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男
[摘 要]我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关注。尤其是我国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严峻就业问题,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的在于激发全民的创新与创业,同样适用于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参与创新与创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水平,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毕业面临失业的就业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群体创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其在内部与外部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解决对策,为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创业现状
大学生创业的主体是在高等学校或高职院校学生以及毕业两年内的学生,年龄较低且思维具有开阔性,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且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大学生创业可以定义为具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识别商业机会,整合资源,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来实现价值交换的过程。大学生的创业成果主要表现为小微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整体上的大学生创业处于初级阶段,总量与规模都小,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培养平台建设仍然滞后。
2 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创业普遍受到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包括了大学生的个体特征,
比如性别、年龄、性格、等方面。外部因素包括了学校的教育支持、政策、社会认可、资金等方面。
2.2 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2.2.1 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
创业本身是一个具有风险且复杂的过程,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专业领域的行业知识,还要有企业管理、市场管理、财务管理、法律、政策等方面的知识,这对大学生群体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不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使得学生纸上谈兵,空有热情,创业结果很难保证。
2.2.2 学校创业教育的不足
大学生创业在国内高校久而有之,从之前的不鼓励、不支持,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长,已经渐渐转为允许、鼓励并支持。但是从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并不完善。多数高校并没有完备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创业只是体现在宣传上或者口头上。对于创业课程,普及程度也不高,有些开设了创业课程的学校,也是请并无创业经历的教师代课,收效甚微,且没有具体的创业实践支持,选课的同学也只是去听一些成功案例的分享,对于如何动手迈出自己创业的第一步仍感迷茫。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仍然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失去了创业课程的实践目的。课程的学习通常为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不具备系统性,考试的考核也是难以有明确有效的标准,导致大学生并不能针对性地解决在创业过程遇到中的问题。
校内对于优秀的创业项目孵化支持程度太低。很多同学反映没有办公场所,设在宿舍办公影响他人,租赁办公场所又有费用的考虑,很多项目由于资金、技术、人员支持不足的情况下,被迫叫停,失去了发展机会,一定程度上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创业风气的形成。此外,大学生普遍对创业失败的风险没有正确的认识,校方需要在创业教育中普及学生对创业风险的认识,学会规避风险,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很多学生在创业时应结合自己大学生的身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在创新意识,尽量避免一些创新性不足的项目。这些都需要校方给予专业的指导。
2.2.3 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认可程度不高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社会民众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比较保守,认为考取公务员、进入国企等是大学生就业的优先之选,这种保守陈旧的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对创业道路的选择。尤其是来自家庭方面的阻力,很多家长认为创业风险大,回报低,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受过高等教育后还是没有固定工作。
2.2.4 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欠缺
大学生初出校门,筹资能力有限,多数是从家庭获取资金支持,这种支持很难长久而且不够稳定,容易造成资金短缺影响创业进度,而且借用亲戚家人的钱容易给大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资源,对国家发布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不甚了解。对于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诸如办理银行贷款、获取政府资助等都未有效地使用。
3 对大学生创业的建议
3.1 提升综合素质,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能力是对个人与企业而言非常重要的能力,且与个人或企业发展呈明显的正相关。对于有意创业的大学生而言,应确立明确的、良好的阶段性目标,对大学四年的规划不仅仅围绕着课业学分的完成,还要兼顾创业计划的训练与实操,形成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基于此,大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对自身的缺点与欠缺进行改正与完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并着重锻炼将理论结合实践,将知识转化为创业应用的能力。
3.2 校方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大四毕业生或者有就业需求的学生,而是应该建立从入学低年级便开始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此外,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应制定出完整的教学体系,将创业课程、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随着专业课程的学习,逐步加深对本专业或者本行业中创新创业的理解,为高年级或者毕业后实施创业提供良好的基础。鼓励学生参与校级、省级、全国级的创新创业训练,增加对创业的理性认识。
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得到学生的认同,可以将创业实践引入各专业培养计划,创业实践可以被认可为课时与学分,从学业负担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不仅仅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也可以作为创业学生与企业间的桥梁,让企业可以提供资金或技术支持给创业项目,也可以让创业大学生去企业内部进行参观学习,尤其是在经营管理的岗位,让创业学生可以获得一手的经验与锻炼机会。同时也实现了校企联合、校企共建的深度合作。
同时,学校可以成立创业协会或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件进行解读与政策的传达,让大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到创业政策并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同时可以组织优秀创业学生回校园进行经验分享,对于常见的创业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此外,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链接其他高校的创业教育指导资源,开拓学生的眼界。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配备高校创业孵化项目,让优秀的创业项目可以尽快进入创业阶段,同时对条件不成熟的项目进行指导,帮助其达到孵化条件。对创业过程中的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沙龙活动、资源共享等服务,加速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发展。
3.3 培养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可与支持
从社会舆论的培育上,我们应该提倡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增强社会对创业的认知,广泛宣传创业成功的事迹,改变我们故步自封,一味求安稳的心态,给予大学生创业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同时,不以成败论英雄,对创业者付出的艰辛努力与勇气给予肯定,引导大学生正面积极地看待创业失败,在社会范围内形成积极健康的创业文化。
3.4 政策支持
對于大学生创业政策应继续进行修正与完善,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可实施性。虽然政府出台了针对于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的贷款,但是贷款的流程相对复杂,对于创业的小微企业是难度较高的事情。政府可以优化针对于大学生创业贷款的流程,简化相关的申请审批手续,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筹集困难问题,提高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对于在校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可以考虑在各层级的创业项目大赛中给参赛项目一定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 傅筠,黄道平.创新创业与就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 张永宾. 众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7
[3] 刘树安.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1).
[4] 翟继友.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5(12).
[5] 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5(01).