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晔
传统的语文课堂采用的是满堂灌的形式,而今的语文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我们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进行积极的思考,让学生由老师让我学的变动状态,转化到我想学的积极状态中来。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巧用雕虫小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巧用第一课
现在很多孩子只是机械地学,从不去想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第一节课我就先帮助学生明确语文的工具书地位,帮助学生建立目标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巧用第一节课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如第一节课我先口述《季姬击鸡记》这个题目让学生猜是讲了个怎样的故事,听了这个题目学生往往一头雾水,接着我把这个题目写在黑板上,这时候很多同学就会恍然大悟,发现同一读音不同的字组成了有趣的场景。然后我投影这篇文章,此时学生开始沸腾了,因为他们发现竟然有人还能用同一读音的字写成一篇文章,语文真的很有趣。觉得有趣,兴趣自然能被轻松激发,第一节课我就能这样轻易地抓住学生的心。
巧用对联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平常我就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入对联,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记起来轻松学得也起劲。
比如,在上《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时,我以“十年思念,天涯咫尺,兄弟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生人”这一对联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学生在惊叹的同时自然记得就牢。
再比如,《醉翁亭记》这篇古文很多地方都运用了对偶,上课的时候我就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内容来写对联,一方面帮助他们理解对偶,另一方面帮助他们翻译,一举多得。学生觉得这样的形式新颖,自然也都跃跃欲试,效果出奇的好。
巧布谜语
如上名著《水浒传》的时候,由于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实在太多,不利于学生的记忆,这时候就可以巧用谜语,组织一个猜灯谜活动,谜语设计如下(选用):
◎哥哥相亲(打《水浒传》人名一)顾大嫂
◎木材遭水劫(打《水浒传》人名一)林冲
◎学富五车(打《水浒传》人物绰号一)智多星
◎城府极深(打《水浒传》人物绰号一)笑面虎
◎身轻如燕(打《水浒传》人物绰号一)鼓上蚤
猜完灯谜后,我对这些谜语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猜出来的同学兴趣盎然,没猜出来的同学也好奇不已,听课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但感受到乐趣,而且还意识到要想猜出谜语来还需要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联想能力,而这些从语文课堂上似乎都能得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又空前高涨起来了。
巧述故事
在上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这样导入:曾经有一个人戴着一个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走来了一个富翁,看到这个人的寒酸样后,面露讥讽之色,说:“呵呵,你脑袋上那破玩意儿是什么东西啊?那也能算是帽子吗”。听了富翁的话,戴着破帽子的人并没有难过也不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到:“那你帽子下面那玩意儿又是什么呢?那也能算是脑袋吗?”这个人面对富翁以貌取人的轻蔑态度,不卑不亢,迅速应对,真的是太聪明了。这么睿智的人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丹麦19世纪童话作家安徒生。
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阶级却依然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又这么正气的安徒生是不可能选择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自己犀利的笔锋把讽刺的矛头直指那些封建统治者,通过童话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统治者们的贪婪和虚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一下他的这篇文章《皇帝的新装》,看看他是如何表现的呢?
有了故事的巧妙铺垫,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可以用留白来促使他们思考和想象,真是益处多多。
巧设悬念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导入的时候可以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进行思考,以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急切心理,在这样的探究心理状态下,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比如,上《再塑生命的人》这篇文章时,我根据标题设计了3个问题“再塑谁的生命?”“谁再塑她的生命?”“为什么说她再塑了她的生命?”这3个问题像绕口令一样,一问下去后很快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能够集中自己所有的精力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巧用辩论
上课的时候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很多时候会产生不同的答案。面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答案我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谁对谁错,而是让他们分组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细致地翻看教材、查阅资料,在争辩中发现问题,并最终达成共识。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效果异常好。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雕虫小技能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心理杂念的干扰,把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达成高效率的教学,何乐而不为呢?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吴淞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