.3 統筹规划传统文化传播模式

统筹规划传统文化传播模式,我们应树立新的发展理念,首先可以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融入与地方特色相关的文化传统模式,扩大有效供给,让人民有一种能切实体会到的文化代入感,进而增强民众认同,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其次,依托“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决策,拓宽文化传播的渠道,推进传统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对接,优化组合、优良合作以开辟新的传播路径和范式,提升传统文化传播的效率,使我国传统文化的话语传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推动中华民族的文脉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3.4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中华传统

新时代,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升人们的精神层次,这需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的推出文化精品。以人民为中心,让文化创作根植于人民,首先,我们需要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全民性、广泛性,让文化产品愈加的接地气,走进人心、赢得人心,发挥文化作品的带动效应,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进一步得到弘扬。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开放性和自主自由性,要注重开源,使文化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充分解放和发展文化创新的生产力,在创新内容和创新手段的基础上,要努力贴近群众,并最大限度的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固步自封的抱残守缺则终将会被整个时代、整个世界所抛弃,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给我们的经验启示。新时代,面对新的时代环境,这对文化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符合新时代的文化发展要求,我们就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8.

[2] 习近平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J].中国法制文化,2017(01).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